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7個入選 這些地理標志有怎樣大魔力?

龍池鯽魚、洞庭山碧螺春、射陽大米、高郵鴨蛋......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第二批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確定全國80個案例上榜,江蘇7個地理標志入選,入選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地理標志產品和商標超500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用標單位1597家,地理標志產品年產值突破2000億元。江蘇這7個地理標志為何能夠入選全國典型?如何進一步做好地理標志“文章”,助力鄉村振興?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進行了調查。
憑借一枚地標,鄉村振興展新顏
11月下旬,驅車駛入邳州境內,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大蒜田,邳州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科王康宇科長介紹,目前邳州已實現常年種植大蒜6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優質大蒜生產基地,共有大蒜生產企業60余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8家。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發展,隻有產業發展農民收入才有保障,邳州小小的“蒜瓣”支撐了一個生態富民產業。一大早,在宿羊山鎮,滿載大蒜的貨車川流不息,63歲的郭偉看著貨車出入,喜上眉梢,說道:“我們邳州的農民靠著大蒜養活了自己,一年能有好幾萬元的收入!”
這些沾泥帶土的農貨,怎不“裸”著賣,為何要申請一枚標?
“地理標志就像農產品的身份証,為農產品走品牌化之路打下堅實基礎。這樣一枚小小的地理標志標貼既表明產地來源,同時又可以溯源商品品質,讓邳州大蒜擁有更高的含金量與辨識度。”王康宇說,目前,邳州大蒜行業從業者近20萬人,大蒜經紀人近萬人,蒜農畝產收益平均達到6000-8000元,大批農村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年工資性收入平均增加約2萬元,靠著邳州大蒜這個地理標志,農民的錢袋子鼓了。
“地理標志就像農產品的身份証,為農產品走品牌化之路打下堅實基礎。這樣一枚小小的地理標志標貼既表明產地來源,同時又可以溯源商品品質,讓邳州大蒜擁有更高的含金量與辨識度。”王康宇說,目前,邳州大蒜行業從業者近20萬人,大蒜經紀人近萬人,蒜農畝產收益平均達到6000-8000元,大批農村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年工資性收入平均增加約2萬元,靠著邳州大蒜這個地理標志,農民的“錢袋子”鼓了。
11月20日,龍池鯽魚綜合服務中心正式封頂。“這個大樓后續將用於龍池鯽魚的技術培訓、質量管控、展示展銷、現場體驗和科普宣傳,每年預計為農民創收160萬元。”施工現場,南京龍鯽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邢志偉介紹,龍池鯽魚是生長在龍池湖及周邊水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鯽魚,深受食客們的喜愛,2010年前后,因長期過度捕撈、其他魚類擠佔生存空間爭食餌料等因素,龍池鯽魚幾近消亡。2017年4月,龍鯽公司正式成立,專門承擔龍池鯽魚“提純復壯、繁養技術研究與示范”工作,目前年產量已達10萬尾。產業預期年銷售收入超2500萬元,產業鏈解決當地農民就業預期超200人,人均年新增收入超萬元。
省知識產權局產業促進處副處長姜有玉介紹,江蘇省地理標志80%左右是涉農的品牌,還有一部分是手工藝品,包括南京雲錦、宜興紫砂、東海水晶等。富民增收是本次7個案例入選的重要標准,上榜的7個地理標志中,除了一些產量大銷售廣的全國聞名的品牌,也有部分“小而美”的知名品牌,洞庭山碧螺春就是其中的代表。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裡醉。洞庭山碧螺春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是江蘇省首件地理標志商標。“我們碧螺春每年的產量並不大,但是我們注重走精品路線,提升公用品牌價值,同時加強龍頭企業培育,不斷推進洞庭山碧螺春規模經營。”蘇州市吳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科科長於莉萍說,目前,洞庭山碧螺春產業發展有效提升,全國有200多個茶企銷售窗口,輻射國內外60多個城市,富民增收成效明顯,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平均每斤收購價格比2002年翻了兩番多,特級茶比2002年增長了10倍多。
“地理標志之所以區別於普通農產品、手工藝品,關鍵在於土、特、產。‘土’講的是基於一方水土,彰顯原汁原味,蘊含著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延續。‘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代表著地理標志獨特的品質,這份品質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產’講的是建成產業、形成集群,作為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依托行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強大的組織功能,可以將分散的農戶聚集起來,按照統一的標准生產、加工,並採取統一的標識進行包裝、銷售,從而實現特色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姜有玉說,正是基於地理標志“土特產”的優勢,使它逐漸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的“敲門磚”、農民致富增收的“金鑰匙”、傳承區域特色文化的“傳家寶”,為推動區域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用好一枚地標,問題難點依舊在
地理標志是地方品牌形象的象征,目前江蘇省地理標志超過500件。但成功申請到地理標志,並不意味著就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品牌的保護、傳承、走出去等問題成了不少地方的難點。
日前,無錫市錫山區市場監管局公布一起擅自印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的典型案例——無錫市金卡印刷廠擅自印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案:無錫市金卡印刷廠接受無錫市某膳食公司委托,在未審核查驗商標印制許可文件的情況下,擅自加工印制在顯著位置標注“甘露特產 青魚”等字樣的禮品包裝盒,還私自將該包裝銷售給其他地區的經營者。截至案發,當事人共印制銷售上述包裝盒6000隻,違法經營額共計1.3萬元。
這些“李鬼”不僅坑了消費者,也毀著品牌“真身”。“成功申請地理標志后,我們遇到了很嚴重的侵權問題。”高郵鴨蛋協會會長尤兆榮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至2022年底,高郵鴨蛋共確認侵權線索430件,其中已取証(公証)未立案263件,已起訴至法院受理待開庭93件,已結案76件,維權成本投入85.824萬元,維權賠償107.28萬元。射陽大米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年均調解判處侵權案件16起。
地理標志產品的品質穩定問題同樣令各地困擾。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產品的優良性與產地的關聯性暫時還不能通過技術手段得到有效保護,產品的品種與自然環境、土壤質量、種植技術、病虫害等因素密切相關,影響了產量和品質的穩定。這也是當前地理標志產品在發展和保護方面遇到的普遍問題。
“因為地理標志是代表我們當地的品牌形象,所以我們想要確保給大眾提供的是最優的品質,但是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於莉萍舉例說,“洞庭山碧螺春茶並不是集中式統一加工,很多是人工炒的,由於炒制技藝不同,產品質量也會參差不齊。”
“地理標志是限定區域的,比如我們高郵鴨蛋隻能是高郵的鴨子出產,有時候環境因素、氣象因素、人為因素等都會影響到產量和品質,確保每年產量和品質的穩定性也是問題。”尤兆榮說。
一批批地理標志品牌“火出了圈”,也有不少潛在地理標志資源仍“藏在深閨”。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江蘇省地理標志數量大,門類全,但有的地理標志品牌效應不強,集中優勢聚力打響地標區域公用品牌的局面沒有形成。地理標志認証完后,如何能夠擦亮地理標志“金招牌”,進一步富裕一方百姓,助力鄉村振興,是一道不小的難題。
2022年,邳州市大蒜產業年產值突破52億元,已形從農戶種植到深加工同時延伸至文旅行業的近百億級產業鏈。“我們的產品雖然產量很大,但是推向市場的產品是以初級農產品為主。大蒜作為輔料被廣泛應用於烹飪環節中,但其辛辣度較高,喜歡直接食用大蒜的人群較少,導致邳州大蒜在普通消費者群體中知名度不高。”邳州市知識產權局局長李文永介紹。
南京龍鯽水產開發有限公司邢志偉介紹,目前龍池鯽魚的客源基本上都在南京周邊城市,由於物流還不成熟,銷售范圍較為有限,品牌的影響力明顯不足。
在採訪中,不少受訪對象表示,不少農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面臨缺乏專利保護意識、缺少高端專利人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涉農企業的發展。
“當前江蘇省地理標志專業服務機構較少,服務內容基礎單一,省級層面地理標志協會組織還未成立,難以為地理標志全鏈條保護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撐。地理標志人才隊伍相對薄弱,基層地理標志管理人才、理論研究人才、公益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人才均十分匱乏,難以滿足市場主體多元化需求。”省知識產權局產業促進處副處長姜有玉坦言。
用活一枚地標,地標效應再提升
一頭邳州大蒜,帶動一條百億級產業鏈,實現年產值突破52億元﹔一根震澤蠶絲,解決了當地1萬多名55—65年齡段人群的就業﹔一枚高郵鴨蛋,惠及農戶 3.12萬戶,帶動農民增收2.5億元……后續,江蘇各地又該如何真正實現用好一件地理標志、做強一個品牌、發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
江蘇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傳博介紹,江蘇將重點把握“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准管理”“權益保護”5個關鍵環節,傾力打造一批江蘇地理標志優勢品牌。
“品種純正是地理標志產業發展的根本,江蘇省瓜果、蔬菜類地理標志普遍面臨著品種退化的風險,對品種的提純復壯迫在眉睫。”張傳博說,近年來,省知識產權局充分發揮專利在富農興農方面的作用,將生物育種、綠色食品作為省高價值專利培育項目的重點支持領域,推動相關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品種優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品質過硬是地理標志產業發展的核心。張傳博說,提升產品品質,需要保護好“一方水土”,推廣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等綠色生產模式,用好“信息化”工具,加強地理標志產品品質把控和動態監測,堅持科技賦能,去年以來,省知識產權局聯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遴選水蜜桃、西瓜等農產品,布局建設了一批“地理標志+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通過派駐科技特派員和知識產權專員,對當地地理標志產品的種植(養殖)、加工、儲運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給予“零距離”指導,對產品品牌設計、包裝、營銷等進行“面對面”服務,為品質提升注入科技動力。
“李鬼”泛濫,“李逵”當然得有招。針對地理標志獲批后屢見不鮮的侵權問題,各地也想出了新辦法加強權益保護,穩步提升地理標志產品“含金量”。
江蘇省盱眙龍蝦協會會長芮士光說,相關部門在持續開展盱眙龍蝦商標侵權專項執法活動,針對盱眙龍蝦商標近似商標、商標使用類別不當等侵權行為,不定期在轄區內的重點場所組織專項檢查,同時,還聘請了第三方機構進行品牌的常態化維護。
蘇州市吳中區啟動《洞庭山碧螺春茶地理標志發展規劃》制定及《蘇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護條例》立法工作,為洞庭山碧螺春全程追溯、全程監管提供的法律依據。射陽縣知識產權局通過制定《集體商標使用管理規則》,健全管理機構和人員,指導射陽大米相關企業規范使用集體商標,對擅自轉讓包裝的行為從嚴查處。
地理標志產品發展需樹立長遠眼光,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江蘇商標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徐升權分析道,地理標志在國際上有著較高的認可度,但江蘇省很多地理標志的國際知名度還很低,推動地理標志“走出去”任重而道遠。
李文永說,后續將由政府牽頭,大蒜協會輔助,認真梳理企業需求,邀請高校來邳開展農業技術交流會,進一步研發改良深加工產品,如納豆黑蒜醬、即食小蒜片、黑蒜口服液等,增加產品多樣性,促進產業規模更上一層樓。
借助電商平台,讓產品走進千家萬戶,也是不少企業正在探索的方向。射陽大米在京東、天貓、蘇寧等大的電商平台設立“射陽大米”官方網店12家,震澤蠶絲大力開展網絡直播帶貨,企業不僅開通自主品牌直播賬號進行日常直播銷售,還邀請知名團隊進行直播帶貨。2021年,抖音電商直播基地落戶吳江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園,目前,基地已有100多家絲綢品牌和80多家美妝品牌入駐,月銷售額達1億元。
近年來,省知識產權局以培育和壯大地理標志品牌群體為目標,運用多種媒體平台宣傳江蘇省優秀地理標志產品,創新開展地理標志產品直播推介活動,組織“我最喜愛的江蘇地理標志產品”公益調查,著力打造“蘇地優品”公用品牌。各地也創新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公用品牌,江蘇初步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梯次培育的公用品牌體系。
“要推動更多江蘇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政府管理部門要建立分級分類產業促進體系,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潛力的地理標志採取不同的產業促進政策和措施,地理標志從業群體要提升品牌意識,充分認識到地理標志是市場競爭優勢資源,建立起地理標志品質管理體系,強化地理標志產品的獨特特征,積極在市場競爭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徐升權說,促進地理標志產業發展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比如地理標志所在區域的社會公眾可以積極挖掘和提供地理標志品牌故事,拉近地理標志與消費者的距離。(許願 許海燕 梅劍飛)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