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鄉村振興 千年古鎮蘇州黃埭這樣讓“面子”“裡子”更飽滿

第二屆馮夢龍中秋燈會效果圖。黃埭鎮供圖
9月19日,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埭劇團排練室,演員尤雅靜正加緊排練。作為黃埭劇團音樂舞蹈隊隊員,尤雅靜說,“我們正在排練微型民歌音樂劇——《馮夢龍追歌》,將在第二屆馮夢龍中秋燈會上表演。”
尤雅靜所說的馮夢龍中秋燈會,是黃埭鎮為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帶動作用,讓廣大市民和游客盡享“文化大餐”而舉辦的集夜游觀燈、文藝演出、文創展銷等多項文化活動。作為蘇州千年古鎮,黃埭是后人為紀念春申君黃歇興修水利、筑成堰埭而得名。近年來,依托豐富的江南文化資源,黃埭鎮充分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以文惠民、以文塑旅、以文興業,讓文化浸潤百姓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以文惠民 讓群眾文化活動“出圈”更出彩
“說書跑碼頭,要能過黃埭關”。作為在民國初年發展起來的黃埭評彈,一度幾乎遍布黃埭的每條弄堂,這也奠定了黃埭評彈書場的地位,但改革開放以來,評彈書場受到巨大沖擊。為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相城區黃埭鎮積極新建蘇州評彈公園、黃埭評彈博物館,做好評彈古韻傳承,同時完善群眾文化場所、辦文藝展演活動,以更多文化惠民舉措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群眾文化,必須群眾“唱主角”。“我們通過把文化惠民納入政府惠民工程和民生實事,一方面加大優質公共文化供給力度,一方面積極引導培育群眾參與。”黃埭鎮人大主席王少輝介紹說,截至目前,全鎮培育了黃埭劇團多支表演隊,民間文化演出隊等40余個群眾文化團隊。
文化團隊多了,各團隊也紛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從傳統文化資源中找靈感。結合評彈與澤被后世的好官馮夢龍,黃埭劇團創作了彈詞開篇《馮夢龍》﹔以歌頌中國共產黨為主題,編排了舞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作為蘇州市優秀群眾文化團隊,黃埭劇團設有曲藝(評彈)、音樂舞蹈、戲曲、戲劇等多個類目的演出團隊。今年馮夢龍燈會上,劇團就將以少兒評彈小組唱、歌伴舞、微型音樂劇等表演形式為觀眾送上精彩演出。
以文塑旅 農文旅“融”出美麗鄉村致富路
進入仲秋,黃埭鎮馮夢龍村的滿池荷花已經凋謝,但粉黛亂子草即將為這片土地染上新的顏色。作為馮夢龍中秋燈會的舉辦地,近年來,馮夢龍村持續挖掘馮夢龍文化內涵,探索“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我們通過建設高標准農田和林果基地,加快推動綠色農業發展,打造以“一梨二桃三葡四梅”為核心的品牌農產品,並不斷加快文旅產業布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馮夢龍村黨委書記黃學涵說,這幾年,村裡通過發展特色民宿、農家樂,打造休閑農庄、濕地公園、農業生態樂園、戶外拓展營地,舉辦文化旅游節、水果採摘節、中秋燈會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文旅項目和文化活動,不僅為村裡增收,讓村民走上致富路,也讓黃埭鎮的特色文化借此“出圈”。
講好文化故事,豐富文化內涵,不斷激活當地文化旅游市場。王少輝表示,近年來,該鎮聚焦群眾文化需求,高效統籌開發全鎮文旅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帶動旅游消費,催化新的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
隨著優秀文化、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以及農文旅發展模式在黃埭鎮的不斷深入融合,正讓這座千年古鎮的“面子”“裡子”更加飽滿,其中,僅馮夢龍村,村民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達4.8萬元。(倪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