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大運河看中國丨從運河原點城市出發 感受千年運河“古運新生”

8月13日上午,“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網上主題宣傳江蘇段活動在揚州啟動。來自中央、省屬、地方的20多家媒體齊聚大運河原點城市,開啟大運河的文化尋根與發現新生之旅。
航拍江都水利樞紐。人民網 余樂攝
一江清水跨級北上
“累計運行6163天、抽水總量807.6億立方米”,第四抽水站泵房大屏幕上實時記錄著江都水利樞紐運行數據。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江都水利樞紐由4座大型泵站、12座大中型水閘、3座套閘、2座涵洞、2條魚道及輸配電、引河工程組成,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
重“量”,更要重“質”。為保障“一江清水向北送”,近年來,揚州市委、市政府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原則,把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災害防治作為系統工作統籌實施。首倡並率先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系統實施“清水”“清廢”“清企”行動,以縣為單元開展岸線生態修復……在揚州市的推動下,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
如今這裡每年都要接待游學人員近200萬人次。“大力發展水情教育已經成為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錢邦永介紹,當地依托大型水利樞紐設施和江都水利樞紐展覽館,引導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增強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生態的意識和行動自覺,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復建的文匯閣成為游客打卡新地標。人民網 余樂攝
古閣重現 展藏合一
大運河水脈源遠流長,孕育了揚州文脈的深厚底蘊。採訪團在揚州的第二站來到了文匯閣。作為清代貯藏《四庫全書》的七大藏書樓之一,文匯閣於今年4 月復建完成並正式開放,如今已經成為運河文化的新地標。
人民網在現場看到,復建的文匯閣,曲徑通幽、古朴典雅,嚴格依據歷史上的圖文史料設計重建﹔樓閣周邊水系環抱,五亭一廊將全園分成南“水苑”、北“山院”﹔作為文匯閣景區主樓,文匯閣一樓被辟為“文匯閣歷史文化展陳”,二、三樓則收藏歷時12年復制完成的《四庫全書》一部。
“很多市民隻知道《四庫全書》卻不知道揚州有著藏書的歷史。明白書從哪裡來、又為何一定要放在揚州,是能夠激發揚州人自豪感的一件事,對於文脈傳承尤其有意義。”揚州國旅文匯閣管理部講解員李佳說。在文匯閣負一層,這裡還設置了揚州歷史文化特色書店、喜馬拉雅聽書牆、非遺展示等多元功能區域,將藏和展相互綜合,打造可供市民游客探究古書典籍的研學基地和休閑平台。
航拍三灣濕地公園。揚州市委網信辦供圖
生態修復 古運新生
揚州運河三灣段是古代揚州城南的水陸門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灣片區聚集了農藥、皮革、建材等80多家工業企業,對運河尤其是三灣片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2016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指出的京杭大運河沿線環境問題中,揚州三灣赫然在列。
以這次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揚州快刀斬亂麻,從搬遷企業、拆除碼頭、清理違建著手,推進三灣周邊的農藥廠、制藥廠、食品廠等工業企業逐一搬遷,退讓出來的土地有序開展污染治理,同步實施水系疏浚、駁岸改造、濕地生態修復。據統計,在督察整改和生態修復期間,三灣片區累計關停搬遷工業企業89家,退耕及修復濕地680畝。以運河三灣建設為“點”,周邊環境整治為“線”,東南片區改造成“面”,同步配建七裡河公園等一批生態休閑公園,昔日臭氣熏天的“龍須溝”成了市民交口稱贊的“幸福河”。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如今,一座國內首個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現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生態以及科技面貌的“百科全書”式建筑——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最終選址三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