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案例獲第二屆江蘇省“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表彰
人民網鹽城9月26日電 (馬曉波、周夢嬌)9月26日,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濱海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主題論壇在江蘇鹽城舉行。活動中,包括世界遺產名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條子泥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南京濱江明珠幕燕濱江生態修復等9個案例獲第二屆江蘇省“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表彰。
“江蘇是一個海洋大省,‘藍色板塊’是其最大的潛在增長極,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江蘇推動濱海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國梁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江蘇在濱海區域可持續發展實踐中,堅持優化空間格局、系統保護修復、綠色低碳發展、科技創新驅動,為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自然資源力量。我們熱忱歡迎國內外人士借助本次論壇分享海洋資源管理和海洋經濟發展的先進理念、技術成果,願同各方一道,積極探索濱海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
全球濱海論壇國際協調委員會主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前總裁兼理事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理事會前主席章新勝說,推進濱海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江蘇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實例。江蘇用實際行動履行了對全世界的庄嚴承諾,他們所創造的綠色發展實踐為全球濱海區域的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示范。濱海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並不是一個孤立的議題,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水資源管理、社區參與、教育和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都息息相關。要真正實現濱海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綜合性、跨領域,攜手共進一起努力。不是明天,而是今天﹔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
標准是濱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與保護的重要技術支撐。活動中,《潮灘與鹽沼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技術規范》《海岸線分類與調查技術規范》正式發布。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潮灘與鹽沼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技術規范》通過聚焦江蘇具典型的淤泥質潮灘和鹽沼生態系統,明確其碳儲量調查方案、樣品採集與分析、碳儲量計算方法等內容,建立了一套具有江蘇特色的碳儲量調查指標體系。《海岸線分類與調查技術規范》是航線分類與調查的技術規范。這一標准明確了海岸線分類的界定、成果歸檔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可用於海岸線調查、統計和監測等工作。《海岸線分類與調查技術規范》的發布實施,將有利於海岸帶的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保護,為海岸線資源的分配、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標准保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