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南通如皋:古建筑遇上高科技 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數智化轉型

2023年08月01日16:13 | 來源:如皋市委新聞網
小字號

走進如皋,歷史感、真實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扑面而來。

今年以來,南通如皋市建立並完善一系列工作機制,修繕、保護和利用“三箭齊發”,採用無人機攝影、三維激光掃描、三維建模等技術手段,探討數智化技術賦能歷史建筑保護的創新途徑,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轉型升級探索更多可能。

科技助力

為歷史建筑賦予“數字”身份

七月,驕陽似火。章黎正拿著紙筆,在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逐戶走訪。作為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保護利用科的科長,她帶著科室工作人員,走街串巷,詳細詢問每座歷史建筑的建設年代、歷史沿革和相關歷史故事,並一一記錄在案。

“目前,如皋已公布的歷史建筑有33處。”章黎介紹,為了解決歷史建筑損壞嚴重、修繕困難等難題,今年如皋市首次啟用無人機攝影、三維激光掃描、三維建模等技術手段,對歷史建筑進行測繪建檔,為歷史建筑賦予“數字”身份。

歷史建筑電子檔案的建立,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准備工作。而現場調研、甄別歷史建筑的藝術特征和歷史特征,是完善歷史建筑電子檔案不可或缺的環節。“東大街和武廟歷史文化街區,建筑多為磚木結構的青磚瓦房,以明、清及民國時期建筑風格為主。這些歷史建筑,建成時間久遠,藝術風格獨特,背后有很多有意義的故事,需要我們去挖掘、填補。”章黎介紹,經過持續努力,如皋目前已經完成了18處歷史建筑的檔案調查及基礎建筑圖測繪工作。

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應用,讓歷史建筑電子檔案的建立化為現實。“我們聯合市規劃建筑設計院,從三維數據採集、三維模型建立、建筑測繪圖、720全景影像等方面,為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保護方案。”章黎說,構建完善的歷史建筑電子檔案,能准確直觀地體現歷史街區的現狀風貌以及歷史保護建筑所處的周邊環境,反映歷史建筑的外觀結構及殘損、變形等各方面信息,為后續保護、修繕工作提供基礎檔案,為管理部門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如今,歷史建筑多種類數字化建檔工作進展良好,目前歷史街區的高精度傾斜攝影三維模型工作已基本完成。

數字技術

讓歷史建筑保護開發迭代升級

隨著如皋市歷史建筑多種類數字化建檔工作的推進,由市規劃建筑設計院負責推進的歷史街區保護信息管理系統也在逐步成型。三維全景瀏覽便是該系統具備的一項功能。

在市規劃建筑設計院,工程師董步昌正忙著對採集點的雲數據進行建模處理,借助數字技術清晰復刻歷史建筑的每一條紋理,形成高度逼真的場景重構。“目前我們已經建成歷史街區高精度傾斜攝影三維模型,通過三維模型,可以清楚地看到歷史街區的整體概況。”董步昌表示,三維模型精准度非常高,誤差能控制在2厘米以內。

“以迎春橋邊上的石井井蓋為例,在不去現場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知道該井蓋的長度。我們通過三維模型可以測量出來,井蓋的長度是80厘米左右,現場去量的話,誤差不會超過2厘米。”董步昌介紹。

為了制作這樣一個三維模型,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准備工作,現場踩點、現場布控、外業航飛、數據處理,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無數工作人員的汗水。

“我們首先要測定一個需要保護的街區范圍,然后在這個劃定的范圍內進行現場布控,再通過無人機拍攝低空傾斜照片,最后通過數據處理形成三維模型。”作為參與前期測量工作的一員,市住建局工作人員冒浩宇感慨良多,“技術手段的進步,帶來的效果是直觀的,三維測繪精度高、採集要素多,除了基本的長寬高等數據外,大至建筑外立面,小至一塊磚雕的造型、色彩、弧度,都可形成數據並予以描述。”

隨著歷史建筑信息管理系統搭建工作的逐步推進,屆時用戶通過系統可獲取大數據分析、三維查看、全景瀏覽、視頻查看、歷史建筑分布、目的地一鍵導航等功能,實現三維仿真地理信息數據和歷史建筑檔案專題信息無縫整合。“以后我們不用跑到現場,通過調用三維模型、建筑測繪圖、室內外的全景影像數據,就能對每一幢保護建筑做到由外到內每一處細節全面了解。這將大大提高歷史建筑研究、修繕、保護的工作效率。”冒浩宇說。

有了現代技術手段的加持,如皋古城保護更新工作也在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借助高科技手段,如皋冒家巷22號、武廟巷7號等歷史建筑完成了微改造。“下一步,我們將在完成歷史建筑全面測繪的基礎上,為歷史建筑建立數字化檔案,一處一檔、一處一策,精細化引導歷史建筑的保護責任人對歷史建筑進行合理保護與利用。”章黎說。(蔡夢玉)

(責編:李靜曄、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