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連雲港:42個試點海綿城市項目 讓城市水循環有了“深呼吸”

2023年08月19日18:54 |
小字號

在連雲港,每當雨水來臨,“海綿”綠地就會拼命地吸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水流,然后將這些雨水轉入后方的蓄水池,再進入滲透淨化系統,最終從“海綿”綠地吐出清流,匯入鄰近河道或者變成消防用水。

早在2017年,連雲港就成為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經過6年的努力,海州玉帶河片區、徐圩新區核心區等42個試點海綿城市項目已全部完工。顯性的水草吸附,潛藏的礫石、細網過濾,海綿城市水處理系統開始賦能城市之美,讓這座城市的水循環有了“深呼吸”。

海綿+城市,讓人覺得很神秘,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子,它是怎麼運行的?它給我們的城市生活、城市更新和城市管理帶來哪些啟示?不妨跟隨筆者一探究竟。

深呼吸讓城市水系“含氧運轉”

在試點區玉帶路和南極南路,山水灣小區、興業小區和玉帶新村等小區外,一叢叢菖蒲或蘆竹層次分明,不同形態的小片濕地景觀令人賞心悅目。

在徐圩新區的蒿東河兩岸、江蘇大道東側,密集的水生植物長勢喜人,從濕地過渡帶、防護林再到生態草地,從景觀林到雨水荷塘,節點組團綠化及配套設施構成了一幅幅精致的濕地景觀,綠地外圍早已成為新區居民休閑健身的樂園。

“地面上的這些水生綠植、鵝卵石只是海綿城市項目的一部分,海綿城市最重要的工作部件都在地下。”櫻花園外圍項目建設現場負責人劉坤說,“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項目建設意在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含氧運轉’。”

“試點區域海綿城市項目的運行,可以通過一台台檢測儀器監控,后台運維人員可隨時監控現場雨洪情況。”來到海州區,劉坤指著海昌路綠地裡醒目的檢測儀說。玉帶河海綿城市試點片區主要有25個子項目,具體設計與分布十分復雜,項目實施之前並無經驗可以借鑒。但在施工過程中,建設者主動將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融入城市更新中。就拿玉帶新村和興業小區這兩個小區來說,在本輪老舊小區改造中就加入了海綿城市元素。針對這兩個小區基礎設施老化、雨污管道不分等問題,建設單位順勢對小區內的綠地進行了海綿化改造,施工人員還通過增設雨污分流管道系統、建設雨水花園等設施,不僅提升了小區園林景觀品質,而且提高了這兩個小區的雨污水排放能力,大大緩解了老小區暴雨內澇的壓力。

在連雲港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早已有之,但大規模改造主要在2021年以后。作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對老舊小區的改造是多方面的,雨污系統改造是重點之一。此次將海綿城市理念引入老舊小區改造,無疑是城市更新的一次有益嘗試。

深呼吸讓城市居民“有氧愉悅”

海綿城市到底好不好,片區周邊的居民是最有發言權。“小雨天裡,走在彩色透水鋪裝的人行道上,我的鞋子都不會濕,撐著傘在雨中散步的體驗很不錯。”與櫻花園一路之隔的水墨江南小區居民井西強說。海綿城市項目完工后,櫻花園一帶雨天積水的問題確實得到了很大緩解。今年夏天的兩次暴雨,櫻花園裡的生態滯留池很快吸收儲存了路上的雨水,絲毫沒有積澇現象。

“前段時間發生暴雨,小區同樣出現了積水,但基本做到了雨停水干。”玉帶新村居民張帆說。同樣進行了海綿城市改造,興業小區內外自完成雨污分流、雨水花園改造后,居民基本不用擔心大雨積水的問題了,即便局部低窪地帶有些積水也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在徐圩新區,海綿城市試點片區由17個項目組成,主要包括燈塔路、雲六路、雲河路和雲湖南路等7條道路改造項目,張圩港河北岸綠地、江蘇大道東側綠化、蒿東河兩岸綠地3塊綠地,以及雲湖社區鄰裡中心二期、應急避難棚戶區海綿城市工程等5個地塊配套,還包括雲湖原水管線建設工程、張圩湖開挖工程兩個水系項目。這些項目建成后,充分發揮了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地控制了雨水徑流,實現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在徐圩新區核心區,海綿城市項目對城市綠地、城區道路、地下管網等均進行了優化布局,附近居民盡享生態福利,超前的規劃設計、優美的空間布置甚至對新區招商引資產生了良好的效應。

“今年我們遭遇兩次短時強降雨,但新區幾乎所有片區都沒有積水,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區尤為明顯。”徐圩新區建設局徐沖說,“鄰近的雲湖水平面遠低於不遠處的海平面,但通過先進的水利設施和海綿城市項目雙重調節,徐圩新區核心區安然無恙,居民也不再擔心城市內澇問題。”

可為什麼海綿城市項目建成之后,遇到持續強降雨附近還是會有一些積水呢?針對這一疑問,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史俊達是這樣解釋的:“海綿城市並不是單指某個城市建設項目,而是一種城市發展的系統性理念,這套理念指導著人們探索建設一個既能滿足人類生活需求,又能保護和平衡自然環境的未來城市。”

深呼吸加速城市“新陳代謝”

從目前情況看,海綿城市緩解設計標准內的降雨量產生的積水內澇問題是可行的。海綿城市相關的設施能夠緩解內澇積水,但確實不能完全消除內澇問題。

劉坤分析:“雨污分流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舉措之一,並非所有的地區都有條件進行全部改造,隻要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的目標,就達到了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

海綿城市對城市內澇的緩解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當遭遇超過設計標准的暴雨時,還必須結合泵站強排水、河道蓄水空間預排空以及歷史積水點的應急處理處置等措施,以應對重度積水問題。

其實,海綿城市是一個新的城市建設理念,它不僅涉及未來城市雨污水建設問題,而且對城市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徐圩新區滅火救援應急中心、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等海綿城市項目建設過程中,規劃設計人員在道路周邊的綠化帶、停機坪及停機坪周邊區域設置滯留設施,並利用操場排水溝,優先將初期雨水引入滯留設施內,如超過其調蓄容積,就會溢流至市政雨水管網。建設者將項目內大面積鋪裝材質設置為透水鋪裝,利用368立方米的蓄水模塊,將部分因客觀條件不適宜設置海綿設施區域的徑流收集,經過淨化后,成為鄰近地區綠化灌溉及道路鋪裝清洗用水。

“上述設計與施工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頗有代表性,是城市雨洪管理有益嘗試。”史俊達說,“類似的應用,在海州區的瀛洲公園和市開發區創智綠園建設中均有應用。”

近年來,連雲港在城市建設中加入了“海綿城市”的理念,並先后出台了有關海綿城市運維導則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按公園綠地、道路廣場、河道水系、建筑小區等類別,區分“滲、滯、蓄、淨、用、排”功能要求,結合口袋公園體系化建設、城市更新等實際情況,開展“嵌入式”海綿設施建設。預計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50%的面積都能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屆時城區市民對“海綿城市”將有一個更加直觀、系統的感受。(王力 李耀華 楊迅)

來源:連雲港日報

(責編:楊維瓊、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