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江蘇:共赴山水之約,“蘇”寫綠色發展新畫卷

2023年08月15日07:24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今天,我國迎來首個全國生態日。首個全國生態日的主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8年前的今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18年后,放眼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由余村的一點“星星之火”,已形成建設“美麗中國”的燎原之勢。

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江蘇持續發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把對生態的敬畏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在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踐中著力解好必答題、做好自選題。今天,我們選取“青山”“綠水”“城市”“園區”“農田”“動物”6個維度,交出一份來自江蘇的綠色答卷,共同見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美麗中國建設之路上展現出的勃勃生機和長久生命力。

2022年,全省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0%,實現2013年以來“九連降”。PM2.5濃度和優良天數比率均達到國家考核目標要求

2022年,全省國考斷面年均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達91%,首次突破90%,達到優級水平, 無劣於Ⅴ類斷面

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太湖連續15年實現“兩個確保”,並高質量實現“兩保兩提”新目標

2022年,全省生態質量達到二類標准。據全省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江蘇省記錄到物種數6903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保護物種94種

2022年,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分別增至31個、8個、12個和9個,全省林木覆蓋率、自然濕地保護率分別達24.06%和64.3%

涅槃之路,人與青山兩不負

8月中旬,連雲港暑氣漸消。傍晚時分,劉志洲山體育公園,市民們或沿湖散步,或結伴騎行,或遛娃賞景……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最舒適的角落,享受綠水青山中的一片清涼。

劉志洲山位於連雲港錦屏山環山路南側,山上有漢代石刻苑囿圖,還有宋金交戰遺址,可以遙想曾經的驚濤拍岸、鼓角爭鳴。從高處俯瞰,若不是看到那月牙似的宕口輪廓,人們恐難想象這裡曾是滿目瘡痍的採石場。如今,劉志洲山體育公園以現代開放、自然生態、專業運動的姿態呈現在市民眼前,成為深受群眾喜愛的城市地標。

上世紀90年代,因無序開採,劉志洲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我們小時候能從山上的石壁找到古老的岩畫。成了採石場后,這裡環境越來越差,很多鄰居都搬走了。”當地居民李群說。

2019年,海州區啟動劉志洲山體育公園建設。“在原有地形、地貌基礎上,通過噴網式挂植補種的方式進行綠化修復,沿著水岸線打造生態護坡,營造以山林為特色的綠色空間。”江蘇海州文旅集團負責人李剛說,通過大力整治,劉志洲山實現“消除地質災害、生態環境修復、特色景觀打造”的一舉多得,如今公園綠化覆蓋率達80%。

在開展生態修復的同時,劉志洲山體育公園緊緊圍繞“一核一帶三片多點”的建設思路,在功能性上進行挖掘開發。“一核”即為劉志洲山宕口生態水體,“一帶”為專業自行車運動環山車道,“三片”分別為主入口及兒童活動體驗區、戶外休閑體驗區、生態濕地修復區。據介紹,今年,劉志洲山體育公園再獲江蘇省示范體育公園榮譽,還入選省盤活優化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典型案例。(林杉)

記者手記

近年來,江蘇在長江干流兩岸10公裡范圍內深入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共完成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213個,治理面積達1073.56公頃。通過生態治理,昔日大面積裸露的廢棄露天礦山重現綠色生機,消除了採礦滑坡崩塌等隱患,打造了一張張獨具江蘇特色的礦山生態修復“新名片”,為長江經濟帶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一江清水,繪就兩岸新畫卷

“你能想象到嗎,原來這裡一年到頭飄著煤灰粉塵,到處都是堆場,現在全部大變樣!”在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市民陳爺爺感慨萬千。

曾經,五山地區濱江片區有散貨碼頭,成堆的硫磺和鐵礦石露天堆放,粉塵、噪聲和臟水讓當地百姓深受困擾。美麗的長江岸線被堆場和廠房隔斷,濱江不見江。而如今,一幅綠意盎然、美不勝收的生態畫卷,隨著江堤步道伸展開來。漫步江邊,目光所及,一邊是江面寬闊、煙波浩渺,一邊是青山相依、蔥蘢疊翠,“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的旖旎風景,令人陶醉其中。

“看看我又拍到了什麼,是江豚!”提起南通的滄桑巨變,攝影愛好者管昊昱有說不完的故事。2019年12月,管昊昱在濱江公園觀景台,拍到一度從人們視野中消失的江豚。“水清了,魚多了,江豚也回來了!今年3月,我同時觀測到9頭江豚集群活動,還記錄到1頭懷孕母豚。”打開相機,管昊昱展示自己這幾年記錄的五山濱江的生態圖景。

南通這幾年的變化,老南通港人、南通通海港口有限公司董事長許穩林是親歷者。為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從2016年開始,南通下定決心還山以林、還江於民,優化長江岸線布局,在市區段全力打造一個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17平方公裡“城市客廳”。2018年,南通市區段的狼山港區集裝箱作業區整體搬遷至下游新建的通海港區。“過去在狼山老港區集裝箱堆場,經常濃煙滾滾的,遇到大霧或霧霾天氣,港區空氣中還會彌漫著一股燃油尾氣味。”許穩林回憶道。

而在新的通海港口碼頭,過去的油煙味已然不再,在港區裡、碼頭邊吹著江風,格外愜意。自通海港口2018年開港運營以來箱量節節攀升、屢創新高,“集改散”“陸改水”等集裝箱物流業務齊頭並進,去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60萬標箱,比原狼山港區提升2倍之多。(許願)

記者手記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放眼全省,江蘇正執起“生態”之筆,勾勒出一幅幅水美、岸美、環境美的綠色畫卷。432.5公裡的長江江蘇段,串聯起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8個設區市,如今,總長1169公裡岸線,從“化工圍江”變為“一江清水、兩岸蔥綠”。

“生態之城”,有顏值更有價值

立秋時節,來到位於宿遷市湖濱新區的三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放眼望去,一側“披”著花海,另一側種著果林,讓人心曠神怡。

“曾經,這裡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群落不穩定,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較低。”宿遷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輝介紹,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后,首先要“含綠量”,慢慢又有了“含金量”,過去的不利情況逐步被逆轉。

數據顯示,三台山地區共建設大小田塊612塊,種植花卉30種,形成總面積2220畝衲田花海壯麗景觀。同時,公園還打造佔地1000余畝的果林謐境,種植梨、桃等10余種果樹,土地產出效益大幅提高。

“通常游客們春天來認領梨樹,秋天梨子熟了就帶著家人來採摘,果林收入不少。”張函承包10多畝的果林,專門種植梨樹,他每年不光賣梨,還推出“梨樹認領”項目,“這樣一年下來,每年林子的收入有10萬多元。”

打造“生態之城”,曾經的“疑難雜症”被逐個“治愈”,宿遷探索市域內生態補償“新解法”。“我們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在全省率先印發《宿遷市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建立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讓水更清﹔建立耕地保護激勵機制,讓地更沃﹔建立減污降碳成效挂鉤機制,讓天更藍。”宿遷市發改委副主任馮如張介紹,以“原有坡地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效益低”問題為例,宿遷一方面改良土壤9000畝,提升土地肥力﹔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坡地高低起伏,創造了全國獨有、融北方旱梯田和南方水梯田為一體的衲田景觀。(姚政宇)

記者手記

近年來,江蘇大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在全域建設“無廢城市”,在鹽城開展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在徐州賈汪潘安湖採煤塌陷區開展生態修復及價值實現,在江陰開展“生態券”創新機制,在太倉首創產業用地“競生態投入”配置模式,著力建設綠色“生態之城”,打造更宜居家園。

以“綠”為底,制造業添新動能

一排排光伏板整齊地排列在倉儲庫房頂,年發電量預計超過1000萬千瓦時,4月單月實現114.6萬千瓦時綠色電力供應。在蘇州工業園區物流中心,陽光成為最“可靠”的能源之一。而在整個園區,將閑置屋頂轉化為太陽能發電資源,已累計並網總容量260兆瓦。

太陽能帶來“零碳”的可能。位於園區的蘇州尚美國際化妝品有限公司是蘇州市首個“零碳工廠”。歐萊雅北亞及中國首席企業事務與公眾聯動官蘭珍珍介紹,工廠在能源消費結構上全部採用新能源,成功實現“零碳”排放。在減碳的同時,公司還不斷致力於降低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減少對能源、水資源的消耗。

據蘇州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已成功創建工信部首批國家級綠色園區,區內尚美國際、博世汽車、友達光電等11家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截至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有18家企業獲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榮譽,30家企業入選省級綠色工廠。

在蘇州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園,道路兩側,入目是垃圾中轉站、有機廢棄物處理廠、污水處理廠、污泥干化廠……在這樣的垃圾“集散地”,環境優美,空氣中沒有任何異味。

這一切得益於園區加強資源循環利用。華衍環境產業發展(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元宸介紹,以餐廚垃圾處理為例,園區日處理餐廚及廚余垃圾約500噸,去年共產出840萬立方米清潔天然氣輸送至天然氣管網。

為引導更多企業走綠色制造之路,蘇州工業園區還探索建設碳普惠體系,以分布式光伏為切入點,深度挖掘新能源的碳資產價值,並通過市場激勵機制,推動企業積極低碳轉型,投資碳減排項目,提高企業碳排放和碳資產管理意識。(田墨池)

記者手記

園區經濟是江蘇的一張亮麗名片。江蘇積極推進綠色園區建設,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示范引領作用好的綠色園區。通過持續進行節能降碳行動,我省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目前,全省累計創建249家國家級綠色工廠、20家綠色園區、3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認定省級綠色工廠584家,累計23家企業入選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名單。

變廢為寶,鄉村實力“出圈”

太倉市城廂鎮東林合作農場內,連片的稻田郁郁蔥蔥,芽苗菜生產基地碧綠一片,羊場裡一隻隻本地湖羊低頭享受“美食”……一派現代田園風光。

“豆芽廠剩下的豆渣,再加上粉碎的稻麥秸稈、啤酒糟、發酵菌,就能‘變廢為寶’,做成飼料,用來喂牛養羊,牛羊的糞便發酵后做成有機肥,可以還田種地。”東林村黨委書記蘇齊芳說,村裡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已經連接起來,形成循環經濟的閉環。

早在2010年5月,東林村、東林勞務合作社、東林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東林村合作農場專業合作社,實行集中管理、連片經營,生產效率大為提高。收割完稻麥后,田裡大量秸稈何去何從?2018年,東林村聯合省農科院建立“秸稈飼料化產業研究院”,把“沒人要”的秸稈變成牛羊愛吃的飼料,逐漸探索形成稻麥種植—秸稈飼料—湖羊養殖—有機肥料—稻麥種植的生態循環農業。目前合作農場建成農田2200畝,通過飼料加工,每年可利用稻麥秸稈3萬噸,畜禽糞污生產有機肥替代原先40%的化肥,農藥施用也減少30%,村裡河流水質穩定在Ⅲ類。

有機肥讓土壤有機質含量越來越高,東林村地產的富硒大米、翠冠梨、夏黑葡萄等品質越來越好,成為富民強村的重要源泉。在東林村的牛場裡,75頭秦川紅牛聽著古典音樂,吃著村裡自制的天然“發酵飼料”,養殖全程不使用抗生素,預計今年9月上市。蘇齊芳相信,生態循環農業能給村裡的農產品帶來更高附加值。去年,東林村實現村級可支配收入329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萬元。(王靜)

記者手記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去年,全省開展監測的22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為100%,與2021年相較,保持穩定。182個縣域地表水監測斷面(點位)中,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為87.9%,較2021年上升7.1個百分點。全省針對72個點位開展農村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依據《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試行)》評價,70個點位污染物含量低於土壤風險篩選值,佔比達97.2%。

鹿鳴呦呦,悠游黃海之濱

“在海邊,白鷺、牛背鷺這些鳥,和麋鹿一起活動。”提起沿海灘涂鹿鳴呦呦、群鳥翔集的景象,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劉彬難掩興奮。

麋鹿俗稱“四不像”,是我國特有物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於1900年前后在中國滅絕。1986年大豐麋鹿保護區成立,39頭從英國接回的麋鹿,被放歸到大豐沿海灘涂。

“現在種群數量達7840頭,佔世界總數的70%,其中野外種群達3356頭。”劉彬介紹,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面積最大、種群數量最多、基因庫最完整的麋鹿自然保護區。2019年7月,保護區作為鹽城黃海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數量較少時,以恢復種群數量為目標,現在更關注麋鹿的野外生存情況。”劉彬說,野生麋鹿活動范圍較廣,從大豐港向南到南通都有分布,為了監測野生種群的發展狀況,他們將麋鹿活動區域分成4個網格,安排專人在特定時間進行觀察。麋鹿是集群活動的物種,保護區會給個別麋鹿佩戴GPS項圈,實時監測活動軌跡。

自然保護區保護的不只是麋鹿,還有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10年前記錄到204種鳥類,現在是283種,新發現彩鹮、丑鴨等珍稀鳥類。觀測到的鳥類數量也在增加,比如東方白鸛,10年前隻有個位數,現在最多記錄到150多隻。”劉彬介紹,除了鳥類,保護區還監測到獸類12種、兩棲爬行類27種、魚類156種、昆虫599種、植物499種,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4種。(王靜)

記者手記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全省共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211個,總面積96.14萬公頃,佔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8.3%。這些保護地,成了丹頂鶴、麋鹿、江豚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繁衍生長的家園。2021年,江蘇申報的蘇州市濕地修復項目、江蘇南黃海灘涂“退養還濕”及丹頂鶴越冬棲息地生態修復試點等6個項目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責編:李靜曄、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