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南京雨花台區委書記、中國(南京)軟件谷黨工委書記張連春:“兩全兩新”走在前 “一等一流”做示范

2023年11月15日10:54 |
小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6次對江蘇工作作出重要講話重要指示,4次親臨江蘇考察,鼓舞激勵著我們在新征程上再接再厲、奮勇前行。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作出全面部署,動員全省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緊緊圍繞“強富美高”宏偉藍圖,聚焦“全面創新、全域高新”的目標定位,著力打造新濱江、建設數字城,力爭“一等一流”做示范,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南京新實踐雨花篇章。

今年以來,雨花台區一體領悟、一體把握、一體落實總書記賦予江蘇工作的總要求、總目標、總藍圖,引領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展現新氣象新活力。召開雨花發展大會、“改作風、優環境、抓項目、促發展”工作推進會,舉辦“雨見香江·共享未來”招商推介等系列活動,制定發布“全面創新、全域高新”產業高質量發展“1+6”政策體系,啟動首批中國軟件名園創建工作,上線“及時雨”社區治理平台,出台平安護民十項舉措,全力以赴打好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民生保障、安全穩定等組合拳,成功入選全省創新型示范區、全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市、區)培育名單。

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塑強數字經濟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雨花台區堅持重心向創新聚焦、要素向創新集聚、力量向創新聚合,找准新的賽道,搶佔新的風口,讓“最年輕、最創新”的時代氣質成為雨花最贊的“標簽”。一是加快創新平台建設。以“創新名區”建設為統領,著重發揮華為、中興、十四所、玻纖院等大企大所集聚優勢,推動產業創新聯盟提質增效,打造華為雲創新中心、華為(南京)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南京VR開放服務平台等重要載體。二是加強創新主體培育。優化“瞪羚”“獨角獸”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梯隊培育機制,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制造業“單項冠軍”,引領帶動全區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做大做強,提高創新能力和專業水平,到“十四五”末,獨角獸、瞪羚企業要超過100家,高新技術企業要達到1600家。三是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持續開展“揭榜挂帥”科技攻關行動,借力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外腦”,聚焦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集成電路EDA等前沿領域,做大做強博智工控安全可信管理平台、沁恆內核微處理器技術聯合研發中心等,推動一批應用型科技成果加快落地。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激發數實融合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實融合發展,多次強調“要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雨花台區始終把數字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支撐和看家本領,一著不讓拓增量、優存量、引流量、提質量,讓“軟硬結合、數實融合”的具體實踐成為雨花最強的“引擎”。一是加快產業鏈升級改造。按照“一地塊一園區,一龍頭一產業”的發展思路,完善“1+6”產業政策體系,數字城圍繞軟件信息、數字經濟等主導產業,做細行業規劃、繪好產業圖譜,新濱江以軌道交通動力裝備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隊為契機,堅守實體經濟,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先進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新型都市工業,到2025年,軟件業務收入要達到45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要達到500億元。二是壯大產業鏈優質企業。利用數字經濟先發優勢,以市場應用為牽引,靶向編制重點企業、科研機構、投融資中介等目標清單,提高關鍵領域、關鍵環節本地配套能力和協同發展水平,推動“六大產業集群”上下游優質企業快速集聚、織網扎根,構建“整零協同、互融共生”的產業生態,力爭創成首批中國軟件名園。三是厚植產業鏈發展土壤。深化“不見面審批”“一件事一次辦”,推廣“証照分離”“容缺受理”“告知承諾”“樁基先行”“聯合驗收”等改革舉措,開發“企業簡易注銷”等4項“一件事”場景,提升政務服務網上辦、掌上辦能力﹔探索科技金融服務新舉措,形成雨花科創金融品牌﹔深化上市企業培育服務,打造資本市場“雨花板塊”。

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展示人文歷史新風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雨花台區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鮮明的文化立場,擔當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讓“一部金陵史,半部在雨花”的生動寫照成為雨花最厚的“積澱”。一是打造文化陣地。始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健全全媒體傳播體系,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完善公共文化、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各類文體惠民活動,加快雨花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建設。用好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設施,用心用情講好雨花故事,扎實辦好“好人系列”“最美系列”選樹活動,推動良好家風、淳朴民風、文明新風成為全民共識。二是辦好文化活動。作為“兩高一大”雨花英烈精神的誕生地、紀念地,作為全省軟件產業的重要板塊,作為南京濱江臨河的生態廊道,必須進一步發展紅色文化、創業文化、佛教文化、生態文化的時代內涵,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址、梅鋼工業遺存,放大雨花台烈士陵園、紫麓雨花劇場等文化窗口作用,引入更多高雅藝術、核心劇種、優秀劇目,擦亮“書香雨花·曉雨薦書”全民閱讀品牌,持續辦好“雨花滿天”“詩意雨花”國家級書畫展,創作推出《芯時代》等一批反映雨花風情、江河風光、人文風採的精品力作。三是做好文化產業。實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升級數字化文化產業園,壯大“雨花文創聯盟”,積極培育“文化+創意”“文化+制造”“文化+旅游”“文化+數字”等新業態新模式,讓雨花這座“通史式”城區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

持續保障改善民生,構筑基層治理新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蘇必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走在前列”。雨花台區深刻領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政治立場,更加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幸福三圈、三名工程”的造福行動成為雨花最大的“政績”。一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全面推行數字技能評價認定工作,打造“技能雨花”品牌和“家門口的就業服務”,爭創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二是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推進社區數字治理平台建設,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精網微格”中的作用,完善群眾參與的制度機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打造更多具有雨花特色的網格示范鏈精品項目。三是推進應急管理體系。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黨員干部統籌發展和安全能力。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繼續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排查整治“治本攻堅”,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性債務管控,同步抓好房地產、金融等領域風險管控,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來源:群眾雜志

(責編:黃竹岩、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