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江蘇養老相關專業為何“市場熱、生源冷”?

2023年12月05日07:33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是教育部2016年高等職業教育新增專業,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成為我省首批開辦該專業的院校,目前已畢業三屆共111名學生,均被一“搶”而空。學生不愁飯碗,學校卻為該專業生源發愁——連續8年招生,僅有一年招滿,至於下一屆能招多少,老師說“不知道”。

養老相關專業為何“市場熱、生源冷”?本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投了兩份簡歷,對方都是當場催我簽。”11月18日,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舉辦2024屆畢業生秋季招聘會,2019級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學生陳夢凡現場被申丞醫養和南通市陽光老年公寓“爭搶”。

100%就業卻過半是調劑生

今年6月,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018級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35名畢業生均被養老機構聘用,就業率達100%。11月的校園招聘會上,明年畢業的2019級同專業27名學生,也都被用人單位早早相中,不少人提前拿到多份錄用通知。

這麼“火”的專業,招生時卻一點不火。

“連續8年招生,該專業40人的招生計劃名額,僅有一年招滿。”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教授陳玉華說,學校目前有在校生7600余人,開設的13個專業中,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是師生規模最“袖珍”的,迄今共招錄學生282名,就連現有學生也過半是“專業調劑”過來的。

2019級學生單佳怡就是被“調劑”的一員。中考時,她填報了該校3個專業:藥學、康復和護理。因為分數不佔優,她選擇了專業服從,最終被調劑到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當時感覺沮喪、迷茫,有點抵觸。”單佳怡回憶道,那會擔心自己學了5年畢業,也就是當伺候老人的“保姆”,沒啥前途。

為了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填報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學校專門舉辦了“校園開放日”活動,由招生宣傳老師帶領學生和家長參觀實訓室並進行職業體驗,但收效甚微。很多人認為,這個專業名稱“聽著不光彩”。即將畢業的2019級實際招生人數歷屆最少,僅27人。明年能招多少人?目前學校老師心裡都沒底。

在校學習過程中,充實的課程安排和職業技能等級証書考核、各級各類技能大賽,讓不少學生漸漸認可甚至喜歡上所學專業。“從一開始面對老人時手足無措,到現在掌握了保健照護、健康管理、機構管理三方面課程的理論基礎再去提供志願服務,我覺得這個專業是有‘含金量’的。”陳夢凡說,臨近畢業,她發現很多學校專業是“人找工作”,而班上同學面對的是“工作找人”,對未來發展愈發抱有信心。

養老護理一言一行都是“技術”

“多虧了小徐的警覺和專業,救了老人一命。”南通市市北護理院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了一樁身邊事。前不久一天夜晚,96歲的李翠蓮老人突然嘔吐不止,值班護工趕緊聯系護理院生活秘書徐敏。徐敏趕到房間查看情況,判斷老人並非普通腸胃不適,而是可能突發其他疾病,護理院人員迅速將老人送往醫院救治。經查,老人曾做過胃癌手術,這次系膽囊炎突發,所幸送醫及時,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類似險情並非個例。之前徐敏巡房時發現,有位奶奶呼叫不醒。因為老人有糖尿病病史,徐敏立即給她測血糖,發現隻有2.2mmol/L,迅速找來醫生和護士給老人採取急救措施,通過靜脈注射高糖化險為夷。

“老年保健與管理是門‘技術活’,可不是隻管老人吃喝拉撒那麼簡單。”陳玉華說,像徐敏這樣的“科班生”,專業學習中不僅需要了解養老與保健知識,也要掌握相應醫療知識,涉及對老年人進行疾病預防和延緩方面健康管理,還要具備緊急情況下的研判和急救能力。

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社會上各種養老相關崗位的需求,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建立了“雙主體、雙課堂”育人模式。學生在校完成理論知識學習、在實訓室接受技能實訓、到企業進行“現代學徒制”教學實踐,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再由老師進行集中授課指導,實現“在學中練,在練中學”。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不可忽視。”單佳怡告訴記者,許多老人因為生理衰退或難以適應退休生活,會感到孤獨、沮喪,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學校專門開設老年心理學等課程,助力學生開展老年人精神撫慰等工作,利用專業知識幫助實現“老有所樂”。

“夕陽事業”期待“朝陽力量”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佔18.70%,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並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目前達4000萬人左右。

而從事養老護理的服務人員現在僅有50多萬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早前公布的《中國大學生養老服務行業就業意願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即便按照一般口徑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護比來看,我國養老護理人才缺口規模也已達到500萬人。

結構性矛盾則更為突出。記者從南通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目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仍是一線養老護理行業的主力,普遍存在學歷、技能水平低以及年齡偏高等問題,加之缺少職業培訓,護理技能和素養難以提升。還有不少養老護理員是從家政等行業轉來,可以在老人吃飯、如廁、換洗等方面提供幫助,但難以滿足老人護理、醫療保健、心理疏導等需求。統計顯示,在南通全市311家養老機構中,超過50歲的中老年護理員佔比達65%。

“目前,我們院有400多名老人、90多名工作人員,護工平均年齡55歲,大多是初中畢業,即使接受過崗前技能培訓,但遇到稍微復雜一些的測血壓、測血糖操作,就很難勝任。”南通市北護理院院長丁亞標告訴記者,老年人的需求結構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僅憑目前的養老服務人才規模和服務品質,難以滿足老齡人口特別是高齡、高知老齡人口的護理需求,急需大量可滿足“醫養結合”需求的年輕人才。為了推動護理服務人員專業化,每年他們都會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搶訂”畢業生。

“夕陽事業”需要“青春血液”。在南通申丞醫養小海護理部主任佘海兵看來,除了細心、耐心、責任心,養老護理員還需要掌握一些專業技能。比如,部分老人患有膽囊炎、高血糖等基礎疾病,需要更精細的飲食供給、進行個性化訂餐,科班出身的養老護理員在這方面具有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陳玉華說,隨著行業不斷發展,分工將更加細化,護理人員的技能也將逐步多元化,專業性要求會越來越高。養老護理行業急需高素質、高技能護理人才,這意味著存在巨大的培訓、就業和消費市場,推動形成一個“朝陽產業”。

打破“天花板”讓“冷門”不冷

單佳怡的同學肖蘇月,是學校裡為數不多自願填報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的學生之一。她的想法很簡單——“對我來說,‘冷門’也意味著更多就業機會。”

“一聽說我要學這個,我媽的臉都黑了。”肖蘇月告訴記者,在媽媽看來,養老專業就是教怎麼伺候人的,肯定又苦又累,學這個專業也不是個光彩的事情。入學后,肖蘇月不斷用所學知識對父母進行科普,還提到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未來就業方向不局限於養老機構,還有老年大學、社區養老相關崗位,這才打破了他們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專業養老護理員的崗位工資並不算低,剛出校門月薪就能拿到4000—5000元。可工作一年后,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首屆畢業生唐可還是決定離開養老行業,自己開了一家花店。她坦言,除了感受到就業歧視外,更多是因為擔心未來沒有發展空間。而這也是專業化養老護理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樣畢業於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美適心福愛護理院護士長李楠楠連續6年提交養老護理員評職稱相關建議,希望打破這一職業發展“天花板”。9月15日,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發布全國“首個養老護理專業技術職稱體系”。該文件規定,將養老護理專業技術資格納入衛生序列,設初級、中級、副高級3個層次,對應名稱依次為養老護理師、主管養老護理師、副主任養老護理師,並從學歷、資歷要求、專業能力要求以及業績成果等方面對評審要求作了詳細規定。

今年10月,南通市首次啟動養老護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申報工作,在注重養老服務理論水平的同時突出一線護理實績。南通市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主任季雯婕告訴記者,具備中專(含職高、技校)及以上學歷並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滿一定年限,可申報評審初級養老護理師資格。截至目前,南通市共有40余人申報評審初級養老護理師資格。

“要實現‘讓老人有尊嚴地生活,讓員工有尊嚴地工作’這一目標,仍需要社會各界不斷努力。”李楠楠說,要從職業發展體系、社會觀念、薪資待遇等方面多管齊下,不斷提升養老產業對高素質勞動力的吸引力,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職業前景、能夠施展抱負、感受到職業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才能真正留住專業人才。(錢嘉怡 王世停)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