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沛縣推進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建設 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10月08日14:43 | 來源:徐州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把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明確到2025年創建500個左右示范區,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

我省率先在全國開展省級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全力開展“六強六化”行動,著力打造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六強六化”,指的是突出農業標准化,打造質量強農業﹔突出農業綠色化,打造生態強農業﹔突出農業設施化,打造裝備強農業﹔突出農業智慧化,打造數字強農業﹔突出農業園區化,打造主體強農業﹔突出農業融合化,打造鏈條強農業。

沛縣是蘇北農業大縣,先后榮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產糧大縣”等榮譽稱號,農業農村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具備創建先行區的基礎條件。

今起,本報聚焦沛縣“六強六化”建設,看沛縣如何通過探索農業現代化建設新模式,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沛縣以創建省級農業現代化先行區為抓手,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新模式,大力推動農業標准化、綠色化、設施化、智慧化、園區化、融合化發展。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田間地頭,現場調研沛縣“六強六化”建設,親身感受建設省級農業現代化先行區的火熱場面。

突出標准強質量

九月末,秋風輕拂沛縣大地,秋收畫卷漸次展開。走進棲山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地,一列列整齊排布的玉米稈上挂著一個個結實的玉米棒,中間套種的大豆也結出了飽滿的豆莢,一高一低長勢甚是喜人。

“我們通過調整農作物行距、株距,在不減少玉米畝株情況下,以‘優良品種+種子包衣+精量播種+精准施肥+病虫害綠色防控’為標准化配套技術,在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又多收了一季豆。”棲山鎮黨委委員、人武部長李騰介紹。

帶狀復合種植主打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而高標准農田將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硬件短缺等問題,讓農田從“望天田”變成“噸糧田”。

在棲山鎮高標准農田項目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正在開挖溝渠、穩固基礎、澆筑鋼筋籠。

如何體現高標准?通俗地說,就是“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渠相連、土壤肥、無污染、產量高”。

對於高標准農田建設,朱寨鎮種糧大戶賀莉最直觀的感受是:路修好了,農用車能開進田間地頭,“以前灌溉設施不完善,農田畝產上不去,現在平均畝產提高50公斤,用水、用肥同比下降5%。”

多年來,沛縣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促進糧食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目前,全縣新建高標准農田10.9萬畝,高標准農田面積達95.64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9%,實現糧食生產功能區全覆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達92%,其中節水灌溉面積佔比達80%。”沛縣農業農村局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兆磊介紹。

2023年,沛縣已完成夏糧小麥播種面積65.44萬畝,總產5.37億斤﹔完成秋糧播種面積85.08萬畝,全縣基本形成了“東糧、西果、南菜、北漁”的產業格局,集成了生態健康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林下復合種養等一批高效生產模式。

突出綠色強生態

9月21日一早,在龍固鎮鎮西社區採煤塌陷修復區的潤沃水產養殖家庭農場,農場理事長武世川將漁網一撒一提,十幾隻均重在一斤以上的加州鱸魚即刻浮出水面。

“鱸魚生活的最適水溫在20℃-30℃,要求每升水的容氧量在1.5毫升以上。”介紹起鱸魚習性,武世川如數家珍。

魚塘周圍,長滿了武世川栽種的空心菜。“養殖水經過過濾、淨化,植物根系會自動將其吸收,這有效促進了植物生長,長出的蔬菜新鮮又美味。”武世川說,塘中魚兒偶爾也會吃菜,此種模式進一步完善了生態循環種養體系,提高了生態水平和經濟效益。

目前,這個繁育基地已擴充至300多畝,500萬尾加州鱸魚陸續由此“游”向全國各地,畝均收益1萬多元。

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加快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除了種養結合,更要變廢為寶。

作為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建設重點縣,沛縣探索建立秸稈收、儲、運、用全環節綜合利用模式,培育秸稈綜合利用市場化運營機制,提升秸稈綜合利用能力。

農忙時節,位於沛城街道李集村的江蘇鴻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草場上堆滿了方形或圓柱形的成捆秸稈。公司負責人葉天才告訴記者,秸稈收儲范圍以沛城街道為中心,輻射湖西農場、胡寨、漢源、大屯、楊屯等,“收儲總面積約10萬畝,一年的收儲量在2萬噸左右。”

加工車間裡,一堆堆秸稈被送進粉碎機,經粉碎、攪拌、壓縮等工序后,制作成為顆粒飼料,“收儲完后,我們深加工成飼料再往外銷,主要銷往內蒙古、山西、四川、貴州、雲南、青海等地,造紙原料銷往山東,菌菇基料則銷往江蘇、福建、貴州、雲南。”葉天才介紹說,每年夏秋兩季,秸稈銷售收入達到1000萬元。

沛縣正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推進循環產業鏈建設,打造成為全省生態循環低碳發展示范園,促進農業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雙贏”。

突出設施強裝備

走進安國鎮豪杰苗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高標准瓜菜育苗和早春西瓜種植基地,一排排包菜、蘆筍、西瓜苗齊齊探出腦袋……要說這些蔬菜和水果的共同點,除了鉚足了勁兒向上長外,它們還都是設施農業的產物。

近年來,沛縣緊盯農業現代化,突出強裝備,通過發展設施農業,以科技為支撐,為農業植入聰明大腦,讓果蔬統統住進“智能房”。

被譽為“全國瓜菜產業強鎮”的安國鎮緊緊圍繞全市“兩帶兩圈多點”整體規劃布局,打造設施瓜菜生產基地。

“以往附近百姓都從外地運苗,現在方便多了。這一排就有30000株,至少夠種十畝地。我們每年能出幾百萬株苗,出苗速度可以控制,收益連年翻番,比以前隻種西瓜強多了。靠設施、靠科學,咱底氣更足了!”負責人高丕坡笑道。

“全鎮設施瓜菜面積共3萬余畝,核心區上海外延瓜菜生產基地1.2萬畝、瓜菜育苗中心60畝。基地西瓜平均畝產值達15000元—20000元,畝效益達10000元—15000元。今年上海外延瓜菜生產基地西瓜產量6萬噸,產值達2.4億元。”安國鎮副鎮長曹家廠說。

近年來,沛縣實施農產品加工補鏈行動,重點開展省級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建設,一批冷鏈物流、稻米加工及倉儲升級改造等項目陸續建成。

在魏廟鎮徐州廣勤米業有限公司稻米烘干和加工車間裡,數條現代化烘干設備機組、全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在全速作業。

公司總經理鄭茂棟介紹,該項目是縣、鎮重點工程,新建1500噸級圓筒倉10座、平房倉6座,年可形成儲糧8萬噸、日烘干能力2500噸、生產能力25萬噸的生產經營規模,目前公司正著力籌備三期稻殼氣化發電項目建設。

在楊屯鎮江蘇育龍糧油有限公司,稻米加工從脫殼、色選、拋光到裝袋等所有環節均實現了自動化。面對記者,公司負責人杜宗常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日處理稻谷能力不足300噸,企業於去年建設了年產12萬噸優質稻米智能加工項目,配建有三層自動化生產車間、高標准低溫保鮮倉庫以及烘干車間,日處理稻谷能力達600噸,年產大米12萬噸。下一步,我們將向多品種、高檔次、高效益的精深加工領域發展,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胡勁鬆 於瓏 張亞軒 豐志誠)

(責編:黃竹岩、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