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邊角料”如何靠16個字逆襲?︱讀黨報看江蘇

編者按:蘇州之所以成其為蘇州,它閃耀的光環背后,最可寶貴的還在於蘇南人骨子裡這種敢闖敢試的精氣神,濃縮起來就是人們至今津津樂道的蘇州“三大法寶”:“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園區經驗”。 不久前,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履新當日即表示,要發揚運用好蘇州“三大法寶”,努力形成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發展經驗的結晶、也是蘇州城市精神的載體,這“三大法寶”早年都曾登上過《人民日報》的版面。我們將分別重溫當年的報道,更好地理解它們的內涵,啟迪當下的發展。
01.
“拼出來的”城市
1995年10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在張家港召開。
一個全國性的經驗交流會,放在縣級市召開,在今天也不常見。當年為什麼會選擇在張家港舉辦?
1962年成立沙洲縣,1986年撤縣建市,當時在蘇州下屬的六個縣市當中,張家港長期倒數第一,被稱為蘇南的“邊角料”。
實際上,輪廓形似樹葉的張家港,也正是由幾塊江南“邊角料”拼湊而來——南邊是常熟、江陰劃過來的幾個鄉鎮,北面是長江沙洲圍墾而來的土地。
1992年,乘著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東風,張家港提出“工業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建超昆山、各項工作爭第一”的“三超一爭”,辦起了鄉鎮企業,爭取到了國家級保稅區,修通了張楊公路,短短兩年的時間裡,一口氣奪得28個“全國第一”。
同年,“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也應運而生。
上圖為張家港港區鎮西大街建設場景(1986年攝)﹔下圖為張家港保稅區濱江新城(2017年攝)。(拼版照片)張家港市委宣傳部提供
經濟強不能代表發展的全部。1994年,張家港率先喊出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口號,以環境衛生整治為突破口,掀起了一場全城行動、全民參與的“掃帚行動”。1994年12月30日,張家港榮膺“國家衛生城市”。
2005年,張家港以總分第一獲得全國首批文明城市。現在,該市已成為全國唯一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的縣級市。
圖片來源:文明張家港網站
從“全縣隻有一部柴油發電機”到連續30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前三甲”,這座“拼”出來的城市,以佔全國萬分之一的國土創造千分之三的GDP。論拼勁和闖勁,“張家港精神”是最好的詮釋之一,也是該市從“蘇南邊角料”一躍成為全國矚目的“明星城市”的精神動力。
02.
偉大理論的成功實踐
1995年10月18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召開當天,為向全國推廣張家港經驗,《人民日報》以《偉大理論的成功實踐——學習張家港市堅持兩手抓的經驗》為題在頭版發表評論員文章。從此,“張家港精神”聞名全國。
以下為評論摘編:
張家港市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崛起,以其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異成績成為長江三角洲又一顆璀璨的明珠,受到社會普遍關注。
步入張家港市,一種新氣象扑面而來:道路筆直平坦,街區綠茵如畫,生活秩序井然,人們的精神面貌昂揚振奮,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張家港市這個過去不出名的小城,現在已躋身於全國最發達地區的前列。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張家港市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共同發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主旋律日益奏響,黨風和廉政建設成效顯著,干部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健康成長。
張家港市在兩個文明的建設方面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的基本經驗是:從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始終不渝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他們明確提出一把手堅持兩手抓,做到思想認識到位,領導保証到位,自身表率到位,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擺在各級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他們強調塑造一種“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並用這種精神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凝聚人,成為全市人民改革和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他們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舍得投入,注重硬件軟件一起抓,興建了一批堪稱一流的設施,為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他們緊緊依靠群眾,辦實事,求實效,把精神文明建設同創造美好生活結合起來,群眾從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中得到陶冶,也得到實惠,因而使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成為群眾自覺的願望和行動,保持旺盛的活力﹔他們努力探索一條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路子,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和方式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張家港市的經驗是多方面的,也是具體的實在的。它是實踐的結晶、行動的碩果。
張家港市各級領導從自身的發展和變化中深深體會到,就經濟抓經濟是不懂經濟的表現,也抓不好經濟﹔一手軟,一手硬,其結果必然是兩手都硬不起來。隻有兩個文明一起抓,才能內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達到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目的。張家港市的業績就是兩個文明共同進步、協調發展的產物。他們的實踐令人信服地驗証了一個觀點,這就是,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証,完全可以轉化為蓬蓬勃勃的社會生產力﹔而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也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正是在兩個文明互相依存、彼此促進中實現的。
03.
“張家港精神”的過去與未來
28年前,“張家港精神”和“張家港經驗”走向全國。今天,當我們重溫它的時候,應當如何看待它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首先看成果。如今的張家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繼續協調並進,“張家港精神”依舊熠熠生輝。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300億元,每天創造的GDP相當於建縣時全年的9.6倍。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首批“國家生態市”、中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范例城市……多年來,張家港共獲得了200多項國家級榮譽,背后不可或缺的是“張家港精神”的支撐。
其次看民意。近日,江蘇省委研究室在《植根於時代沃土的“張家港精神”》一文中回顧了當年調研張家港的情況。1992年7月,江蘇省委研究室組成調研組駐村蹲點、走村入戶,深入鄉鎮街道、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廣泛聽取干部群眾對“三超一爭”的態度和反映。每到一地都能感受到一股火熱的干勁、一種敢闖的精神。調研組感到,面對外界的質疑,張家港市委、市政府頂著輿論壓力,突破保守觀念,堅定“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契合改革開放的發展大勢,特別是“三超一爭”的奮斗目標已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廣泛共識,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
第三是看創新。江蘇省委研究室調研組認為,“張家港精神”不是一招一式的方法創新,而是根植於發展實際、適時適地、求新求變的思維創新﹔“張家港精神”的可貴之處在於“負重”、閃光點在於“爭先”﹔“張家港精神”中的“拼搏”“奮進”“爭先”等關鍵詞,就是敢為天下先、腳踏實地干的創新實踐的生動寫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