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丨江蘇宜興助力殘疾人創業就業 紫砂非遺傳承培訓拓展新路

本報記者 白光迪
2023年07月07日07: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 2023年07月07日 第 19 版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 2023年07月07日 第 19 版版面截圖

圖①:劉丹在給紫砂壺噴水加濕。

圖②:愛德培訓學校老師唐國忠在指導學員制作紫砂壺。

圖③:本報記者白光迪(右)在學習紫砂壺制作技藝。

以上圖片均由李昆攝

原標題:

江蘇宜興助力殘疾人實現創業就業夢想——

紫砂非遺傳承培訓拓展新路(體驗·“迎難而上我們有信心”⑧·新時代·追夢人)

深褐色的泥塊拍打成條,游尺在上面畫出圓形,再將長方形的泥條粘合在圍座四周,堆圍成筒狀結構,蘸水的毛筆輕輕掠過泥片連接處,用竹拍子從內抵住主體,鳑鲏刀在外圈壓實縫隙……

江蘇宜興愛德培訓學校教室內,為期兩周的紫砂非遺傳承培訓正在進行。紫砂藝人張亦在講台上詳細講解碩果壺(紫砂壺的一種壺形)的制作要點,學員們邊看邊在下面模仿演練。

這裡是宜興市殘聯下屬的培訓學校。結合宜興的產業優勢,通過特色技能培訓和就業幫扶,愛德培訓學校幫助不少殘疾人實現了就業創業的夢想。精美的紫砂壺是怎樣制作出來的?殘疾人學習制作紫砂壺,要克服哪些困難?掌握技能后的就業之路如何走?記者進行了體驗採訪。

不僅是一門謀生的手藝,也找到了人生的目標與方向

坐在教室裡,參加培訓的學員劉丹成了記者的“師傅”。“你也來試試吧,很有趣的。”劉丹說著將泥料遞過來。沒想到,看似簡單輕鬆的動作,自己上手卻是另一番景象。將泥料用棒槌拍打成泥片和泥條的這一步就狀況不斷。由於控制不好每一次捶打的力度,泥條常常厚薄不均,剛把厚的地方打薄,就發現泥料的形狀產生變化,長度又不夠了﹔試圖修補長度,“厚薄困局”又再次出現……

一會兒工夫,記者急得滿頭大汗,困在了最基礎的准備環節。劉丹上手幫忙,笑著安慰:“做不好很正常,我當初學做紫砂壺,光打泥條就練了3個月呢!”

原來,今年28歲的劉丹已是一位從業3年的紫砂壺制作師,曾經在愛德培訓學校進行了3年系統的學習,這次參加的培訓屬於提高班。

仿古梅、竹韻、常青、一葉青蓮……劉丹一邊展示自己的紫砂壺作品,一邊講起了自己與紫砂壺結緣的故事。

職高畢業后,劉丹曾經嘗試過好幾種工作,但先天右下肢肢體三級殘疾,讓劉丹的求職之路多了幾分坎坷。“我究竟能做什麼?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那段時間,劉丹經常對著天空發呆,思考著未來。

困惑迷茫之際,2017年的一通電話,改變了劉丹的人生。

和橋鎮殘聯向劉丹的媽媽推薦了愛德培訓學校,學校根據學員殘障類別和等級開設不同類型的培訓班:為視障人士設立按摩班,為智力殘障人士設立雕塑班,為聾啞人和肢體殘疾人設立陶藝班等,並且配備了良好的師資條件還全程免費。

來學校考察后,劉丹選擇了陶藝班,學習紫砂壺制作。“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做紫砂壺,幫我打開了另一扇窗。”學習的3年時間,一周5天,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劉丹和同學們沉浸在紫砂壺的世界中。起初,劉丹只是想學一門謀生的手藝,沒想到越學越投入,不滿意的工序就返工到底,不滿意的壺就打碎重做。曾經失敗過多次的經歷讓劉丹憋著一口氣,一定要做出像樣的壺。在學校封閉培訓的日子裡,放學之后他都要來教室加練3個小時,直到熄燈才回去。

“這把壺是哪位學員做的?是塊璞玉,天賦很高但仍需打磨。”學習制壺兩年半后的一天,紫砂壺大師趙曦鵬來到學校授課,無意中看到劉丹設計制作的一把壺,贊不絕口。前輩的肯定讓劉丹備受鼓舞,堅定了從事紫砂壺制作的決心。

“從那一刻起,我覺得可以做一輩子紫砂壺,不會換了!”劉丹眼中流露出篤定的自信。2019年冬天,劉丹從愛德培訓學校陶藝基礎班畢業,比普通學員提前了足足一年多。

“壺與人”都要走向市場,打通培訓、實習、就業全鏈條

紫砂壺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從學習入門到真正在市場上銷售,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時間。這是因為紫砂壺有上萬種器型,每一類都需要特定的制作技巧。要想讓殘疾學員的作品走向市場、得到認可,隻通過基礎班的培訓遠遠不夠。

“基礎班畢業后隻能算是入了門,還需要通過實訓來淬煉技能。”劉丹告訴記者,在學校培訓時,自己制作的壺經常通過義賣活動被愛心人士買去收藏,但內心更希望大家是真正因為作品而買單。

為了讓殘疾人學員與市場接軌,宜興市殘聯先后與多家紫砂制作基地簽訂實訓合作意向,對學習期滿、考核達標的學員開展實訓。實訓期結束,殘疾人學員可以選擇留在實訓基地就業。

“在實訓基地的實習,就是要讓殘疾人真正地融入市場。”鴻鑫隆紫砂殘疾就業實訓基地負責人范雪東說。實訓基地中大大小小的精美工藝品擺滿架子,其中不少作品正出自殘疾人學員之手。

璞玉需要打磨。2019年12月,劉丹開始了他的畢業實訓。劉丹至今記得實訓第一天接到的任務——做20個子冶石瓢壺。這是紫砂壺的基礎器型,劉丹對制作工藝早已爛熟於胸,很快便做完十幾把,但負責品質把控的邱老師打眼一看就發現了問題。“小劉,你這把壺明針不到家啊,嘴把不在一條線上,這樣的壺是賣不了的。”劉丹細細一看,果然出了問題,而這樣的細節以前在學校時從未注意過。

燒制出來壺嘴發生歪斜、半手工壺出現接縫線、身桶出現不規則紋路……實訓過程中,劉丹通過大量練習與燒制,一點點克服暴露出的問題。幾個月過去,劉丹做的壺合格率越來越高,后來甚至成為“免檢”師傅。

實訓期結束后,劉丹選擇留在基地繼續打磨技藝,也實現了自食其力的夢想。“工資雖然不高,但也能滿足日常開銷,家裡人終於不再擔心我的工作問題了。”

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為產業注入活力,開辟一條特色就業創業之路

技能培訓讓殘疾人走出家門,重拾生活的自信。無論是在愛德培訓學校,還是在實訓基地,劉丹都交了不少朋友。

一起上課的袁露露,就是劉丹的好朋友。肢體殘疾的她從小十分自卑,成年后把自己封閉在家不敢與社會接觸。來到愛德學校培訓之后,她開始嘗試與人交流,性格逐漸開朗起來。“現在我一天不出門都受不了,感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如今,袁露露每天乘坐公交車出行,出門逛街、購物變成稀鬆平常的事情。

拄著雙拐的唐國忠,是愛德培訓學校的一名老師。平時,唐國忠負責陶藝班、雕塑班的日常授課,還是愛德培訓學校校友會的聯系人,為畢業的殘疾學員提供就業指導和社會援助。這裡,更像是宜興殘疾人們的一個“家”。劉丹和同學們即使已經畢業了,仍然經常回來聽聽大師們的提高課程。

2003年至今,愛德培訓學校共辦班100多期,培訓學員超過3000人次,被評為全國殘疾人職業培訓示范基地、首批全國殘疾人“非遺”傳承基地。通過學校的培訓和殘聯的幫扶,宜興目前已有殘疾人陶藝工作室100多個,從事紫砂行業的殘疾藝人400多名,擁有職稱的佔1/3。他們通過培訓學習掌握紫砂制作技術,依靠當地紫砂特色產業謀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為整個行業注入不一樣的活力。

“宜興通過建立殘疾人特色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搭建就業創業幫扶體系,打造‘彩泥堂’‘大彬后院’‘蜀景苑’‘鴻鑫隆’等殘疾人就業創業基地,開辟出一條殘疾人特色就業創業之路。”宜興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任倬表示。

如今的劉丹,心中有著更大的夢想——制作精品壺。技藝成熟后,他離開了實訓基地,成為一家紫砂壺工作室的獨立制壺師。“當時我每天都在做大訂單的低端壺,特別渴望到外面繼續提升自己的技藝,做出精品壺。”

“這把壺蠻靈的哇,我兒子真有出息。”劉丹家裡,父親劉福昌把兒子做的一把常青壺翻過來調過去地看了又看。壺身通體平整富有光澤,收口之處十分自然,劉福昌愛不釋手。

今年初,劉福昌將家中的一個房間改建成劉丹的工作室,地方不大卻恬靜溫馨,“希望他有個屬於自己的做壺的地方。”

6月的宜興,梅雨讓天氣變得悶熱潮濕,卻是一年中制作紫砂壺的黃金時刻。

深夜午時,劉丹修飾著一把靈猴獻瑞壺,幾刀刻下,壺上的猴子霎時間靈動起來,栩栩如生。

“一把壺,一個故事。我的壺要給人們送去幸福和希望。”從椅子上起身,劉丹在茶桌前沏上一壺新茶,邊咂邊構思著壺的細節與神韻,茶香混雜陶土味沁潤著整個房間。

(責編:李靜曄、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