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大情懷育人,行知教育理念的南京浦口實踐

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
2023年11月07日07:22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小滿回答得真棒!”葛德霞老師話音剛落,南京市浦口區江浦街道行知小學的一間教室裡,掌聲有節奏地響起來。

當患有多動症的小滿沉浸在被老師同學認可的滿足中時,不遠處的南京未成年人社會實踐行知基地種植園內,一群來自城區小學的孩子們正在田裡挖紅薯,體驗著勞動的樂趣。

“賞識教育”“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事實上,從1981年開設第一個“行知實驗班”,1985年創辦行知小學,到1994年創立行知基地,再到2015年組建行知教育集團,浦口區以行知教育實驗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探索已經持續40余年。如今,以這所學校為圓心,大情懷育人的理念正在當地開枝散葉。

葛德霞的課堂上,學生們正在鼓掌。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攝

葛德霞的課堂上,學生們正在鼓掌。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攝

“花苞心態”

今年9月剛上一年級的小滿,在注意力和學習力方面弱於同齡人,她的媽媽隨班陪讀。“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要盡力去發現它。”班主任葛德霞得知,小滿從小喜歡聽媽媽讀書,就特意讓她來做班級的圖書管理員。

“今天特別感動,因為葛老師說,不會隻以學習來評價一個孩子,有的孩子成長快一點,有的孩子慢一點,隻要善良、努力,老師都喜歡。”這是小滿媽媽發給葛德霞的一段語音。在葛德霞看來,實踐証明,“賞識教育”在家校之間架起了積極向上的橋梁。

葛德霞的手機裡存著這樣一張照片:一個脖子上挂滿獎牌的小男孩正咧著嘴笑,這是他在浦口區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贏得的。殊不知,這位叫小文的男孩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礙,剛開始在班上並不受歡迎。家訪中,葛德霞發現小文家有不少菜地,便鼓勵他教同學認識蔬菜,並負責為班級整理勞動工具。當班級拿到流動紅旗時,她告訴大家“能獲得這項榮譽,小文功勞最大”,小文還被班級推薦拿到了“勞動娃”獎狀。

小文三年級時,因為家庭原因休學一學期,再回校時很多字已經不認得了,同學們就爭著教他識字。令葛德霞欣慰的是,在賞識教育的氛圍中,小文的情感能力和社會性發展都有所進步和提升。“成才先成人,幫助一個孩子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樹立自信、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與人溝通合作、有審美趣味、熱愛勞動……這些品格的培養比分數重要,是孩子一生發展的基石。”葛德霞說。

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所說,“我們希望每一朵花都開放,但我們不必要求所有的花都一齊開放,總會有一些花開得早,也要允許另外一些花開得晚,不要去催他們開,更不要去掰開花苞,強迫他們早開花。”

如此“花苞心態”及其蘊含的賞識教育,給校友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一項覆蓋不同年齡段共3000名校友的問卷調查顯示,“學會賞識,教會做人”“對學生充滿關愛”“尊重、保護學生”等是最令他們難忘的行知教育品質。

“有人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我不僅是賞識教育的受益者,現在也成了踐行者。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我有點自卑。但在行知小學,我得到很多老師的褒獎。現在,我對女兒採取的就是賞識教育。”行知小學1991屆畢業生朱仁健說。

小學生在行知基地開展學農實踐。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攝

小學生在行知基地開展學農實踐。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攝

知行合一

不久前,南京長江路小學一群六年級學生來到行知基地種植園。一人用鏟子刨土,一人待紅薯露頭后使勁往上拔,兩位同學合力挖出一個大紅薯來。

“太讓我激動了,我十分鐘挖了3個紅薯。”六(1)班蔡思雨的雙手沾滿了泥土,“這次我最期待的就是挖紅薯和採茶,我們還跟隨老師去老山採了茶。”

“紙上得來終覺淺。前陣子我們開展豐收節活動,學生們有了相關知識,加上這次親身體驗,教學做合一體驗就會深刻。開展勞動教育,就得讓城市裡的孩子腳上沾泥、手上帶土。”長江路小學德育處主任趙昌竹告訴記者。

據了解,行知基地創立於1994年,是江蘇省第一家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基地負責人劉明祥介紹,基地既服務行知小學,也服務全市約60所學校。

行知基地隻有四十多畝地,如何能為數萬名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資源?劉明祥指著一街之隔的南京國家農創中心說,近處有農業集群式院士創新基地,不遠處有蘭花塘高標准農田,百裡老山還有千畝茶園。“以‘社會即學校’的理念為指引,我們構筑起以行知基地為大本營,半徑2公裡的核心資源區、半徑5公裡的拓展資源區、半徑30公裡的聯絡資源區,將社會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將教育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他說。

這次實踐令蔡思雨感觸較深的,不僅有“體會農民的辛苦”,還有“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們晚上住在基地,整理衛生和套被單都需要自己完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兩年,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楊躍在畢業於行知小學的上千名校友中做調查,令多數人最難忘的教育記憶,就是那些曾經與生活互相融合的活動經歷與體驗。回想起20年前在行知基地的學農實踐,如今快40歲的呂鵬記憶猶新:“我們學習翻地、走訪農戶,了解大豆、棉花的種植技術,非常有趣。”當年拿著鐵鍬翻地的畫面,讓他想到陶行知所說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

“動手動腦、知行合一、其樂無窮。”行知小學創意手工工作室的牆上印著這樣一行字。“你看,這個精致的木雕是孩子們用木頭和鋸子做出來的。”社團老師嚴長峰說,手工制作的過程還蘊含著數學知識,“這根鋸條相當於一根直線,木板代表一個平面,直線和平面垂直,這是三維的垂直,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能直觀掌握垂直的概念。”

課間,行知小學學生在教學樓前運動。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攝

課間,行知小學學生在教學樓前運動。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攝

“愛滿天下”

年逾古稀的嚴長峰,退休前是一名工人。十年前,他將自己收藏的一千多件軍事模型捐贈給行知基地。也因為認同行知教育理念,他選擇留在這裡擔任社團老師,一干就是10年。“我是一名老知青,50年前在連雲港做過小學教師。那時候,我就在思考該怎麼教育我們的孩子。”他不僅不要報酬,還自掏腰包給學生購買社團課的材料。

在楊瑞清看來,一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創造力、學習力,以及對別人教育的影響力是無限的。“嚴長峰老師身上就體現出這三個核心素養。到了這把年紀,仍為教育樂此不疲。我越來越堅信,人人都是學習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創造者。”他說。

在行知小學教學樓外牆上,“愛滿天下”四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也是當地行知教育實驗奉行的核心理念。“陶行知‘愛滿天下’的精神一直感染著我們,我們不僅培養本校學生,而且將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共享,僅浦口區就有4萬多名中小學生來這裡開展實踐活動。”行知小學副校長朱德成說。

今年8月,浦口區出台了《大情懷育人主張下“生長課程”和學校文化建設行動計劃》。該區教育局局長吳峰表示,“我們計劃通過3-5年的努力,積極建構‘基於生長、滋養生長、促進生長’的‘生長課程’體系,使‘愛滿天下’的大情懷成為全區各學校共同追求的教育價值,讓行知教育實驗成果在‘雙減’‘雙新’背景下得到廣泛實踐。”

小菜園、飼養角、土灶……走進浦口區實驗幼兒園,這樣的學習生活環境引人入勝。這裡正在探索“大情懷育人背景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實踐”。“我們讓幼兒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去感知、探究、合作、挑戰。同時,我們把生活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能讓孩子做的事盡量讓他們去做,讓孩子成為生活的‘小主人’。”園長陳麗娜說。

浦口區石橋小學位於蘇皖兩省交界處。作為首批行知教育實驗示范校,這所學校也在踐行“大情懷育人”主張。“鄉村留守兒童多,我們打造了‘愛心媽媽團’,由教師志願者在節假日陪伴孩子們,年輕教師佔比已超過一半。”石橋小學校長湯春超表示,“我們一直在堅持‘微笑、點贊、感恩’教育,這對鄉村孩子品格和自信的培養很有成效,近兩年已經有兩名學生被評為‘江蘇好少年’。”

行知小學裡有一片樹林,是楊瑞清1985年帶領當年的師生種下的。“每棵樹都在努力扎根、自主生長,孩子也需要獨立成長。但獨木不成林,要想形成良好生態,也要結伴成長。”楊瑞清指著其中一棵纖細矮小的樹說,因為空間被擠佔,這棵樹一直都長不大,“孩子們在樹林中攀爬搖晃很容易傷到它,我們就反復引導學生,這才把它保護了下來。這就像融合教育,班級裡有需要照顧的孩子,也能培養全班學生愛的能力。”

今年8月,行知小學申報的《大情懷育人:扎根鄉村40年的行知教育實驗》,獲評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在江蘇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彭鋼看來,行知小學通過大量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推動了學生全面發展,將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並重,實現了教育現代化的理念和實踐相匹配。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