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個“三”,看江蘇省委書記勾畫的這張“施工圖”

前不久,央視《對話》欄目落地江蘇,就“打開江蘇制造的密碼”這一主題專訪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大家知道,“江蘇制造”享譽全球,制造業規模全國第一,約佔全國1/8強、全球4%。而就在人們驚嘆於這個驕人的數字,試圖打開“江蘇制造”的“密碼”時,工業大省、制造大省江蘇,已然“再出發”。
今天下午,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了一個全省性的重要會議——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在場旁聽的筆者注意到,省委書記信長星在開場時的一番話引起所有與會者共鳴。信長星指出,江蘇制造業基礎好、家底實,但是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距離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建設制造強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等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看到成績,更堅定信心﹔同時也看到差距,可以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今天的會議不僅是表彰會,更是一個推進會”,信長星說,“江蘇有責任有條件為全國新型工業化探索新路、積累經驗、提供支撐。”
隨后,信長星講話中提出了五個“三”,筆者認為,可以說是勾畫了新征程上江蘇新型工業化“走在前、做示范”的“施工圖”。
統籌推進“三大任務”——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
信長星說,傳統產業煥新,就是做好“斷舍離”文章,“斷”粗放式發展模式,“舍”低端落后產能,“離”以高能耗高物耗和低價格競爭為主的老路,加快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向技術工藝高峰攀登。
新興產業壯大,就是要聚焦生物醫藥、智能電網、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汽車以及車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產業,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未來產業培育,就是瞄准未來網絡通信、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科技、新型儲能、元宇宙等科技最前沿,積極發展新產業新賽道,厚植未來發展新優勢。
信長星特別強調,強鏈補鏈延鏈不是單一產業的上下游整合,一條產業鏈即使再完整也無法支撐起穩定安全的產業生態,必須進一步強化產業集群思維。由此,筆者理解,江蘇打造“1650”產業體系以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統領50條重點產業鏈,就是這一思維的體現。
積極實施“三大行動”——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
信長星說,“智改”和“數轉”聚焦硬件智能化改造和軟件集成化應用的疊加,通過組織更新、流程再造和數字化導入,全面提升企業在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網聯”則重在依托工業互聯網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制造業企業與數字服務企業的高效聯接,打破信息孤島,整合數據生產、存儲、交互、分析和應用,帶動技術、資金、人才、物資等優化配置。下一步,要更加注重以“網聯”放大“智改數轉”效應,全方位打造數實融合強省。
筆者注意到,江蘇“智改數轉”行動實施2年來,已經成為一個深受歡迎的品牌行動,並且為全國面上提供了江蘇方案。這次會議上,江蘇把兩大行動拓展為三大行動,可以說是江蘇擁抱數字經濟的升級版。
梯度培育“三類主體”——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中小微企業
信長星說,推進新型工業化,最終要落到具體工業企業的生產發展上。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產業鏈供應鏈就像一條河,企業尤其是關鍵節點上的企業就是河道上的“閘門”,既可以保証河流暢通,也能調節水流,決定產業鏈供應鏈形態。
他強調了三個“更”,更大力度培育鏈主企業,更高水平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更有效率培育中小微企業。要把著力點更多聚焦到各類企業發展壯大上來,以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協同發展,支撐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整體提升。
信長星還說,面對新的時代要求和環境形勢變化,廣大企業都要主動求變,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特別是要視質量為生命、把品牌當靈魂,力求形成更多國內知名、國際有一定影響力的“江蘇制造”高端品牌。
厚植“三大動力”——創新、改革、開放
信長星說,江蘇工業“大而不全”“全而不優”的問題依然存在,我們要更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更深層次深化改革、更高水平擴大開放。
科技創新重在增強工業躍升動力,要謹記“無科技、不工業”,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加快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產學研用對接融合體系、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體系等。
深化改革重在完善工業治理體系,要積極融入和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新型要素市場培育,優化市場監管方式,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擴大開放重在拓展工業發展空間,既苦練“內功”, 又勤修“外功”,高質量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外資招引和服務力度,更加務實有效地匯聚和用好全球高端創新要素。
建強“三支隊伍”——企業家、科研人才、產業工人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才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第一資源。信長星說,江蘇工業發展到今天,靠的就是有一大批篳路藍縷、銳意進取的企業家、科研人員、產業工人﹔面向未來,我們更要依靠這三支隊伍的創新創造。
信長星說,江蘇的企業家歷來有情懷、有品格、有視野、有格局,要理解企業家、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支持企業家。江蘇入選國家級人才數量佔到全國10%,這是江蘇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我們鼓勵人才向實體經濟扎根,把我省產業基礎厚實、科教資源豐富的“勢能”轉化為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動能”。要弘揚工匠精神,加快培育高素質產業工人,讓產業工人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
筆者注意到,這“三支隊伍”正是信長星在央視《對話》中給出江蘇制造的“密碼”。信長星在節目中說,“都是擺在明處的東西”“我們黨委政府要做的,是把他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兩個多小時的會議,除主會場外,還以視頻方式開到全省13個設區市。會后,大家深感“干貨滿滿”。
從江蘇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把“聚焦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作為10項具有牽引性的重點工作之一,到著力打造“1650”產業體系,到出台《關於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加快推進省產業創新中心和新一批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江蘇正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各項工作上密集部署、持續發力,打出一套“組合拳”。省委書記信長星在多次調研中和多個會議上,也對此反復強調,並在兩天前,還就“加快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大力推進制造強省建設”這一政協重點提案,專程在企業一線領銜督辦。
相信在這張具體實在、操作性強的“施工圖”指導下,江蘇一定能不斷創造新型工業化發展、制造強省建設的新業績,展現江蘇的新擔當。
來源:江蘇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