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設區市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年底將達90%

9月22日,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蘇州召開,部署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記者在會場內外採訪獲悉,從“一個筐”變“四個桶”,從“嫌麻煩”到“新時尚”,垃圾分類走進千家萬戶,重塑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但江蘇各地垃圾分類進展成效不平衡,分類閉環還有不少難題需要破解,各地將努力形成合力,久久為功,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從“要我分”向“我要分”轉變
22日上午8點多,記者走進蘇州高新區富康新村清潔屋,隻見屋內干淨整潔,四分類垃圾桶整齊擺放,分類桶一側設有洗手池,方便居民投垃圾后洗手。牆上還有一個小屏,連接著地秤和后台管理系統,可實時顯示已收垃圾重量,並上傳后台。“今天已收7.4kg其他垃圾,可回收物0.21kg……”分類督導員沈輝邊操作邊說,清潔屋每天上午6點—9點、晚上6點—9點定時定點投垃圾。居民投垃圾時,他們先檢查,分好類再打開投口。小區有66戶、2600余人,目前分類參與率達99%、分類精准率達98%,居民已養成分類習慣。“我們每天可收10大桶其他垃圾、兩大桶廚余垃圾,每天清運兩次,保証環境干淨。”
目前,蘇州建成的5354個“三定一督”小區,居民分類投放准確率超85%。為方便居民分類投垃圾,各地涌現不少創新舉措。比如,張家港實施“全域+錯時”投放模式,因地制宜在206個小區開展過時投放精細化治理,通過增加中午時間段、延長原有時間段、全天候開放等形式,滿足市民投放需求。
為引導居民養成分類習慣,全省各地大力推動建設垃圾分類亭房,配備督導員指導分類。據省住建廳統計,2016年以來,全省共新建改造垃圾分類亭房5萬余處,新增垃圾分類小區2.2萬余個,垃圾分類覆蓋率超過85%。南京、蘇州、無錫、徐州等城市基本實現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全覆蓋,各級各類學校、黨政機關、醫療機構、旅游景點和星級賓館等場所也普遍開展了垃圾分類。
我省高位推動垃圾分類,省政府建立由17個部門組成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全面加強工作組織推進﹔53個市、縣均成立了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已有10個設區市出台了垃圾分類法規或規章。目前,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超過90%,垃圾分類正從“要我分”逐步轉向“我要分”。
補短板,提升垃圾分類處置能力
記者在蘇州七子山靜脈產業園看到,園區環境宜人,毫無異味,居民小區的廚余垃圾和餐飲店的餐廚垃圾會運到這裡,在經過大物質分揀、破碎制漿、除砂除雜、濕熱水解等流程后,變成生產生物柴油化工原料的油脂、昆虫養殖飼料的有機固形物和生物有機肥的殘渣,處置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有機廢水,會在厭氧消化技術“洗禮”下產出沼氣,用於發電、制備天然氣等,實現“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落地見效,需要全鏈條發力。抓源頭分類的同時,我省各地也在大力補中端收運和末端處置設施短板。
無錫市副市長張立軍介紹,隨著“四分類”深入推進,居民廚余垃圾分出率不斷提高,無錫超前布局並啟動建設了惠聯餐廚廢棄物處置擴建項目和錫東廚余垃圾處理項目,設計規模分別為725噸/日和600噸/日,計劃於2024年建成投運,屆時該市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能力將超過2200噸/日。
宿遷把環衛專項規劃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總體布局,統籌推進垃圾分類收運設施配套和功能升級改造。宿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海紅說,該市先后新建改造垃圾轉運站228座,構建了可回收物、廚余(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閉環式、一體化收運模式,該市配套各類大中型收運車輛1020輛,配備專業收運人員近3000人,有效避免了混收混運混處現象。
“全省統籌做好垃圾分類設備配置更新、設施建設改造以及日常運行維護,補齊設施設備短板,已基本構建能力適度超前的垃圾處理設施體系。”省住建廳廳長王學鋒說,我省垃圾終端處置能力顯著增強。目前全省共有生活垃圾焚燒廠66座,日處理能力8.62萬噸,位居全國第二﹔廚余垃圾處理設施58座,日處理能力1.2萬噸,基本實現了縣以上城市處理全覆蓋。設區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9.8%,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83.5%,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70.4%,提前兩年完成了住建部確定的“十四五”目標任務。
協同發力,久久為功推進垃圾分類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我省垃圾分類工作在取得階段成效的同時,總體進展還不平衡。不同地區間的垃圾分類工作仍有明顯差距,在前端分類、中端運輸、末端處置和工作推進等4個方面不同程度存在問題。
“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准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王學鋒表示,下一步,將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深化垃圾分類成效評估,持續開展第三方暗訪,加強問題通報和靶向督導。同時,強化源頭減量措施落實,組織開展垃圾分類轉運系統建設提升專項行動,不斷健全完善分類體系。此外,還將扎實開展好“垃圾分類·低碳生活新時尚”系列宣傳活動。到今年底,全省設區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各地正在行動。揚州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日常教育教學內容,編制印發幼兒園、小學、中學版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40余萬本。揚州市新華中學將垃圾分類教學納入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答辯內容,得到全市面上推廣。省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說,下一步,省教育廳將進一步豐富課程教學內容,督促學校開齊上好生態環境專題教育課,促進垃圾分類更好融入相關學科課堂教學。強化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教師言傳身教作用,並進一步創新教育引導方式,引導各地各校面向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
公共機構也將進一步發揮垃圾分類示范引領作用。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蔡湧嘯介紹,今年2月,省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省住建廳等部門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全省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確在省級機關和13個設區市分別就黨政機關、學校、醫院3個類別,創建省級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目前,相關工作正在推進中,將於12月底前公布創建結果。
宿遷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達98%
“有積分、能換錢,美觀舒心,這都是垃圾分類帶來的實惠,最讓我驚喜的是,自打這個智能垃圾房普及以后,我整個夏天沒看到蒼蠅!”9月20日上午,在宿遷市景尚佳園小區,帶著小孫女一起向智能垃圾房投放生活垃圾的朱阿姨由衷感慨。
近年來,按照“綠色生活、循環利用、業主受益”原則,宿遷市通過建設環保驛站、二手用品調劑平台、舊貨商店,把垃圾分類工作與市民生活需求緊密結合,積極探索“智慧+”監管模式,通過建設“智慧環衛管理系統”,投放智能分類垃圾房(站),配套智能計量、新風除臭等系統,實現垃圾分類全鏈條、全流程智慧監管。目前,全市共建立環保驛站16個、智能垃圾房(站)1735個。
在此基礎上,宿遷市按照國家和省級部署要求,建立市、縣(區)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聯席會議或領導小組工作制度,形成了城管牽頭、部門參與、屬地為主、市場運營的工作推進系統﹔制定《宿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關於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實施意見》《宿遷市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保証階段性目標任務有效落實。
“我們現在重點抓住‘一老一小’進行宣教、引導,通過積分兌換、現金回收、課堂教育、當面宣講等措施,積極營造垃圾分類濃厚氛圍。”宿遷市城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市二級巡視員尤文勝表示。目前,宿遷城市公共區域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覆蓋率100%,生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達98%、無害化處理率100%。(白雪 宗志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