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萬自明: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人民網鹽城9月26日電 (周夢嬌、馬曉波)25日,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遷徙物種保護的濱海協同主題論壇”在江蘇省鹽城市舉辦。論壇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萬自明介紹了中國在候鳥保護上的經驗做法。他表示,要加強候鳥野外保護,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三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保護工程,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加快劃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
候鳥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促進全球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循環、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區別於其他物種的遷飛特性,愈加凸顯跨國家、跨地區保護合作的重要性。近年來,國際社會積極採取行動,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加強多邊合作等措施,努力改善候鳥棲息環境,為安全遷徙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高度重視候鳥及其遷飛通道保護工作。採取了系列保護措施,有力維護了候鳥種群穩定和棲息地安全。”萬自明說,國家重視候鳥野外保護,認定了29處國家重要濕地和1021處省級重要濕地,建設了2200余處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為數眾多的濕地保護小區,幾乎涵蓋了候鳥遷飛通道上所有的關鍵節點,進一步加強對鳥類等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狀況的調查監測,落實巡護看守措施,推進互花米草等入侵物種治理,開展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地、遷飛通道的影響評價,為鳥類等野生動物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生態環境。
在政策保障引領方面,國家發布了《“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將鳥類監測評估、遷飛路線保護站點建設、鳥類環志工作列為工作重點。印發《全國鳥類遷徙通道保護行動方案(2021-2035年)》,明確了1140處候鳥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確定了積極開展鳥類環志和重要候鳥及種群調查監測與評估等7項主要任務。印發《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將“雙重”區域的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納入范圍。印發《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力爭到2025年全國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各省份清除率達到90%以上。
“當前,我國成立了國家林草局野生動物保護監測中心,組織開展包括候鳥在內的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調查監測工作。設立了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每年制定實施鳥類環志和樣品採集工作計劃,強化鳥類監測、科學研究等工作。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部門間執法協調配合,推動多部門聯合嚴厲打擊非法獵捕、交易和走私候鳥等野生動植物活動,有力維護了禁食野生動物成果。”萬自明表示。
此外,中國正拓展國際合作,認真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義務,加入了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協定,與多個國家簽訂了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的雙邊協定,推進與遷飛沿線各國在鳥類監測、信息交流、科學研究、姊妹保護區共建等方面進行合作,推動成立了“國際紅樹林中心”,將持續為各國提供服務和幫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