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評論

人民日報︱要“保下來”,更要“活起來”

白光迪
2023年11月10日07: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3年11月10日5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2023年11月10日5版 版面截圖

原題:要“保下來”,更要“活起來”(現場評論·文化地標看傳承發展⑩)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裡傳承好”

從高空俯瞰,位於江蘇蘇州古城東北隅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呈現出“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江南風貌,綿密地繡於古城之上。

身入街巷,耳畔不時傳來絲竹之聲、評彈之曲。青石板路旁的庭院內,香鬆盆景與竹子相映成趣,院內的幽靜與門外商業街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看這枕河人家,果然“吳中好處是蘇州”。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時指出:“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裡傳承好。”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在時光流淌中,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記憶得以賡續。傳承運用好這筆寶貴財富,人是關鍵因素,也是重要力量。

曾經,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面臨人居環境整治、歷史文物保護等諸多現實問題。怎麼辦?“城,所以盛民也。”聚焦人、惠及人,才能激活發展的內生動力。保護歷史文化街區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不是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需要兩手抓的必答題。近年來,姑蘇區以平江路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為依托,先后在民居結構、家庭廁所、古井老井、架空電線等方面進行改造升級。如今,老房子居住舒適,更多人把古城當成家、把文化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樂享發展成果的居民感慨:“坐擁月橋花院之美,盡享現代生活之便,太有福氣啦!”

改善歷史文化街區的人居環境,護住了物、留住了人,也涵養了文化的魂。走進鈕家巷,90多歲的老人江澄波經營著一家收集和銷售古舊書籍的書店。這家店已有百余年歷史,折射著蘇州尚文重教的傳統。歲月留痕,文化留香。從某種意義上說,本地居民是文化生產、傳播的主體,其習俗、語言等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留住人,讓古城不僅“保下來”更“活起來”,融入當代生活中,才能更好涵養城市文化軟實力,彰顯人文底蘊。

歷史文化街區是有形的,文化的浸潤和熏陶卻是無形的。漫步平江路,隨處可見蘇繡、宋錦、緙絲、蘇幫菜、制扇技藝等非遺項目,有時還能碰到相關傳承人耐心講解工藝技法。當人們饒有興趣地選一把蘇扇、試幾針蘇繡時,文化遺產也就“活起來”、生動起來了。在這種文化交流中,無論是守護老城的本地人,還是游覽老城的外來客,都自然而然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讓傳統文化的種子超越有形的城,播撒得更遠。想方設法讓更多人身在其中、心在其上,就能喚醒更多文化傳承傳播的自覺。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巷中悠長的吳儂軟語,與柔波沖刷岸邊的沙沙聲相得益彰。磚瓦排列、街巷縱橫、水道交錯的街區,講述著傳統與現代、歷史文化傳承與高質量發展相融合的故事。蘇州好風光,讓人愈加理解,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裡傳承好”。

(作者為本報江蘇分社記者)

《人民日報》2023年11月10日5版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