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夏季完成麥秸稈還田面積3000多萬畝 還田率超87%

2023年12月01日07:19 |
小字號

秋收過后,在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秸稈飼料廠裡,記者看到廠房裡堆放著一個個白色圓柱體,東林村黨委書記蘇齊芳告訴記者,這是發酵好的秸稈粗飼料。一旁的生產線上,工人正在封口配比好的飼料原料。飼料廠利用發酵稻麥秸稈、豆渣、啤酒糟等農作物廢料,添加生物發酵菌,加工成含有益菌的適用飼喂牛羊的生物發酵秸稈飼料。目前可實現年利用稻麥秸稈3萬噸,年產發酵秸稈粗飼料4萬噸,主要銷往江蘇、上海、浙江、山東、安徽等地。

東林村秸稈飼料廠是我省秸稈綜合利用的一個縮影。去年我省秸稈利用量3000多萬噸,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從“廢柴”變“新寵”,在江蘇,秸稈有哪些利用途徑?怎樣提升秸稈的利用價值?

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助增產

11月初,在鎮江丹陽市珥陵鎮新庄村的一方水田裡,農機正在田間進行秸稈還田作業,伴隨著機器轟鳴前行,粉碎的秸稈已被均勻拋撒並埋入土裡。

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是我省現階段解決秸稈出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今年夏季,我省共投入帶切碎拋撒裝置的聯合收割機16.5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秸稈還田機具15萬台套,其中80馬力(含)以上拖拉機配秸稈還田機具8.5萬台套。全省夏季完成麥秸稈還田面積3000多萬畝,夏季麥秸稈還田率超過87%。

此前,有農戶顧慮秸稈還田后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到底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秸稈還田並不會不利於下一茬的農作物生長,現在出現的一些問題是因為農戶在秸稈還田過程中操作不到位,還田質量不高。”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馬艷表示,比如秸稈還田前要進行粉碎、還田時要在15厘米以下、播種后要鎮壓……這些環節做到位的話,一畝地要增加50元左右的成本,許多農戶會為了減少投入,不粉碎秸稈、還田時隻還到10厘米左右,淺埋的大量秸稈聚集在土層表面,造成水稻扎根不牢、易倒伏,易發生病虫害,肥力也跟不上,從而影響農作物產量。

實際上,農作物秸稈還田具有營養植物和培肥土壤雙重功效,是提升土壤有機質的重要手段,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對農忙時搶收搶種、提高耕地地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全省糧食生產高產穩產以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在科學的秸稈還田技術加持下,3年后可呈現增產趨勢,平均增產5%—10%,甚至更高。

為提升秸稈還田質量,江蘇在全省60個縣(市、區)因地制宜推進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作業,犁耕深翻作業以種植大戶為主體,秋季作業為重點,鼓勵整村整鎮推進。各地根據農業農村部、省科學秸稈還田技術指導意見,結合當地實際,著重抓好秸稈切碎、勻拋、埋深、泡田、沉實、肥水控制等關鍵農機農藝措施,積極推廣先進適用還田技術和裝備,開展田間作業指導,實現科學還田。

今年,江蘇印發《關於做好2023年全省秸稈機械化還田和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工作的通知》,明確補助覆蓋范圍包含所有實施三麥、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的縣(市、區),今年秸稈機械化還田率穩定在52%,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面積達300多萬畝。

犁耕深翻秸稈還田為孕育新的豐收打下堅實基礎。秋收期間,靖江市推廣生態型犁耕深翻秸稈還田面積5.8萬畝。10月24日,在靖江市斜橋鎮富民村的一三家庭農場,田間的農機正在犁耕深翻秸稈還田作業,農機上安裝了智能監測裝置,農場工作人員打開手機軟件,隨時隨地能了解到機械犁耕深翻秸稈還田面積、深翻平均深度等數據信息。“農技中心的專家們能通過平台了解到我們的深翻情況,及時對我們進行指導,提升秸稈還田效果。”一三家庭農場經營者朱梁萍說。

“我們是去年成為犁耕深翻試點基地的,犁耕深翻還田補貼力度大,減輕了我們種植戶的壓力。”11月8日,看著剛剛翻完的田塊,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許乃兵告訴記者,作為一名種田“老把式”,他發現犁耕深翻時,雜草、秸稈作為肥料被翻下去,底下的新土被翻上來,同時,虫卵也被翻下去,深埋到土裡20厘米處,田塊墒情好,出苗率高,虫害少,化肥使用量減少20%左右,“經過測算,產量也有所提高,每畝能增產兩三百斤。”

離田利用,“生態包袱”變“軟黃金”

在睢寧縣官山鎮秸稈收儲中心,記者看到14棟倉儲大棚全部堆得滿滿實實,每棟倉儲大棚能容納八九百噸秸稈。這些打成捆整齊碼放、堆積如山的秸稈,等待著變成“軟黃金”,供下游企業使用。

秸稈的離田利用,收運環節曾是卡在中間的瓶頸。官山鎮全鎮小麥種植面積約10萬畝,全面離田打捆可收儲秸稈2萬多噸,針對菌業公司需要,該鎮創新秸稈收儲運作模式:鎮農業公司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各村全面參與,將全鎮小麥秸稈集中打捆、運送、存儲,統一看管,根據市場行情及企業需要,銷售給秸稈利用企業,讓秸稈從田間順利到達車間。去年夏天,官山鎮全鎮24個村秸稈進庫量達2萬多噸,收益按各村收儲秸稈量進行分配,平均每村約30萬元。

“省級從2009年起設立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安排生態專項統籌資金支持秸稈離田收儲利用。”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圍繞秸稈綜合利用,省級制定發布了一系列發展意見,出台了一批扶持政策,形成一套穩定成熟的工作推進機制。2016年至2023年,組織實施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試點)項目,各地一直在探索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種利用途徑,促進其多元化綜合利用。

在啟東市北新鎮紅陽村秸稈等農業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心,記者在室外看到4個高約1米多的長方形水泥池,上方覆蓋著灰色薄膜,其中3個池子薄膜像枕頭一樣鼓了起來。

“這些是秸稈發酵池,薄膜下面堆放著粉碎好的秸稈,薄膜鼓起來是因為裡面發酵產生了沼氣。”北新鎮鎮長陳威介紹,秸稈變沼氣,要有一定的碳氮比,因此要先通過畜禽糞污自然發酵產生沼液跟沼氣,沼氣進入儲存罐﹔沼液通過地下管道,噴淋到粉碎好的秸稈上,催促秸稈發酵產生沼氣。該項目可以覆蓋整個北新鎮的有機廢棄物處理,一年可處理秸稈2000多噸。發酵產生的沼氣可用來發電。目前,紅陽村綜合利用中心每個小時可發電150千瓦時,一天發電1200—1500千瓦時,一年發電40萬千瓦時左右。而發酵產生的有機基質肥,可以直接還田,也可以作為有機肥的原料進一步深加工。

秋收過后,走進高郵齊耀善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卸貨區內堆滿壓縮成方磚狀、圓柱狀的秸稈包,秸稈包被運送到粉碎機中,然后傳送至鍋爐內焚燒發電。公司生產部經理張凱說,“我們每天能消耗秸稈500—600噸,全年消耗秸稈28萬噸左右。”

在睢寧縣官山鎮江蘇眾友興和菌業科技有限公司,一簇簇雪白的雙孢菇爭先恐后地從培養基料中“鑽”出來,數名工人正忙著採摘、裝箱。而培養這些雙孢菇的基料,正是用秸稈等制作成的一卷卷的“軟黃金”。僅項目一期,就能消化小麥秸稈6萬噸,帶動當地及周邊1000多名村民就業。而培養完雙孢菇后的廢菌渣,可以再利用,將菌渣與動物糞便等混合發酵,做成營養土,在電商平台進行銷售。趕上營養土銷售旺季,當地大戶有的每天能接到上萬份訂單。

發展產業,培育高價值利用途徑

近年來,江蘇扶持引導各地根據當地秸稈資源情況和秸稈利用產業現狀,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秸稈利用產業——

宜興市結合環太湖地區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和“無廢城市”建設,將秸稈、畜禽糞污、藍藻、水葫蘆等有機廢棄物生產成有機肥,打造太湖流域秸稈綜合利用特色循環鏈。

高郵市構建秸稈金字塔式按質分級銷售利用模式,將含水率20%以下品質最優的秸稈加工成飼料,次級秸稈送造紙廠,含水率30%以上及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剩余物送至電廠做燃料。

太倉市實施以東林模式為代表的秸稈飼料化增值利用,構建“優質稻麥種植、秸稈飼料生產、肉羊生態養殖、羊糞制肥還田”的物質循環閉鏈,打造成產業鏈,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首批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睢寧縣積極探索農作物秸稈多元化、高值化綜合利用,依托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開展秸稈基料化利用﹔依托生物質發電企業和大中型沼氣工程開展秸稈能源化利用﹔依托專業化養殖企業和飼料生產企業開展秸稈青(黃)貯飼料化利用。

灌南縣依托食用菌產業,突出收儲網絡建設、裝備技術更新、產業體系優化等關鍵環節,形成“秸稈—食用菌—菌渣—有機肥—田間”循環利用技術模式。

未來如何進一步壯大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的關鍵在於秸稈離田后要能高價值利用。而秸稈高價值利用的實現,關鍵還在技術突破。”馬艷分析,“當下,我們要一邊做好秸稈還田,一邊繼續培育離田利用企業。”

產業化利用是我省秸稈綜合利用重要發展方向。在廢棄物創新團隊秸稈綜合利用六合中試基地,擁有秸稈基質塊、秸稈纖維地膜和秸稈纖維生態毯等中試生產線。使用秸稈基質塊育秧可以讓秧苗長得更壯實,提高秧苗質量,在機插秧時根不容易斷。此外,使用秸稈基質塊的毯苗重量比營養土輕一半,搬運強度減小,能夠大大提高機載秧數,提高工作效率。南京碧然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引進了秸稈基質塊技術,“目前秸稈基質塊育秧效果、插秧效率及產量等指標均超出公司預期。”該公司董事長余武林計劃后期將持續擴大秸稈基質塊應用面積。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黃竹岩、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