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弘揚善舉 “好人文化”潤澤徐州沛縣

2023年08月03日15:25 | 來源:徐州日報
小字號

7月31日,沛縣龍固人楊華僑在大連市長海縣哈仙島景區游玩時,勇救溺水游客,消息傳開,眾人紛紛為其點贊。

就在4年前的2月8日,正在沛縣與家人逛街的楊華僑,曾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助了一名不慎被異物卡住氣管的男子。多年來,他的義行善舉一直感染著身邊的群眾。

從60余年如一日孝敬婆婆的張公蘭,到打零工撫養已故哥哥家孩子的張景宏,從擔任烈士陵園義務管理員20余年的張捍華,到帶領全家義務獻血近2萬毫升的褚慶峰……近年來,沛縣持續擦亮“好人沛縣”品牌,好人群體不斷擴大,好人現象愈受關注,好人文化蓬勃發展,各級各類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競相涌現。一個個樹得起、立得住、叫得響的身邊好人、平民英雄正不斷從幕后走向前台,成為沛縣大地上的精神道德標杆。

好人花香滿沛城

7月20日,赤日炎炎,沛縣湖西農場二分場王嶺村村民王大亮乘著小船,手持舀子沿運河打撈著雜物。

“習慣了,每天都要巡河,不然睡不踏實。夏天一來,更要時刻盯著旁邊的順堤河,謹防溺水發生。”站在船上,王大亮被晒得黑黢黢的臉上露出質朴的笑容。

“隻有你守著河我才放心,這是咱的命根子。”一句話,十四年。南起鹿口河河口,北至800米大寬河,一去一回10公裡,風吹日晒的堅守,源自於大亮父親的一句簡短遺言。

沛縣素有大運河“江蘇北碼頭”之稱。上世紀80年代,看著面前的運河水變渾變暗,王大亮的父親開啟了義務巡河之路。剛剛兩歲的王大亮跟著父母、弟弟一起搬到河邊安了家。2009年,父親去世后,王大亮和母親開始巡河,后來妻子孩子也加入其中。他先后救助17人,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家庭,2022年當選誠實守信“中國好人”。

“人家都說我們憨,拿著錢往水裡面扔。但我跟兒子說,要做好事咱就做到底。”王大亮的母親提到兒子的堅守,眼睛亮亮的,泛著暖暖的光。

中午時分,漢興街道南孔庄社區漢祥家園居民孫遠蓮坐在床邊,手捧著一碗一早熬好的雞湯,看著癱瘓在床的小叔子劉敬堂緩慢地用吸管喝下。

“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的,我會一直照顧你到老。”1999年,劉敬堂被查出患有肌肉萎縮症,瘦小的孫遠蓮一肩扛起照顧一家老小的責任。

喂飯、按摩、擦洗,嫂子孫遠蓮並沒有把劉敬堂當成累贅,她總是不厭其煩地開導、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如今日子雖然清貧繁忙,但孫遠蓮總是一臉笑容地給家人打氣,“不能逃避,要樂觀面對,一切向前看。”今年,孫遠蓮被推薦參評孝老愛親“沛縣好人”。

何為“好人”?做出偉大壯舉的是好人,常施平凡善舉的亦是。現如今在沛縣,“好人”已不單單是上述幾位個體,而是一個群體、一種風氣、一類現象,“真善美”和“好人文化”早已深入沛縣的角角落落,一曲新時期的“好人大風歌”一次次在沛縣大地奏響。

沁人芬芳由此來

“我們是普通老百姓家庭,最重要的是要過好自己的日子,希望下一代、下下一代都能繼承重情重義的好家風。”

不久前,獲得過“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中國好人”等30多項榮譽稱號的張景宏在漢源街道作清廉家風宣講。在“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引領之下,沛縣“好人”數量和質量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在擁有130余萬人口的沛縣,全縣累計獲評“全國道德模范”1名(張公蘭)、“全國道德模范提名”1名(張景宏)、“江蘇省道德模范”2名(張景宏、張捍華)、“江蘇省道德模范提名”2名(褚慶峰、序守文),累計當選“中國好人”18名、“江蘇好人”26名,現有縣級以上好人397人,其數量及層次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各鎮(街道)各行業也結合自身實際廣泛開展“文明職工”“最美人物”“崗位學雷鋒標兵”“最美環衛工”等評選活動,評出各級各類“好人”2000余人。

一花引得百花香,好人沛縣香從何來?

懷古,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古之“沛澤”,崇文尚武,豪杰輩出。漢高祖劉邦首推“以孝治天下”,據傳孔子問道於老子發生在沛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此碰撞,“獨尊儒術”也對沛縣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名儒先賢用思想和氣節影響著一代代沛縣人。漢代至清末,以文學、史學、藝術、武功著稱於世的沛籍人士不勝枚舉。近世以來,革命薪火相傳,沛縣共有1500余位革命烈士為國捐軀。

源遠流長的漢文化哺育出沛縣人豪邁、洒脫、講義氣的性格特征,塑造出其重名聲、守禮儀、敢擔當、有責任心、有正義感的精神品格,營造出淳厚、朴實、真誠的向善民風。

觀今,開拓創新,一脈相承。多年來,沛縣縣委、縣政府根植於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馳而不息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注重從深厚文化底蘊中汲取養分,將“好人沛縣”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重要抓手,出台推選、宣傳、扶助長效機制,大力選樹好人、傳揚好人、關愛好人,不斷將好人精神熔鑄到城鄉發展的血脈之中,全縣上下形成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風尚。

當厚重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自然會開出絢麗的鮮花。好人,是一面旗幟,鼓舞人心、引領風尚﹔好人,更是一種力量,如沐春風、潤物無聲。每一位好人都是一盞“道德燈塔”,沛縣好人可敬、可信、可親、可學,全縣人正奮力追求光、成為光,一束束星光相交,輝映著廣袤城鄉。

春風化雨傳香去

走進沛公驛·漢城北路站,不少市民在此納涼、歇腳,園林工人單廣英說:“干了幾個小時的活,累啦,就到這裡歇一歇、喝口水,這個驛站很暖。”

“鄉親們,聽我說,陳規陋習害處多,大吃大喝不能要,鋪張浪費人恥笑。”7月25日,龍固鎮沙河公園百姓大舞台,一場別開生面的移風易俗主題文藝演出正在上演,200余名村民歡聚一堂,由百姓文藝隊伍為大家獻上戲曲、歌曲等。

螢燭末光,增輝日月。當前,沛縣縣委、縣政府正著力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重要載體,把典型宣傳、移風易俗、志願服務工作做到群眾身邊,讓好人“接力棒”傳遞起來,讓“好人”成為沛縣人心中真正的“引路人”,更讓所有沛縣人都成為沛縣好人。

——深化內涵,城市之美,最美在人。

行走在沛縣街頭,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不僅僅是整潔有序、文明體貼的城市環境,還有崇德向善、好人頻出的城市溫度。這座城,因為好人而充滿溫情,因為文明而生機勃勃。

從普通群眾中走出來的平凡英雄榮登“好人榜”,是對美德的弘揚,也是對平凡的禮贊。沛縣縣委、縣政府充分深化好人內涵,引導人們從平凡做起,力求讓平凡好人成為每位沛縣人的價值追求。

——擴展外延,一城之好,滿目春風。

“好人”不應該被局限,更不應該被定義。隨著“身邊好人”的不斷涌現,沛縣將好人文化處處延展:

創建“中國文學之鄉”,傾聽時代發展足音﹔建設“歌風書房”,讓居民在“10分鐘閱讀圈”中陶冶情操﹔舉行“村屆杯”體育賽事,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投入使用“沛公驛”城市驛站,為每位過路者提供溫馨港灣﹔建立“漢風百姓大舞台”,為群眾提供才藝展示平台﹔舉辦“歌風大講台”,提升黨員干部政治素養﹔開設“書記直通車”,精准施策推動“事心雙解”﹔打造清朗網絡空間,構建和諧網絡文化﹔舉辦“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評比活動,進一步倡導文明家風……

時時被關愛、處處有溫暖的多方位措施在全縣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相互促進、競相出彩的良好局面。

——落實措施,好人好報,德者有得。

沛縣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沛縣好人要得到充分禮遇,受到社會認可,得到大家尊重”的理念,不斷加強健全陣地建設:

規范評選培樹,形成好人推薦網絡,推動各類先進典型及時得到挖掘、獲得應有的褒獎﹔切實幫助關愛,不斷加大對各級道德模范和好人的幫扶管理力度,保障其充分享受政治和社會待遇﹔發展文化陣地,在全縣人流量大之處廣泛布置好人小品、好人宣傳專欄,積極幫助入駐“好人園”,為好人畫像,為好人立傳,為時代明德。

今后,沛縣縣委、縣政府將進一步健全機制、創新載體、豐富內涵,把好人不斷“推出來”,讓好人事跡“火起來”,讓好人生活“美起來”,把好人文化“立起來”,最大程度讓沛縣的好人有地位、得實惠、獲歸屬,好人的沛縣更加繁榮、穩定。(胡勁鬆 於瓏 張亞軒 李輝 姜姍)

(責編:李靜曄、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