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變身記

91歲老人徐益道辦理收房手續。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看到簇新的小高層樓房和“歡迎回家”的指引牌,91歲的徐益道老人的心情格外好。7月8日,南京市秦淮區中牌樓保障房項目一期育宏西苑舉行交付儀式,首批有194戶居民陸續領到新房鑰匙。
徐益道生活的中牌樓片區,曾是秦淮區最大的棚戶區,房屋多建於20世紀80年代,房屋小、人口多、公共設施不齊全,很多人家私搭亂建,居住環境臟亂差。搬遷前,一套不到50平方米的職工宿舍裡,擠著徐老一家四口,眼看兒子兒媳也年過六旬,每天爬三樓對於他們來說越來越吃力。
“有的人家裡沒有廁所,刮風下雨也隻能跑公廁﹔樓裡樓外的電線,像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對於過去的居住條件,徐益道最難忍的還有,每到七八月份內澇多發,一出門就能聞到化糞池的異味。
改造前的中牌樓地塊棚戶區。受訪者供圖
當初聽到要拆遷的消息,徐益道一家心有期盼卻也疑慮重重。這裡地處市中心,城市配套全,周圍也都是熟絡的鄰居。如果拆遷后搬到了偏遠的地方,居住環境是改善了,但離開了長期生活的“老地方”,心理上總是難以適應的。有如此擔心的不止他們一家。
積極回應民生關切,秦淮區決定,該地塊採取就地安置,把民生工程辦成民心工程!2018年9月,作為南京市重點民生工程,中牌樓地塊棚戶區改造項目啟動。南京越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牌樓項目經理邢佳介紹,項目征收面積約9.8萬平方米,啟動半個月便達到了85%的搬遷率,大多數居民都選擇了回遷。
這幾年裡,徐益道的兒子徐睦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這裡看看。“項目方承諾關鍵指標對標商品房,確保小區的功能和品質。”徐睦鄰說,為了打消居民對住房品質上的顧慮,建設單位特意設置了展示區,現場展示門窗材料、建筑材料、施工工藝等,“所見即所得,我們心裡有底了!”
中牌樓保障房項目一期育宏西苑。王韻婷攝
“外立面是真石漆,路面設置有海綿設施,綠化景觀也是高標准,這裡是小操場,平時方便居民活動……”收房當天,物業人員帶著回遷居民們進入小區,對各個功能區逐一介紹。據了解,2022年6月,中牌樓保障房項目一期成為秦淮區首個通過海綿城市專項驗收的工程項目。
“我們新家在4樓,91平方米,三室一廳,最滿意的是有電梯。”徐睦鄰說,這下困擾全家上下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他們開始張羅著裝修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