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文化傳承史留芳 徐州成全國富有盛名詩歌之鄉 

2023年09月22日16:50 | 來源:徐州日報
小字號

  石渠閣遺址。

  沛縣歌風台。

  劉交之四世孫劉向畫像。

  楚元王劉交畫像。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唱過《大風歌》的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詩作傳世的皇帝。在《手敕太子文》中,病危的他以父親和帝王的身份,向兒子劉盈諄諄告誡:要讀書、要用賢、要治理好天下。

  一封敕書,也是一篇言辭懇切的家訓。

  以文治世,澤被一方,自古至今都是社會治理者的共識。

  在漢代,劉邦的弟弟劉交治下的楚國彭城,儒學盛行,文化昌明,成就了徐州在歷史中的第一個文化高峰。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唐代詩人林寬的感慨,假如劉邦聽見,也會不由得捻須頷首吧。

  歷史悠久、文脈悠遠、人杰地靈,徐州自古就是文人騷客輩出、詩人詞家涌聚之地。

  徐州詩詞的繁榮不是偶然的。徐州是古九州之一、大彭氏國和古徐國的所在地及大漢王朝的發祥地,徐州又是著名的古戰場,徐州人豪爽、勇猛、真誠、義氣的性格,賦予了徐州人吶喊和詠嘆的源泉。

  漢代,徐州以獨特的天時、地利、人和,成為全國富有盛名的詩歌之鄉。

  自古英雄盡解詩

  “滿臉霞光熠熠,他獨自上升,喝醉了陽光,亮透了一顆心……當黎明在廣闊的綠原上行進,他愈來愈高地上升……”讀著希臘現代詩人埃利蒂斯的名作《英雄的挽歌》,不由聯想起這樣一幕景象:

  千古龍飛地,鼓角鳴奏,旌旗獵獵。擊筑聲中,“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英雄之歌,直抒胸臆,深沉而悠遠。歌罷,劉邦右手持杯,左手按劍,目向遠方,衣袂在風中飄飛。

  醉酒斬蛇,入關滅秦,恍惚其間﹔鴻門脫險,垓下亡楚,歷歷如昨。二十三字的《大風歌》,豪氣干雲的意境、遼遠高邁的胸襟與深情摯愛的情感交織纏綿。

  劉邦是有史記載的中國皇帝中作歌、吟唱、舞蹈的第一人。他創作的《大風歌》,氣勢磅礡,感情真摯,既形象地概括了秦末風起雲涌、如火如荼的局勢,又深切抒發了對天下一統的喜悅之情和求賢若渴的迫切心願。

  歷史的回聲中,唐代詩人林寬感嘆:“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蘇轍評論:“高帝豈以文字高世者?帝王之度固然,發於中而不自知也。”

  劉邦還是首開祭孔先河第一帝。就在此次歌大風之后,劉邦經過魯地曲阜(今山東曲阜),用太牢(牛、羊、豬)祭祀孔子,孔子的地位由此被官方正式肯定。

  曾經“生不讀書”的劉邦,通過祭孔讓天下飽學之士信服,也開創了漢初安邦治國的新局面。

  劉交尚儒潤鄉邦

  中華文明,文武兩端。武定天下文安邦,一個國家的昌盛,一個民族的崛起,都離不開文武並濟。

  漢代的徐州曾有一人,他以一己之力,將徐州打造成漢初儒學中心,為徐州文化發展作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然而人們在談論徐州歷史文化名人時,卻經常忽略了他。他就是西漢楚國第一代劉姓楚王劉交。

  劉交,字游,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參與創建西漢王朝,在西漢初期的政治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一個能夠左右時局的關鍵人物。

  比起劉邦在沛縣結識的屠狗的樊噲、趕車的夏侯嬰等人,劉交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史載劉交好書,多才藝,他曾拜荀卿的弟子、儒學大家浮丘伯為師,一同學習的還有魯國的穆生、白生和申公。

  劉交被封楚王時,浮丘伯已經過世,劉交便拜彭城名儒韋孟為師,並把自己的同窗好友申公、穆生、白生請來,奉為上賓,虛心向他們請教《經學》。申公在彭城寫岀了注釋《詩經》的專著,世稱《魯詩》。劉交則寫岀了注釋《詩經》的專著《詩傳》,后人稱《元王詩》。

  劉交引領儒學在楚國復興,選賢任能,勵精圖治。正如今人鄧駿捷研究西漢楚王家族學術文化傳統時指出,綜觀整個西漢學術大勢,與其他盛極中絕或無以為繼的藩王學術相較而言,楚元王家族的學術文化傳統代代相傳,歷久不斷,對漢代政治、學術的影響深刻巨大,堪稱西漢學術文化第一世家。

  劉向父子續書香

  2023年,徐州市圖書館大廳天井的四壁上新增了4幅浮雕,其上的內容是徐州文脈的精彩集結。

  4幅浮雕的畫面由數十部古籍插圖元素組成,拼合成徐州文脈八景圖:彭祖守藏、呂梁觀洪、蕭何護書、燃藜夜讀、知幾著史、黃樓文會、奎山建塔、李蟠折桂。其中的蕭何護書、燃藜夜讀兩組畫面,再現了中國古籍保護先驅、徐州人蕭何和劉向的歷史貢獻。

  秦末劉邦進軍咸陽城,在眾人爭搶財物的紛亂中,謀士蕭何派人將秦朝典藏的圖籍檔案等重要文獻清查收藏。漢朝建立后,蕭何在國都長安主持建造石渠閣、天祿閣,盡藏前朝圖書、檔案,為漢代圖書館、檔案館事業奠定了基礎。

  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劉向曾在天祿閣整理經傳諸文詩賦,為每種書編撰敘錄,匯成《別錄》,開創了我國目錄學先河。劉向精通儒家和道家方術之學,還著作有《洪苑行傳論》《新序》《說苑》及辭賦等數十篇(部)。

  劉向少子劉歆是西漢末年著名的大學者和政治家。劉歆好古,現行的《左傳》就是由他整理后流傳於世的。他承繼父業,集六藝群書,加以整理,所著《七略》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

  2016年,江蘇開啟“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劉向、劉歆父子在中國古代目錄學建設方面的非凡成就,被收入《江蘇文庫·史料編》《江蘇文庫·精華編》,在江蘇文化、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徐州印跡。

  文化傳承史留芳

  兩漢時,滿朝文武官員和各郡國王侯多為徐州人,徐州籍的“五經”博士名儒遍布朝野,其他郡國難以相比。

  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被封為淮南王。劉安是中國豆腐的發明人,他在煉丹時的一次意外之舉,為后世人的餐桌增添了一道營養豐富的美食。劉安在史學上的貢獻,更值得一書,他的著作《離騷傳》是我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岀評價的專著。

  劉安招致賓客方士撰寫的《淮南子》,被近代學者梁啟超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對后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陸賈,漢初能言善辯的名儒,早年跟隨劉邦打天下,常為劉邦講述《詩經》和《尚書》。陸賈有言:“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他力主提倡儒學,連寫12篇文章,每奏一篇,“帝未嘗不稱善”,命此書為《新語》。

  《新語》為陸賈的政論散文集,主張“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強調人主必須無為,為西漢前期的統治思想奠立了基本模式。

  龔勝、龔舍同為楚人,共以名譽和節操著稱,世稱《詩》學名儒“楚兩龔”。“兩龔”皆師承《魯詩》創始人申公的弟子薛廣德。學成后龔勝先為郡吏,繼為諫大夫,龔舍則不仕,專授《魯詩》。后經龔勝推薦,龔舍亦被征為諫大夫。

  在漢代的徐州,博士名儒還有韋孟、申公、穆生、白生、嚴讠斤等,在文化傳承上均有建樹。(張瑾)

(責編:黃竹岩、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