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構筑道德高地 邁向現代文明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寫下80萬字民情日記的農村網格員倪伯蒼當選"中國好人",一生踐行教育初心的退休校長周桂官獲評江蘇省"時代楷模”,兩位古稀老人為南通收獲了一個別樣的豐年。
今年以來,從3月初女司機駕車墜河時王兵的奮力拍磚,到7月底徐輝在西寧的舍已救人,再到9月份保安張家漢的勇闖火海,這些凡人義舉經中央級媒體報道后,為享譽全國20年的精神文明“南通現象"再次點出了時代之贊。
從百年前先賢張謇“祈通中西,以宏慈善”開風氣之先,到20年前精神文明"南通現象"被中宣部列入年度精神文明十件大事,道德力量根植江海。無論是60年代的馬富、70年代的朱驊、80年代的青年服務總隊、90年代的“莫文隋"、新世紀以來的趙小亭,還是20年櫛風沐雨的"愛心郵路",30年接力前行的海安寧蒗支教團隊、60年薪火相傳的金沙小學五(2)雷鋒中隊,都歷經歲月洗禮、映射時代光輝。
文明之風吹拂江海,道德之樹枝繁葉茂。如今,南通已涌現出兩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重大典型、9個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3例江蘇省"時代楷模"、146組中國好人、282組江蘇好人以及6349個志願服務組織、256萬名注冊志願者、83萬個志願服務項目。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南通市實現了"五連冠”,各縣(市、區)實現了“滿堂紅"。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地處海拔窪地的南通構筑起了一方“道德高地”。
精神之力,發乎於心﹔表象之源,必有其律。"南通現象"的背后,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常抓不懈。南通各級黨組織把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黨旗引領,黨員示范,鋪就了"南通現象"的鮮紅底色,文明之光才如此絢爛。
凡人善舉,涓流成河﹔根植於民,方出群英。南通始終堅持走好公民道德建設的群眾路線,注重在最基層、第一線、“你我他”中選樹典型。在南通,文明典型、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各級“好人”都來自於你我身邊,他們是家人、是鄰裡、是同事、是朋友,他們用點滴小事、執著堅守贏得了人們的贊譽。一組組閃光的數字,是廣大人民群眾從心靈深處噴薄而出的信仰光芒。
大愛之城,文化塑魂﹔因勢利導,成風化人。1995年,南通新聞媒體在尋找"莫文隋′的行動中發現了一大批“但收關愛,莫問是誰”的行善者,這一新聞行動讓爭當"莫文隋"成為江海兒女的行動自覺。此后,"莫文隋"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已成為南通的"文化符號""人文名片和"文明標簽"。
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愛之及人,人恆愛之。一個個文明典型傾心播撒著大愛的種子,一個個“最美”人物定格成南通的好人群像。好人也在煙火凡間,英雄也是血肉之軀,同樣需要全社會為他們撐起一把呵護之傘。在南通,讓英雄流血流汗不流淚,讓好人行善積善有善報,讓見義勇為者有激勵,讓志願服務者有保障,讓凡人善舉者有褒獎,已成為制度設計和社會共識。
培基育苗,擁抱明天﹔播種希望,收獲未來。南通始終注重將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從娃娃抓起"。17年40萬首新童謠,"童聲裡的中國"少兒思想文化活動品牌經久不衰,將愛國情懷深植孩子們的心田。"大手拉小手""小手牽大手",幾代人之於真善美的攜手奔赴,讓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實現了代際傳承,“南通現象"必將接續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涵。南通,這座閃耀著江海文明之光的"好人之城”,正以"上""善"之姿構建道德高地,踏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征程。
(作者為南通廣電傳媒集團黨委書記、南通廣播電視台台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