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銅山:讓非遺走進群眾、擁抱市場
銅山區文聯開展“墨寶話家風、書法傳文明”移風易俗專題書法活動。銅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看到這個餑餑,好像回到了童年,勾起濃濃的鄉愁記憶。”夜幕降臨,在徐州市銅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非遺展示區,銅山花餑餑非遺傳承人劉岩岩動作不停,搓、捏、剪,一個個手法讓人驚嘆不已,面前簡單的面團最終變成了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花餑餑。現場觀摩的小朋友袁瑤瑤說:“簡直像在看演出,中國傳統文化太酷炫了!”
日前,江蘇公示了第五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銅山的丁丁腔、李氏中醫診療法、侯氏毛筆三項入圍。至此,銅山擁有省級非遺達7項,市級非遺達22項,區級非遺達142項。近年來,銅山區通過非遺進社區、進校園、進景區,非遺產品產業化發展等系列舉措,讓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技藝斷推陳出新。
“我們的金絲馓子已經銷往全國各地,北京十大商超,有一半在賣我們的產品。”銅山張家金絲馓子非遺傳承人張家生說,從老一輩挑著條框、自行車帶著簍子走村串巷沿街叫賣,到第四代的張家生開辦馓子工廠進行標准化生產,這項傳統技藝走過一百多年歷程,如今越發具有生命力。“公司現有3家工廠,200多員工,去年銷售額達三千萬元,現在公司正積極辦理出口許可,讓徐州金絲馓子盡快走向世界。”
和張家生一樣,劉集鎮的“80后”劉楠是徐州桂花蜜三刀等傳統糕點制作的非遺傳承人,目前已經開了15家連鎖店。據悉,近年來,銅山區注重非遺產品的產業化發展,160余項省市區級非遺項目中的20多種飲食類傳統技藝都在產業化上進行了探索發展,形成了張家金絲馓子、胖王爺糕點、樊家扦子、高皇羊肉湯等一批知名品牌。“目前,銅山非遺產品年銷售額已達近億元,為非遺的進一步傳承發展打下堅實物質基礎。”銅山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蔡晟說。
現在,丁丁腔傳承人孫倩每周都要到利國鎮中小學組建的丁丁腔興趣小組現場指導教學。2013年開始,她就有意讓丁丁腔走進校園,還應邀到徐州工程學院、徐州機電學校等學校進行義務宣講,宣傳普及丁丁腔藝術知識。“現在僅利國鎮就有四五十名學生可以登台演出丁丁腔了。”孫倩說,孩子們一穿上戲服,唱、念、做、打精氣神全來了,他們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最大希望。
銅山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張彩玲介紹說,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要“從娃娃抓起”,銅山區注重搞好傳承人教育培訓,專門制定傳承人考核評定標准,對傳承人進行考核,把帶徒傳藝作為硬性指標,促進技藝傳承。“這些年我們公司培訓出的金絲馓子制作人員就有100多人,他們大多是年輕人,有的學到技術后自主創業,其中建廠的已有4個,為金絲馓子的傳承發展打下堅實人才基礎。” 張家生說。(楊維瓊 尚慶迎 李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