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海外版︱南京博物院推出建院90周年特展 鋪展中華玉文明萬年長卷

尹曉宇
2023年11月14日07: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1月14日7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1月14日7版 版面截圖

商代大玉戈,湖北省博物館藏。

商代大玉戈,湖北省博物館藏。

元代嵌寶石金座玉帽頂,湖北省博物館藏。

元代嵌寶石金座玉帽頂,湖北省博物館藏。

紅山文化玉龍,故宮博物院藏。

紅山文化玉龍,故宮博物院藏。

凌家灘文化玉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凌家灘文化玉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戰國晚期朱雀銜環踏虎玉卮,巢湖市博物館藏。本文圖片均由蘇陽攝

戰國晚期朱雀銜環踏虎玉卮,巢湖市博物館藏。本文圖片均由蘇陽攝

原題:南京博物院推出建院90周年特展

鋪展中華玉文明萬年長卷

為慶祝建院90周年,近日,南京博物院推出“玉潤中華——中華玉文明的萬年史詩圖卷”特展,匯集國內40多家考古文博單位的文物珍品600余件(組),為廣大觀眾奉上一場頂級玉器盛宴。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表示,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此次展覽分為玉生華夏、玉成中國、玉美神州3個章節,以中國玉器近萬年的發展史為線索,闡釋博大精深的玉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關系,呈現精美玉器所蘊含的匠心巧思和中華民族比德於玉、溫良堅韌的品格。

先民制玉 溝通天地

在展覽第一單元,一組距今9000多年的玉器訴說著中國先民制玉的悠久歷史。

黑龍江省饒河縣小南山只是一座百米小山,卻被譽為“中華玉文化的搖籃”。2015年以來,小南山遺址出土了環、玦、管、珠、璧、斧等各類玉器140余件,部分玉器表面有砂繩切割留下的弧形痕跡。根據文化特征和測年數據分析,這批玉器的年代為距今9000多年,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器組合。

發源於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以種類豐富、雕刻精美的玉器聞名於世。這些玉器大多作為隨葬品出現,具有宗教、祭祀意義。龍形玉器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一種是C形玉龍,另一種是玉豬龍。此次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紅山文化玉龍由一整塊黃綠色閃石玉雕琢而成,龍身彎曲成優美的虹形曲線。玉龍頭部雕刻出梭形長眼、長而前凸的吻、上翹的鼻等,腦后長鬣飄逸,龍身中部有穿系孔。據介紹,這件玉龍是目前所見最大的一件C形玉龍。

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是國內目前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集壇、廟、塚為一體的大型宗教祭祀遺址,出土了大量紅山文化玉器。展覽中展示了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玉鳳、玉人等,一般被認為是巫師祭祀通神時所用的法器。

距離牛河梁遺址1000多公裡的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也是一處以玉聞名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距今約5800年到5300年,出土了與紅山文化相仿的玉人。這件玉人為蹲坐狀,方臉,細目,姿態端庄虔敬,兩臂彎曲,五指張開置於胸前,雙手戴有多個臂環,背后飾高頸服飾和對鑽的隧孔。專家認為,相距甚遠的凌家灘和紅山文化遺址出現了相似的玉器,表明這一時期不同文化之間存在交流互動。

玉鷹也是凌家灘文化的典型器物,雙面雕刻,呈展翅飛翔狀,雙翼作豬首形,鷹首側向傲視,鷹眼、豬眼和豬鼻孔均以穿孔表示。鷹腹部刻有圓圈間八角星紋。據介紹,八角星紋在長江中下游和海岱地區常見,或為刻畫,或為彩繪,反映了華東地區先民對該圖形意涵的一致認同。

在凌家灘文化走向衰落的同時,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開始興起。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通常作為隨葬品放在墓主頭側、手邊或套在手臂上。展覽中呈現的多件良渚文化玉琮均刻有神人獸面紋,這種紋飾在不同形制的良渚玉禮器上多有出現,代表了良渚先民的信仰。

以玉載禮 一脈相承

夏商周時期,多元化的邦國文明逐漸走向一體化的王朝文明,玉器成為維持國家禮儀和制度的載體,在華夏民族的凝聚、統一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的二裡頭遺址被稱為“最早的中國”,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等,專家認為可能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二裡頭文化的文明底蘊經過商周的傳承揚棄,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以牙璋、璧戚為代表的玉禮器是二裡頭文化禮制的象征。牙璋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早期牙璋尺寸較小,造型較為簡單,到了二裡頭文化時期,牙璋向尺寸大型化、扉牙龍形化、功能禮器化轉變。此次展出了二裡頭遺址七區7號墓出土的牙璋,是二裡頭迄今發現的4件牙璋中造型最復雜的一件。器身下端與柄部之間有闌,闌部刻有密集的凹凸弦紋,闌兩側邊施刻大小扉棱與扉牙,左右兩兩相對,排列密集工整,顯示出很高的工藝水平。

玉戈在商代玉器中是王權禮制的典型代表。此次展出的商代大玉戈出土自湖北省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李家嘴3號墓,長94厘米、寬11厘米,是目前已知商代玉戈中最大的一件。

到了周代,玉的宗教功能明顯弱化,玉器成為禮制和倫理的載體。除了象征神權與王權的禮器之外,各種佩飾器大量出現。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虢季夫人墓出土的西周五璜聯佩,由1件人龍合紋佩、5件形態各異的璜、368顆紅色或橘紅色瑪瑙珠和15顆菱形料珠相間串系而成。《周禮》等文獻中明確記載了貴族器具的使用等級,從考古發現看,虢國國君為公爵,墓葬有七璜聯佩,虢國國君夫人的隨葬品為五璜聯佩,與晉國國君(侯爵)隨葬玉佩的等級一致。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的使用逐漸擴大到普通百姓,此外,以玉比德的風氣興起,提倡佩玉制度化,玉器的裝飾性也更加突出。此次展出的戰國晚期龍虎紋絞絲環、玉舞人、龍首銜環雙身玉帶鉤等,造型靈動,雕工精細,令人贊嘆。

卮是古代盛酒、飲酒的器皿,流行於戰國和兩漢時期,常用於重要儀式、筵席等。安徽省巢湖市北山頭1號墓出土的朱雀銜環踏虎玉卮,採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線刻等多種技法刻琢紋飾。整器造型別致,構圖奇巧,工藝高超,是價值非凡的玉雕精品。

漢代重黃老思想,玉器多表現求仙、長生主題,常刻畫王母、朱雀等道教神靈形象。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出土於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也是漢代玉器中唯一的玉座屏。此器由4塊鏤空玉片接插而成,兩側支架為連璧形,分別透雕一龍。中間兩屏玉片略呈半月形,兩端有榫,插入架內,兩屏分別透雕西王母、東王公和羽人、朱雀、玄武、玉兔、三足烏等紋飾。整個畫面靈動多姿,超世脫俗,頗具浪漫主義色彩。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精雕細琢 多姿多彩

三國時期至明清,在多民族融合、東西方交流的歷史大潮中,中華玉文化吸收融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技術,邁向藝術巔峰。

唐代絲綢之路暢通,和田玉料大量輸入中原地區,有實用價值的玉杯、玉碗增多,並出現新型飾件和表示官階高下的玉帶飾。展覽中的唐代胡人伎樂玉帶、羚羊首瑪瑙來通杯等反映了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盛況。

宋代玉器器型多樣化、實用化,圖案裝飾豐富,以人物、花卉和鳥獸為題材的玉器神形兼備,富有生活情趣。天津博物館藏騎鵝持荷玉童子由和田白玉制成,生動寫實,情態逼真,展現了當時的社會民俗。據文獻記載,宋代七夕節,民間多供奉一種叫“磨喝樂”(又稱“磨合羅”)的玩偶,即手持蓮花或荷葉的童子。蓮蓬多子,持蓮童子寓意“連生貴子”。

遼金元時期是文化融合的時代,“春水秋山玉”是這一時期獨特的玉器類型,表現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獵、游幸活動。展廳裡展示的春水圖玉鉤及絛環、雙鹿柞樹紋玉飾、秋山圖玉帶飾,均是這一題材的典型代表。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元代嵌寶石金座玉帽頂華美奪目,由金質橢圓形喇叭狀底座和白玉鏤空龍紋頂飾組成,金座覆蓮瓣面上現存寶石7顆。元代帽頂是辨尊卑的標志之一,帽頂用玉品級高於用金,寶石及龍紋玉帽頂應為皇室貴族佩用。

明代玉器形成了追求裝飾美的藝術風格,隨著商品經濟繁榮,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中開有玉肆,最著名的制玉中心是蘇州。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子剛”款白玉鳳螭萬壽紋合巹杯是蘇州制玉名家陸子剛的作品。杯為雙筒相連式,兩筒間鏤雕一鳳為杯柄,杯前雕雙螭攀趴於杯壁,外飾上下兩周繩紋,兩道繩結間雕方形飾,其上琢“萬壽”二字。杯兩側分別琢篆文詩句和款識,其中一側杯口沿琢“子剛制”款。據此次展覽策展人左駿介紹,該合巹杯可能是明代后期某位皇帝大婚時所用。

清代玉器玉質精良,碾琢精細,品種繁多,包括仿古玉器、陳設玉器、實用玉器、裝飾玉器、文房玉器等。清乾隆嘉慶時期集歷代玉雕之大成,在中國古代玉器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后人以“乾隆工”來贊譽乾隆朝精益求精的琢玉工藝。展覽中可以看到乾隆時期的白玉熏、仿古雕龍黃玉方觥、青玉丹台春曉圖山子等,還有一方珍貴的“太上皇帝之寶”玉印,是乾隆帝傳位於嘉慶帝后使用的。

從通天的法器到王權的象征,再到君子品德的表達,乃至成為百姓生活中兼具實用性的工藝品,玉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不斷創新發展,歷經萬年仍散發著溫潤的光芒。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