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南通市養老現狀觀察:臉上有笑、眼裡有光

2023年10月27日12:22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關注·調查觀察
小字號

在我國,敬老院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也是我國數量最大的養老機構,但普通民眾一般不會選擇去敬老院養老:一方面那裡主要收住“五保老人”﹔另一方面,社會上曾出現不少關於敬老院的負面新聞,讓一些老人對敬老院產生排斥心理。

本報記者採訪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姜鎮敬老院發現,這裡的條件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很有特色,尤其在人文關懷上。不少入住的老人臉上有笑,眼裡有光。

第一印象:溫暖

川姜鎮敬老院前后兩棟樓,由當地一家企業捐資建設,200多張床位。實行公辦民營后,在照顧好原有“五保老人”的同時,面向社會開放。

記者第一次走進川姜鎮敬老院,就被寬大的走廊和走廊裡活動的老人吸引。

這裡的走廊是一個長約百米的封閉陽台,寬3米左右,除了一些康復設施外就是桌椅,是老人們日常的活動空間。一走進這條走廊,就感覺到活力的存在:老人或打牌、或聽音樂、或聊天,多名失能老人也被護理人員推出來晒太陽。

川姜鎮敬老院院長朱丹華說,如果隻讓失能老人躺在屋內休息,他們不僅容易生褥瘡,在心理上也是一種折磨。“如果他們每天隻能看著天花板,房間就是他們所有的世界了。把他們推到走廊裡,跟其他老人一起,他們就會感受到,世界充滿活力。”

這種理念,讓記者心裡一亮。

朱丹華原來是南通市老年康復醫院手術室的護士長,2017年離職赴日本進修“認知症照護”,當年8月回南通,在一家老年公寓進行認知症護理。因為拆遷,這家老年公寓不復存在,她便賣掉自己的一套房子,帶著老年公寓的兩名護理人員、兩名廚師和一個門衛,組成團隊接手川姜鎮敬老院。

川姜鎮敬老院的老人就像小區裡的居民,搬張小凳就在門口聊天。“要讓他們社交,而不是生活在封閉的空間裡。通過形成社交圈,幫助老人找到存在感。”朱丹華說,這種氛圍是慢慢形成的,“即使是坐著發呆,周圍都有人在活動、在說話,就不是一個寂寞封閉的空間。”

走廊裡的水龍頭,有左開的,也有右開的。“要讓他們‘自立支援’,要他們明白,即使有人護理,別人也不會替代所有的事。比如洗手時,如果左手不能動,就要學著用右手開水龍頭,反之亦然。隻要有點活動能力,就鼓勵他們自己完成一些動作,表明他們還是有用的人。”朱丹華說。

“自立支援,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理念讓記者感到震撼。

走廊裡有個搖籃,內有玩具娃娃,用紗巾覆蓋。這主要是為患阿爾茲海默症(又稱“失智症”)的老人服務的。“失智老人並不是完全失去記憶,對很久以前的事,他們還是有記憶的。比如,對待嬰兒,他們知道要呵護,這能喚起他們內心對生活的熱愛。看到搖籃,他們未必知道嬰兒的真假,但會心生暖意,知道要小聲說話等等。”對於記者的好奇,朱丹華邊走邊解釋。

讓失智老人與其他老人一起生活,這也讓記者耳目一新。一般的敬老院和護理院,對失智老人通常都設有護理專區甚至有隔離措施。川姜鎮敬老院有30多位失智老人,並沒有專門的“失智區”,所有老人在一起生活。

“永遠72歲”的黃孝岩是位“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敬老院並沒有把他關在房間裡,任由他四處自由活動。第一次見到他時,黃孝岩穿著紅馬甲在長廊裡隨意走動,馬甲上寫著“我迷路了,麻煩幫我打電話”的字樣,並留有聯系方式。

黃孝岩不知道自己多大,每次問他,他都說72歲。他喜歡掃地——隨時拿著掃把簸箕,見到垃圾就掃,被朱丹華笑稱敬老院的“掃地僧”。他活在他的狀態中,自得其樂。

當然,給失智老人自由,朱丹華會面臨一點風險,其他老人也存在不理解。但經過努力,這些老人一直和平相處。這種努力,失智老人肯定不理解,其他老人也未必會理解,但對於失智老人的家人來說,這種待遇更加難能可貴。

尋找更多細節

南通目前有各類養老機構312家。其中,評級標准最高的是五星級的陽光老年公寓,另外還有6家四星和眾多三星養老機構。一個多月時間,記者先后走訪了幾家不同星級的養老機構,大多中規中矩,並未收獲“意外的感動”。思忖再三,記者決定再次走訪川姜鎮敬老院。

每天早上八點半,朱丹華都要例行巡房。“爺爺奶奶今天好的吧?”“今天氣色不錯……”朱丹華邊走邊打招呼,或拍拍老人肩膀,握握他們的手,看看他們的基礎護理情況,或拍一段視頻發給老人家屬。40多分鐘,朱丹華手腳不停、嘴巴不停,完全處於工作狀態。

巡房結束,記者都很難記起在短暫的時間裡,她重復了多少相同的動作。這些相同的動作,對每個老人來說,又都是必要的。

巡房期間,有老人從院子裡摘了幾朵梔子花與同屋老人分享,朱丹華用方言夸獎老人,引得兩位老人喜笑顏開。站在門外的記者循聲望去,發現其中一位老人即便在插管吸氧,也樂得雙眼瞇成了一條線。

“那些剛剛入住,或者有點狀況的老人,我都要拍段視頻告訴老人家屬,讓他們放心。”朱丹華解釋她為什麼“選擇性拍視頻”,而她巡房的主要目的,除了檢查老人的基礎護理質量,更是監督護理阿姨的工作。“看與不看,護理阿姨的工作狀態是不一樣的,我不能保証每個阿姨都自覺。”

朱丹華巡房之前,護士早上巡房已基本結束。護士主要負責給一些老人進行挂水換藥等基礎治療,而護理部主任,每天在各樓層要巡查三到四次。“不同的時段,我們都有人在巡查,避免老人發生意外。”朱丹華說,她本人一天也要巡房三四次。

老人跟孩子一樣,需要隨時的“探看”。這種隨時的探看,讓老人更安全,家人更放心。

很多第一次到川姜鎮敬老院的人,會忘記這是一家敬老院,因為這裡的“五保老人”不多,老人的生活狀態,也完全不同於其他敬老院。見到陸雪康樂呵呵地推著半失能老人王思祥走過來,記者好奇相問,才知道陸雪康自己就是“五保老人”,他樂於幫助別人。

一些“五保老人”認為自己無兒無女,有低人一等的感覺。敬老院沒有把兩撥老人區分開,是想讓老人們融入到一起。

“‘五保老人’大多有自理能力,我們鼓勵他們幫助那些困難老人。這樣一來,他們也更更自信。”朱丹華說,其他老人會回報這些善意的幫助。哪怕只是給他們一塊餅干,請他們喝一口牛奶,“五保老人”都會很開心,因為那是一種“認可”。

56歲的施智行也是一位“五保老人”,雖然有點殘疾和智力障礙,但一直主動幫忙收拾廚具,整理桌椅。“他每天都會准點到廚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這個世界上,他已經沒有任何親人了,他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朱丹華說。

把這裡當成家的,還有83歲的施才新。老人患有心臟病,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都做生意,平時非常忙。老人入住敬老院已經5年,前幾天,因為臉上突然長了一個黑痣,被子女送去醫院治療。

“老人有酒癮,在醫院裡不讓喝酒,一直嚷著要回敬老院。他每頓飯都想喝點小酒。”女婿陳杰說,岳父覺得在醫院不自由,敬老院裡更自由,能到處走走,而且都是熟人,“他對家的依賴,已經轉到敬老院了。偶爾接他回家住一晚,他也催我們盡快把他送回敬老院。可能在這裡,他更有家的感覺。”

相由心生

川姜鎮敬老院算不上最好的養老機構,尤其是在硬件上,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但前后兩次走訪,在裡面收獲的各種不經意的感動,又是那麼真實的存在。

川姜鎮敬老院現有200多張床位,收住176人,在目前的敬老院和一般的養老機構中,規模不算小,但護理阿姨隻有20人,並不算多。要想把老人照顧好,護理阿姨必然會很累。朱丹華減少行政崗位配置,收入上向一線護理阿姨傾斜,她們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因此流失率很低。

農民離不開土地,即使老了,還是樂意在地裡搗鼓,自得其樂。在海安、啟東、通州的一些敬老院,甚至在啟東市社會福利中心,記者都見到了一些菜地,專供老人使用。

川姜鎮敬老院在菜地中又辟一條道路,用廢舊輪胎搭成矮小的“籬笆”,方便更多老人前來休息。哪怕是坐著輪椅,也能在這裡聞到泥土的香味,感受田園氣息。

“我原來在醫院手術室上班,救治的是人的前半生。現在經營養老機構,關懷的是人的后半生。”朱丹華說,她希望能成為新的養老理念傳播者,讓老人活得更有價值。

溫情的養老理念、融入日常護理的暖意,讓大多數入住的老人充滿笑容。“相由心生。”朱丹華說,“他們住在這裡,不會感覺到恐懼,不會焦慮。” (朱旭東)

相關報道:南通市養老現狀觀察:不離鄉土,不費“巨資”

南通市養老現狀觀察:錢從哪來,如何接續

南通市養老現狀觀察:誰來養老,去哪養老

(責編:黃竹岩、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