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利用率超97% 江蘇灌南多元化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渠道

秸稈回收打包現場。孫蓀攝
隨著秋收工作接近尾聲 ,余下的稻秸稈該如何處理?在江蘇省連雲港市灌南縣,當地通過多種手段,將秸稈從生產廢棄物變身為草編、食用菌加工等領域的新原料,實現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在灌南縣孟興庄鎮秋收現場,一台台摟草機在收割完的稻田裡快速奔跑,一行行稻草被快速摟成一攏。緊隨其后的秸稈打包機,也鉚足了勁兒吐出一個個大大的草捆。“我們一天一台機器能打包600畝地左右,打包過后隨時隨地離田,實現綜合利用。”農機手丁樂功說。
在此基礎上,灌南縣組織全縣二十多家合作社開展秸稈打捆回收,在全縣形成秸稈收購、加工、銷售、運輸一條龍產業鏈。“我們秸稈回收以后主要送給附近的發電企業,目前價格在每噸270元左右。今年我們預計將回收水稻秸稈1萬噸左右。”收購商丁建國說。
秸稈回收打包現場。孫蓀攝
在百祿鎮的稻田裡,脫粒捆草一體化收割機所過之處,一排排秸稈就被整齊地打包成捆,隨即被當地的秸稈加工合作社拖走。在當地一家秸稈專業利用合作社,機器轟轟作響,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倉庫旁堆滿一捆捆草繩。“經過加工以后,一畝地的秸稈可以賣600元左右,大量的秸稈變廢為寶。一方面解決了很多農村留守老人的務工問題,另一方面也杜絕了秸稈焚燒,增加了土地產出。”灌南縣恩勇秸稈專業利用合作社負責人潘洪成說,草繩以秸稈為原料,既可用來纏繞枝干,幫助樹木越冬的“棉衣”,還可用於瓷器、磚瓦、機械、建材等的包裝。
除了鼓勵各類編織品外,灌南縣還大力發展食用菌培養基、生物質材料等產品,充分挖掘秸稈潛在價值,延伸秸稈產業鏈條。
在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料加工現場,一輛輛載有秸稈的車輛從田間運回料場,隨后經過加工粉碎通過運輸帶送往食用菌基料培養間。秸稈富含食用菌所必需的碳源、氮源、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以其為原料結合畜禽糞肥,根據生產配方進行3次發酵即可制成食用菌培養基。而雙孢蘑菇種植過程中產生的菌渣同樣可以再利用,可作為有機肥用於土壤改良,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實現變廢為寶、無廢生產。“我們企業每年使用秸稈12萬噸,產生的基料18萬噸,生產蘑菇6萬噸,實現經濟價值6億元左右。”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酵廠廠長陳錦河介紹道。
據了解,2023年,灌南縣水稻種植面積56萬畝,可產生秸稈20萬噸左右。以獲批2023年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為契機,灌南縣通過加大對秸稈收儲企業獎補扶持力度,累計發放近900萬元用於秸稈收購企業機具補貼。當地還主動對接下游企業穩定秸稈加工產品的市場,保証產品有銷路、價格有保障。
目前,灌南縣秸稈加工產業已形成了秸稈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的多渠道綜合利用途徑,相關產業帶動3000余人就業,增加產值近4000萬元,預計今年當地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7%。(孫蓀 殷開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