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南通“長壽之鄉”的養老密碼

2023年11月30日09:30 |
小字號

每周2-3次,一連5年風雨無阻,家住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的徐素萍家裡會迎來兩位護工。

徐素萍的父親許利民今年75歲,作為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參保人,老人從2018年8月份開始享受居家照護服務,每周特定的時間段都會有護工上門為他服務。

因罹患腦梗,許利民隻能終年躺在病床上。5年來,隻要一見到兩位護工熟悉的面孔,他准會使出全身的力氣想要坐起來,並伴隨著喉嚨裡發出的“哼哼”聲。

徐素萍明白,這是老父親高興的表現,“雖然不能用語言表達,但他都聽得懂!”

南通是著名的“長壽之鄉”。早在1982年,南通就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南通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75.13萬人,佔常住總人口的22.67%。

2015年9月,南通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基本照護保險制度。2016年6月,南通被列入國家首批15個“長護險”試點城市之一。2020年9月,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印發《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南通作為原有試點在列。

經過近8年探索,南通長護險制度逐步成熟,形成“一制六化”(城鄉一體化、籌資多元化、經辦社會化、標准統一化、保障普惠化、服務精細化)和“五位一體”(機構照護、居家服務、服務補助、輔具支持、預防管控)相結合的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探索養老密碼的“南通道路”。

長護險居家服務解決失能人員“急難愁盼”

按照居家服務既定流程,“老王”和“老馮”兩位護工給許利民量體溫、測血糖、刮胡子、腹部按摩……

隨后,兩位護工穿上防水服和防水靴,合力把他抬到輪椅上,再推到洗手間進行洗浴。整個護理服務共持續1個多小時。每完成一項,相關情況都會記錄在案,最后交由家屬簽字確認。

徐素萍介紹,父親退休前在附近工廠上班,已有10多年的腦梗病史,多次犯病后全身癱瘓,經常神志不清。

每天早晨,徐素萍必須一個手扶著父親坐定,另一個手給他穿衣服,這一套流程下來要“折騰”很久。由於腦梗,老人的吞咽功能也出現問題,100毫升的水起碼得“喂”20分鐘。

一次偶然機會,徐素萍得知,像她父親這樣的失能老人夠得上申請長護險。

“最開始家裡人也不太了解,好在有居委會幫忙申請。” 徐素萍回憶,“不久就有工作人員專程上門,評估父親的失能等級。”

南通市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長期照護保險科負責人狄紅娟介紹,從2022年7月起,南通市啟用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准和操作指南,按全國“一把尺”評估,遵循“申請受理-現場評估-社區走訪-社會公示-出具結論”等流程規范評估過程。

按照最新的評估標准,許利民屬於重度失能Ⅲ級。

作為比較早的一批參保人員,徐素萍發現,這些年長護險居家服務的福利正變得越來越多。上門服務從每周1次增至每周2-3次,目前有13項套餐和13項個性化服務可供選擇,“針對我父親的個人需求,完全可以像點菜一樣定制個性化服務”。

今年76歲的秦三英被評估為中度失能,幾年前他就患有糖尿病、小腦萎縮等多種疾病。這兩年,他的病情突然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她的老伴刑文池比她還要大4歲,再加上兒女都在工作,便果斷選擇了長護險居家照護服務。

與許利民的職工醫保不同,秦三英老兩口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繳納的是居民醫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南通市的參保人群實現了職工與居民醫保人群全覆蓋,隻要達到中度及以上失能等級,即可享受到長護險各項待遇。

狄紅娟介紹,南通已建立與基本醫療保險同步的長護險參保機制,構建了政府補貼、醫保統籌基金籌集、個人繳納、社會捐助“四源合一”的多元化動態籌資機制。具體而言,起步階段,長護險籌資按照“三三四”的比例,即個人支出佔三成,統籌基金佔三成,財政補助佔四成。

秦三英享受長護險服務將近兩年,每次征繳與醫保同步。2022年11月,家裡人隻花了30元,就為她繳納了1年的長護險費用。

“讓普通老百姓也能住得起這種醫養結合的機構”

步入南通市陽光老年公寓,經常能看見一對老人。老爺爺“紋絲不動”坐在輪椅上,老奶奶在后面推著他,繞著公寓樓緩緩前行。

老爺爺叫楊培林,老奶奶叫顧鳳英。從2020年10月起,老兩口在這裡已住了3年多。

2018年,楊培林被確診為“進行性核上性麻痺”。眼看著老伴逐漸不能走路,生活不能自理,顧鳳英一度很糾結。

2020年10月,在家人支持下,老兩口決定住到老年公寓體驗體驗。一到老年公寓,工作人員得知老人相關病情后,立馬幫忙申報長護險服務。

南通市醫保局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經評估符合條件(失能等級2級及以上)的失能人員,可享受按床日或按月限額待遇,待遇支付向居家上門服務傾斜。重度Ⅲ級、Ⅱ級及Ⅰ級、中度失能人員在護理院按照每天70元、50元、40元、在養老院50元、40元、30元的標准支付。

經評估,楊培林情況比較嚴重,屬於重度Ⅲ級,在養老公寓能夠享受每月1500元的補貼,這一下減輕了家庭負擔。

每天傍晚,馬艷下班后都會趕去南通瑞慈美邸護理院看望90多歲的爺爺。2020年,她的爺爺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幾乎認不清家裡人。

子女們無法全身心照顧老人,商量后決定選擇一處離家近、醫療條件好的護理院。

“得益於南通當地的長護險政策,爺爺在這裡每天補貼70元,1個月下來就減免了2100元。”馬艷很感動,“非常感謝這個政策!讓普通老百姓也能住得起這種醫養結合的機構。”

南通瑞慈美邸護理院院長助理施春柳表示,護理院在養老和醫療之間架起橋梁,是“醫養結合”的重要實踐。“針對一級護理條件下的失能人員,若發生突發情況,我們能夠立即打電話請隔壁醫院醫生趕來會診,整個過程用不到5分鐘。”

“這一路上離不開政府、社區、機構等的合力推動,久久為功。”施春柳說。

長護險體系化促進當地供給側改革

據南通市醫保局據統計,截至目前,南通市經失能評估享受到長護險待遇的參保人最小年齡是4歲,最大年齡達110歲,失能人員的滿意率超過98%。當前正在享受待遇人數6.16萬人,其中居家人數佔91%。

南通市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處處長李紅建表示,長護險的體系化推進促進了當地的供給側改革。目前,南通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擴大到9類,照護機構增加360多家,社會投資總額30億元。同時,長護險的實施帶動近1萬人就業,其中近8000名“4050”就業困難人群得以重新就業。

80后王燁是南通親仁照護服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2017年,恰逢南通長護險制度起步階段,她看到了照護養老服務的前景,果斷從國企辭職創業。經過前期精心籌備,她的公司成功申報醫保局的定點單位,作為照護市場第二批定點服務機構正式“下海”。

截至目前,她的公司共有40多位專業護理人員,在這裡享受服務的失能人員達300人。在養老照護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王燁發現,這些年要想招到護理人員並不容易,目前在她公司裡,70后已成為主力軍。

王燁希望,未來的養老照護行業能夠向著更加專業化、年輕化發展,也希望社會對這份職業的包容度不斷提高。

李紅建表示,下一步,南通將在著力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探索多元動態籌資和責任分擔機制,強化部門協同、提升智能化治理效能等方面下功夫,不斷強化保障體系建設,推動保障多元化、供給社會化、服務體系化更高質量發展。(陸地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