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靶向育好產業人才 江蘇3家入選全國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

2023年12月01日07:22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公布全國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21個省份的28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入選,江蘇有3家上榜,分別是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常州新能源產教聯合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全國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與過去的“職業教育集團”“產業學院”等產教融合形式相比有何不同?能否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產業匹配度,釋放協同倍增效應

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始終密切相連。此次江蘇入選的3家聯合體來自蘇錫常都市圈,根植於當地豐厚的產業基礎,發展后勁充足。以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為例,其牽頭高校蘇州市職業大學坐落於蘇州吳中區國際教育園,方圓五六公裡內,就有30家智能制造企業,覆蓋了機器人與智能裝備上中下游產業鏈。

據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不完全統計,蘇州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2022年產值超3000億元,規模居全國前列,已形成以吳中區為代表的“全國機器人產業創新集群第一區”。今年5月成立的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整合了市域范圍113家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本體、系統集成等產業頭部企業以及14所院校和9家科研機構。

蘇州市職業大學校長溫貽芳介紹,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學校圍繞機器人產業鏈上中下游的需求,已經形成以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技術等為支撐的專業集群。與過去的產教融合相比,市域產教聯合體更強調系統思維,通過有效整合區內各種產教要素和產教資源,推動學校與企業在技術攻關、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實體化運行的體制與機制,是這次產教聯合體建設最大的創新,消除產教融合內涵建設不到位、共同體發展后勁不足的隱患。”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常州新能源產教聯合體副理事長席海濤告訴記者,在運行體制上成立常州新能源產教聯合體理事會,政府、企業、學校等多方定期溝通,建立“政行校企研”會商制度、評價制度和激勵制度“三項制度”。在此基礎上,對接智能制造裝備、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新能源專業集群,使學校專業與常州新能源產業“發電+儲能+輸送+應用”四大領域相匹配,共同組建新能源汽車、能源互聯網、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輸送4個產教融合共同體。

校企攜手,探索人才培養新范式

3家市域產教聯合體都在今年建立,但產教融合並非一朝一夕。蘇州市職業大學與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此次共同牽頭申報蘇州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兩家合作就源於產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當時匯川下游產業鏈企業需要自動化高端技術應用人才,匯川主動找到學院。”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王仁忠介紹,雙方最終形成甲方為匯川技術產業聯盟企業、乙方為蘇州市職業大學的“訂單+聯盟”式自動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精准對接匯川技術公司的應用開發工程師與研發助理崗位的自動化高端技術應用人才。如今,學校在蘇州匯川就業的學生累計達到130名左右,有25%左右成為匯川的技術或管理骨干。

“隨著制造業的智能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要求更新很快。”王仁忠說,每年上半年學校各專業都要邀約相關企業,針對相關崗位究竟有什麼需求、課程知識如何更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比如機器人專業,幾乎每一屆學生的專業課程都會調整。近年來新開設的三維設計軟件、電氣CAD、虛擬仿真等課程都來自企業的迫切需求。“2022屆機器人專業有76人,其中有20多名女生,大多從其他專業轉過來,新課程讓她們學習興趣倍增,畢業后大多數進入自動化生產線設計、機械設計崗位,很快適應了企業需求。”王仁忠介紹,由於課程翻新快,一些課程剛開設時連教材都沒有,為了勝任教學,教師要提前去企業參加實踐,結合企業案例學習。10月該校出台政策,新進博士3年內要有至少6個月以上時間駐扎在企業,保持與企業的頻繁互動。

校企攜手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最顯著的效果指標是就業數據。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校長孫興洋介紹,該校集成電路專業群畢業生九成以上都會入職無錫高新區電子類企業。學校引入清華大學無錫研究院和高新區相關企業的優秀人才,與校內教師一起混編組建研發團隊,投入3000余萬元建設校內集成電路“中試車間”。同時,面向集成電路產業新業態,將產業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新標准引入課堂,系統培養服務高新區集成電路產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孫興洋告訴記者,專業調整“跟不上”產業轉型升級速度、技能習得“跑不過”崗位技術迭代速度、素養培育“達不到”技能社會建設要求,長期以來困擾職教發展。為破解這些難題,學校將人才培養改革“關口”前移到開發區人才供需“缺口”上,將學校和企業間的“並行關系”轉變為產業鏈中的“上下游”關系,學校引入頭部企業崗位培訓資源,與區內重點企業聯合成立“高新區緊缺人才服務聯盟”,與百余所本科院校聯合成立“高新區緊缺人才培訓聯盟”,共同開展育訓結合項目,完成本科生與崗位標准對接,同時,招收9000余名“本科后”進校進行6個月培訓,解決企業對本科生“上手快”的需求,為產業高端與高端產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學院搭平台,學生與企業‘雙向奔赴’。”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盛雪蓮介紹,今年9月,學校成立理想汽車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建立理想汽車全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在企業和高校之間建立鏈接橋梁,實現雙師對接。學校與理想汽車聯合開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訂單班”首屆學生目前已完成一年的理想課程學習,經過企業考核進入理想汽車售后服務中心各門店實習。

向實向深,打造產教融合生態圈

業內專家認為,產教聯合體建設應順勢而為,不能“一陣風”似的一哄而起,組建各類“產教聯合體”必須“脫虛向實”,拿出更多務實行動。

席海濤坦言,目前政府推動產教融合的措施不夠全面,企業開展產教融合的動能不足,學校開展產教融合的靶向不准,教師服務產教融合的能力不夠。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學校三方發揮各自優勢,協同配合、互聯互動。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促進相關政策和措施的實施,包括稅收政策、人才雙崗互聘政策、聯合實驗室建設、聯合攻關課題等,推動全域產教融合走深走實﹔企業應有前瞻性,提前布局未來技術和未來產品所需人才,聯合科教資源開展人才培養、標准制定、技術研發﹔高職院校則要放眼全球,聯合企業開展師資培養,為企業更好發展賦能。

“校企雙方經過前期的交流探討初步達成合作意向,這次是對重點合作項目‘種子計劃’和‘樁主計劃’展開詳細協商。”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馬萍萍介紹,10月23日,距離產教聯合體名單公示不到半個月,常州新能源產教聯合體牽頭企業——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就前往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企雙方共商推進常州新能源產教聯合體建設“施工圖”。

馬萍萍告訴記者,企業目前急需工程、運營、運維、制造、測試方向的技術人才,與高校聯合培養新能源專業型人才,是解決企業用工困難和提升用工質量的有效途徑。校企聯合實施“樁主計劃”,挑選通信互聯網、市場營銷等相關專業學生,培養充電樁的維護、市場拓展等方面人才,企業在聯合培養過程中提供師資、資金、場地等多重支持。

孫興洋認為,打造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應以“供需短缺”為觸點、“校企聯培”為試點、“區校一體”為支點,形成“教育與培訓”“教育與產業”循環遞進式的新融合圈。今年,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產教聯合體建設人才供需信息平台、車規級半導體可靠性檢測平台等40個共性技術服務平台,加強對產教聯合體的人才、資金保障,為牽頭學校新增教師編制200個,保障產教聯合體建設順利推進。

王仁忠表示,在蘇錫常等發達城市的職業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學歷提升願望,而企業則面臨招人難、用不了、留不住等問題。市域產教聯合體將構建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數字化平台,推動職普院校以線上線下多種方式開展適合畢業生的短期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實現不同類型教育之間的橫向融通,探索解決產業痛點問題,也讓學生擁有更多選擇機會、更大發展平台。

“產教融合,要在‘融’字上下足功夫。”孫興洋說,學校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創設產教融合的“中試車間”,形成服務無錫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科院+”職業教育體系,建立以學校為培養主體、緊缺人才實訓學院為技術先導、特色產業學院為育人載體、社區學院為服務網絡的高新區產教融合發展的“四院融通”閉環模式,以及“縱通中職本科,橫貫園區街道”的“一縱一橫”產教融合發展格局。去年,學校與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合作共建“無錫高新區智改數轉公共服務中心”,完成111家企業智能制造診斷服務,幫助高新區中小企業推動數字化發展。

溫貽芳建議,在省政府及教育部門的指導下,蘇錫常三市可聯合探索省域范圍產教聯合體發展范式,由點連線成面,呈現產教聯合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局面,打造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楊頻萍 程曉琳)

(責編:黃竹岩、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