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南通海門區:頭雁引領富鄉親 村企聯建壯集體

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
2023年10月25日06:48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通過先富帶后富和村企聯建工程,當地持續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富裕上下功夫。作為江蘇省首批農業現代化先行區,海門區連續三年在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等次。當地是如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鄉村振興的?近日,記者在海門區進行了探訪。

致富帶頭人王光玉(右)展示養殖的大閘蟹。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致富帶頭人王光玉(右)展示養殖的大閘蟹。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頭雁引領

“不是師傅相助,30萬元就要打水漂了。”陸永健是海門區四甲鎮二橋村村民,他口中的師傅是四甲鎮人大代表、當地蟹農王光玉。8月,王光玉在走訪調研時發現,陸永健家的蟹塘裡大量藻類腐爛,螃蟹往岸上爬行,極可能引發螃蟹大量死亡的風險。

王光玉仔細觀察后發現,這是肥水不當造成了富營養化,水體缺氧,螃蟹才到處亂爬。他對症下藥:“清除多余水藻、增加水體透明度、增氧。”“三天就見效了,險些血本無歸。”陸永健說,此前他就拜了王光玉為師,近年來養殖收益明顯提高了不少。

2014年,王光玉和妻子回村創業,在家門口養起了大閘蟹。從最初40畝蟹塘試養,到如今500畝生態有機養殖基地,夫妻倆歷時9年苦心經營,打響了自己的品牌——光玉巴道,年均銷售額超3000萬元。

養中學、學中養,王光玉積累了養殖大閘蟹的技術要點,成了小有名氣的“土專家”。“有困難,找光玉”也成了當地蟹農的“口頭禪”。這些年來,他們帶動了周邊近百戶村民增收致富。

十多天前,常樂鎮中南村村民周健趕到王光玉家,進門就報喜:“師傅,母蟹終於超過半斤了!”周健是養蟹大戶,養了90畝塘蟹,從沒像今年這樣收成好。王光玉為他算了一筆賬,根據行情,今年每畝可以比去年多增收4000元。

近十年間,率先富起來的王光玉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除了技術幫扶,他還吸納了本地村民來養殖場務工,固定工10多人,高峰期多達30多人。今年60歲的王瑞平就是其中一位。“我在這兒干了9年,不但學到了一技之長,還通過務工增加了收入。”王瑞平說。

近年來,海門區認定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家、區級示范家庭農場30家,申報市級示范家庭農場7家﹔評定區級示范合作社21家﹔培訓高素質農民2558人。今年上半年,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4元、增量1098元,均位列南通市第一位。

“村企聯建”企業代表翟峰(右)與員工姜鈺鵬探討工作事宜。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村企聯建”企業代表翟峰(右)與員工姜鈺鵬探討工作事宜。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村企聯建

為鄉村振興助力賦能,海門區推出“百企聯百村、共走振興路”的村企聯建工程,二百多個村居全部完成村企結對。

時下,海門街道三南村“三翠梨園”基地喜迎豐收季。佔地230畝的“三翠梨園”基地由海門區經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三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同投資建設,採用“國有企業+村經濟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培育出了蘇翠一號、翠冠、秋月梨等多個優質品種。記者從三南村獲悉,今年梨園基地的產值比去年增加了20%,村集體經濟有望增加30萬元。

除了壯大村集體經濟,村企聯建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村民的家門口就業問題。村民季淑珍說,村裡有了村企聯建基地后,她來到梨園做工,主要幫著採摘、分揀和包裝,每年可增收兩三萬元。

“百企聯百村、共走振興路”行動,旨在鼓勵引導企業投身鄉村振興,推動工商資本、人才、技術“上山下鄉”,促進村企要素自由流動,為農業轉型、農村繁榮、農民致富提供強大的動力,實現城鄉共同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助力。

在海門滬海有色鑄造有限公司內,四百多名員工中超過六成是本地村民。該公司總經理翟峰告訴記者,公司是新街村、聯同村村企聯建的企業方,“作為南通市人大代表,不僅要辦好企業,還要造福於民,為鄉村振興加一把柴、添一把火。”

27歲的姜鈺鵬家住聯同村,從機電學校畢業后來到這裡工作,目前在公司從事車間數控工作。“我只是大專學歷,出去找工作並不容易,在這裡卻可以學有所用。”姜鈺鵬對於目前的收入也很滿意,“出了家門就是廠門,待遇也不錯,我還把表弟介紹進廠了。”

“以前雨天一身泥、晴天都是灰,現在不但通行方便了,晚上還能出去散散步。”新街村村民翟春基望著家門口新近鋪好的兩公裡水泥路說。近年來,翟峰自掏腰包,修建村級道路,改善當地中小學、幼兒園的辦學條件,改善敬老院的生活條件等。截至目前,他捐助的資金已超過600萬元。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