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托育行業轉型亟待破解“人手緊”難題 更優服務呼喚更優師資

南京市首家公建公辦托育園——西城·晨星︱曉小禾托育中心二期項目日前在建鄴高新區國際研發總部園正式開園。該托育園可容納85個托位,讓“職場父母”上下班與接送孩子無縫銜接。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12月初的一天,陽光正好,南京市江寧區九鄉雅苑幼兒園所屬托育機構的孩子們在小操場上嬉戲玩耍。這裡是今年下半年南京市新設立的3個農村托育點之一。
托育服務涉及千家萬戶,事關民生福祉。孩子們在“家門口”享受托育服務,既是“關鍵小事”,也是“民生大事”。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形勢的變化,更多90后、95后成為“新手爸媽”,他們更希望在“家門口”獲得更精准和更高質量的托育服務。面對新形勢,不少托育機構正在積極尋求轉型,不斷拓展新的服務,但由此帶來的人才緊缺難題也亟待破解。
家長“選擇權”變大,
倒逼服務更優
“這一屆的孩子明顯少了。”這是不少托育機構老師的感覺。
幾年前,開托班的優質幼兒園托位供不應求,很多家長選擇把孩子送到托育機構,發現這裡的托位同樣搶手。如今,形勢正在發生變化。“適齡小朋友隻要想來上托班,隨時都可以來。”南京市民方女士告訴記者,她咨詢了小區周邊幾個托育機構,得到的都是這樣的答復。有的機構為了讓孩子適應托班,還開設了“托班實習課”,孩子可以提前嘗試一段時間,合適的話可以留下,不合適隨時離開。
隨著家長“選擇權”變大,他們可以更從容地選擇托育機構。“離家近、性價比高是基本要求,還要看環境好不好,伙食好不好,是蒙式早教還是有雙語教學,都有哪些玩具,每天有多少戶外活動,老師是否細心,專業水平怎麼樣,教室光線好不好等。”方女士說。
針對托育行業近兩年的變化,錯位發展、精准服務成為不少托育機構的轉型選擇。有些機構在穩住2—3歲年齡段托育服務的同時,還針對2歲甚至1歲以下嬰兒開設了小月齡“乳兒班”。
工作日一大早,位於南京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的撫育安托育中心,就迎來了一撥“帶著孩子來上班”的家長。“我們小月齡‘乳兒班’的老師人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緊張的。”中心負責人陳玲告訴記者,由於緊鄰青年員工佔比較多的企業園區,又提供小月齡托育服務,托育中心自2017年入駐研創園以來,托位一直供不應求。
“有些家長會趁著午休來陪伴孩子。晚上大人們下班,孩子們放學。”陳玲說,他們接收最小的孩子隻有4個半月。“有些媽媽休完產假就把孩子交給了我們,幾乎是‘無縫對接’。”
位於南京建鄴高新區內的西城·晨星︱曉小禾托育中心同樣“一位難求”。該機構由建鄴高新區管委會攜手南京市市級機關第二幼兒園共同創辦,如今共有79名孩子,不少孩子父母在園區工作。談及招生為什麼會如此“火爆”,中心負責人郭盛寅坦言,這得益於他們的精准化服務。
記者看到,與幼兒園相比,該托育中心的滑梯更小巧。托大班和托小班的桌子高度不同,連吃飯的勺子也是兩種款式,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孩子們細微的差別。“不僅如此,我們還有來自南京市市級機關第二幼兒園的5名老師全職加盟,有專業的教研團隊和針對0—3歲兒童的‘課程教材’,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遵循教養融合原則。”郭盛寅介紹,考慮到家長的多樣化需求,機構還增加了臨時托、半日托。
准入門檻增高,
行業吸引力偏低
除了硬件外,家長們還非常看重托育機構的工作人員是否專業、有責任心。鹽城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帶頭人劉強表示,托育行業早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幫忙看孩子”,而是要創設一個更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成長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順應自己的個性特點健康、快樂成長,這對老師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江蘇,擁有育嬰師資格証、教師資格証等証書是一名托育機構老師的准入門檻。入職后,他們往往還需要接受更專業的培訓。記者從省衛健委獲悉,當前我省托育行業共有保育人員2.9萬名。省蘇童托育研究中心主任周茜表示,從飲食、睡眠、洗浴等基礎照料,到安全衛生、生長監測、動作技能訓練等進階護理,再到智力開發、社會行為及人格培養、個性化教學等高階教育,都是如今托育教師的必備技能。
孩子年齡越小,個體差異性就越大,在照料時可能會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意味著招到一名成熟、專業的老師不容易。”陳玲坦言,這些年,他們花了很多精力在人員培養上,“尤其是小月齡‘乳兒班’,普通老師沒個一兩年實訓,是不能直接上崗的。”
很多托育機構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他們急需專業托育人員,但足夠專業的人往往看不上現有的薪資待遇、工作環境和社會認可度﹔另一方面,托育行業有明顯的淡旺季:春季班孩子較多,孩子托班畢業后可直接上幼兒園,但秋季班常常招不滿,對機構來說,這無疑增加了成本。南京市雨花台區鷗保寧保育中心負責人邱麗艷告訴記者:“無論淡旺季,我們都會保証托育老師的待遇不變。通過輪崗、輪休、待崗等方式,保留這些人員。”
作為科教大省,江蘇的托育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如何呢?2021年,“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就被納入教育部印發的最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2年,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還成為高職院校中專業點增加最多的專業之一。
“但是,托育專業的畢業生並不一定會選擇進入這個行業。薪資和工作量讓很多還只是‘大孩子’的畢業生對這個崗位望而卻步。”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夏如波表示,很多托育機構在招新時更傾向於本科生,但本科生更願意選擇有編制的公辦幼兒園。這就導致很多高職托育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會選擇繼續深造,前往本科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習。“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嬰幼兒早期教育機構市場魚龍混雜,影響了整體行業形象,也讓很多年輕人不願意進入這一行業。”夏如波說。
陳玲坦言,在穩定性方面,托育機構的確比不上公辦幼兒園。由於上托班的孩子年紀小,對很多年輕的老師來說也是挑戰。“有些我們精心栽培了很久的托育老師,在考上幼兒園編制后會選擇離開,令人遺憾。”
探索社校共育,
完善職業激勵
國家衛健委近日發布的《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國托育機構總數7.57萬家,提供托位數362.4萬個,千人口托位數2.57個。這與“十四五”要達到千人口托位數4.5個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行業對高素質托育人才需求迫切,也對其產教融合的培養方式提出更高要求。
記者近日來到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活動中心的e-BABY托育中心,這裡既面向教職工子女,也向周圍居民開放。該校2021級學生胡艾晶正在給孩子們上感統課程。“因為喜歡孩子,我選擇了托育專業。剛來實習時,看到那些軟乎乎的小寶寶都不敢碰。現在,我可以獨立‘帶娃’了!”胡艾晶說,“我們的工作是和孩子們打交道,實踐很重要。”
該校健康醫學院副院長孫青告訴記者,一方面,學校承擔了e-BABY的房租、水電、物業等基礎費用,他們可以更心無旁騖地“帶娃”﹔另一方面,e-BABY也是同學們的實訓基地,通過“師帶徒”形式進行托育崗位技能訓練,學生們也是這家托育機構的后備人才。
除了招到優秀人才外,托育機構還要留住人才,讓員工看得到未來。在撫育安和鷗保寧,每個班都配有一名主班教師和一名配班教師。“兩類教師的底薪和帶班薪資不一樣,我們會鼓勵老師往主班方向努力。”邱麗艷說,此外,還會結合員工本人特點和意向,匹配適合他們發展方向的崗位。“成為主班老師后,為激勵骨干,我們每年還會綜合月度考核、家長滿意度等情況進行評分,對優秀老師進行獎勵,並體現在次年工資中。同時鼓勵老師參與各類行業技能大賽,論文、案例投稿等,給獲獎員工頒發獎金。”陳玲介紹。
近年來,全國多地陸續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幼兒園辦托班。一些新開設托育服務的幼兒園,也會對幼兒園老師培訓后讓他們帶托班孩子。業內人士表示,幼兒園具有活動場地大、教師相對穩定、滿足托幼銜接等優勢,延伸辦托后,必將進一步豐富托育資源。
在江蘇開放大學的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很多學生就是托育機構或幼兒園在職老師。該校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羅殷表示,對很多有實踐經驗的老師進行理論教育,把他們的專業基礎放寬、打實,然后通過支撐不同職業發展方向的選修模塊,有針對性地提升職業技能,有助於綜合提升托育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國家對於托育行業發展的重視。無論是越來越多社區、園區‘嵌入’托育機構,還是《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出台,對學生來說都無疑是利好。”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付奎亮告訴記者,近年來,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實習時會有意識地選擇家庭育嬰師、社區非固定托育機構老師的崗位,就業面有所拓寬。(王甜 葉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