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江蘇宜興繪就農民持續增收“幸福圖”

2023年07月28日00:49 |
小字號

入夏以來,在湖㳇鎮洑西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民宿,讓一批批游客流連忘返。年逾七旬的村民袁志平做夢也想不到,閑置多年的破舊院落經過改造后,居然成為都市人爭相入住的雅居,每年為他帶來數萬元的“養老金”。這是湖㳇鎮科學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不變,在使用權上做文章所取得的碩果。目前,該鎮盤活的300余間閑置農舍,已成為村民致富的活資本。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穩就業、強產業、活資源、提保障的基本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余元,同比增長5.9%,增速列無錫大市第一位,城鄉收入比縮小至1.81:1,連續三年蟬聯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綜合排名第一等次。

高效農業拓寬增收渠道

盛夏時節,走進位於楊巷鎮的宜興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放眼望去,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宛如一幅明艷的油畫。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是我市做強農業園區、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強村富民的亮點。

近年來,我市以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為契機,持續推進“市級科技園、鎮級產業園、村級特色園”建設。為激發各界投資興農的積極性,我市專門出台獎補政策,對重點園區農業投資項目達到一定規模的,給予土地流轉補貼支持,對符合我市產業政策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村、示范點,給予資金獎勵。在政策引領下,全市各鎮(街道)利用屬地農業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鼓勵引導工商資本投資建設休閑觀光、精深加工等特色園區。

一批特色園區在發展壯大過程中,逐步成為我市打造鄉村產業振興的平台,成為現代農業加速前行的引擎。園區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挖掘農業內涵,探索豐富多樣的農業經濟融合發展新機制、新模式,有效破解了農副產品銷售難、售價低等問題。無錫市博大竹木業有限公司引進新工藝,實現小到竹纖維襪子、毛巾,大到竹制家具的加工生產。徐舍鎮美棲村建設食用玫瑰深加工廠房,帶動本村500多名農民參與玫瑰花生產、加工、銷售等工作。目前,全市培育農業加工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近2000家,年銷售各類農副產品近50億元,帶動農民戶均年增收超萬元。

豐富多樣的農業經濟融合模式,有效助力了“品牌強農、營銷富民”工程的實施。目前,全市擁有各類涉農注冊商標近千個,其中國家級馳名商標1個、省著名商標12個、無錫知名商標30余個,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1%。尤其是作為全省最大的茶葉產區,我市精心挖掘整理宜興陽羨茶的歷史文化,宜興紅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批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

在品牌建設的道路上,各地各涉農企業也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創新宣傳模式,打響自身品牌。其中市糧油集團大米有限公司引進新工藝和技術,出品的隆元大米獲評“中國名牌產品”。任氏堂食品、徐舍食品一廠等一批“老字號”食品加工企業不僅爭創“江蘇名點”等,還在企業內部開辟參觀通道,在文旅融合中擴大銷售渠道和知名度。楊巷、芳橋、西渚等鎮(街道)在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過程中,與省“味稻小鎮”創建相結合,打造稻米產業融合示范項目。

改革創新激發增收活力

“科學種田,電灌渠長,機械收割……家家樓房,戶戶小康。”刻在西渚鎮筱裡村魯山文化廣場上的順口溜,是廣大村民對新生活的真切感受。近年來,以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等為核心的新一輪農村改革,有效激活了筱裡村的土地經營權。在充分尊重農戶意願的基礎上,該村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功吸引了一批專業種植戶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近年來,我市立足“農村面積佔3/4、農村人口佔一半”的特殊市情,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去年,我市成功入圍首批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

同時,我市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工作,全市共有15.9萬戶農戶土地承包關系得到完善,合同簽字率和頒証率達97.8%。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順利推進,不僅為農村穩定夯實了根基,還有力促進了“三農”發展。在充分尊重農戶意願的基礎上,全市共有100余個行政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對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進行有益探索,適度規模經營不斷壯大,加速了宜興強村富民進程,2020年全市經濟薄弱村全部成功摘帽。

在所有經濟薄弱村實現脫困轉化的基礎上,我市科學制定《關於貫徹落實無錫市“村企共發展同奔現代化”行動的實施意見》,設立鎮村聯合發展基金,提升村級造血功能。全市各地積極拓展思路,根據屬地實際,開拓經濟發展新途徑。其中,新庄街道洪巷村與市恆春菌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村企聯建,種植銷售街道區域特色農產品食用菌,每年增收10多萬元。楊巷鎮英駐村突破政策瓶頸,探索集體建設用地“飛地模式”,通過與新街街道謝橋社區結對,利用市級競爭性立項資金支持,成功購入謝橋社區內一棟優質廠房用於出租,實現年增收50余萬元。

全市18個鎮(街道)也科學利用獎補資金,攜手屬地村投資入股或共同購建標准廠房、商鋪店面等物業,合力挖掘優質造血項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形成了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尤其是丁蜀鎮率先探索推動鎮村一體、互助合作發展新舉措,鎮屬國企市陶都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與部分行政村聯合成立鎮村聯合發展平台,共同打造全市首個鎮村協同發展項目——鑫陶廣場,為宜興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由“單兵作戰”向“抱團協作”樹立了全新樣板。

示范引領增強增收內力

丁蜀鎮西望村,是紫砂特色村。該村成功培育了范偉群、范澤鋒等一批技術強、懂經營、講奉獻的鄉土人才,他們常年活躍在紫砂陶產業生產經營一線,將自身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帶動農民發展多元富民產業。

近年來,我市採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擴大高校朋友圈、搭建培訓好平台,邀請趙亞夫等專家教授傳經送寶,組織專合社社員、種養專業戶參加職業農民、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等實務培訓,為他們鋪設從“農民身份”到“農民職業”轉變的“黃金路”。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培育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2.2萬人次。“土專家”不僅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理得井井有條,還示范引領更多農戶奔赴現代農業生產一線。全國勞動模范、寶星家庭農場負責人熊寶星創辦勞模創新工作室,定期舉行種植技術推廣活動,解決農戶生產的現實問題。新建鎮“蟹王”儲生鋒引導農戶推行標准化精細化養殖,高效對接螃蟹出口標准要求,讓宜興螃蟹成功爬上了海外餐桌。市后洪蔬菜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的謝玉西探索出“變一季為四季”的水芹種植新模式,帶動村裡的水芹種植戶由最初的30多戶發展到120多戶,水芹種植面積增至2000多畝。

宜興農村廣闊的天地不僅為農民搭建了增收致富的舞台,也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回到家鄉創業,因為宜興有適合青年發展的土壤,把‘我想’變成了‘我能’!”這是今年獲評首屆“江蘇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標兵的市鄉村振興青年聯盟理事長楊寬的獲獎感言。作為全省青年發展型城市(縣域)建設試點,我市堅持面子和裡子雙向發力,從政策扶持、城市建設、雙招雙引等多個方面入手,打造青年人才向往之城、逐夢之城、發展之城。打開宜興米酒銷售網絡的陳雲、深度推廣鄉村旅游的李鎰嘉、打造茶文化綜合體的賈晶超……在一批返鄉青年的推動下,新思路、新項目、新路徑正迅速融入廣袤田野,為宜興鄉村振興注入澎湃源動力。

來源:宜興日報

(責編:周夢嬌、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