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

如何助力新市民金融服務質量再提升? 南京大學聯合江蘇中行發布調研報告

張瀚天
2023年12月19日16:23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隨著我國區域間人口流動規模的逐漸加大,以農業轉移人口、新就業大學生等為主體的新市民成為人口流動的“生力軍”。

2022 年3月發布的《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實增強新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推進金融服務形成更多發展成果,惠及新市民人群,亟待各家金融機構作答。

人民網獲悉,今年夏季以來,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聯合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以下簡稱“江蘇中行”)開展調研活動,深度調查中國銀行相關金融服務及產品對幫助新市民快速融入城市生活以及提高其金融素養水平的作用。近日,調研活動已結束,《“新光之行”主題調研活動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調研團隊在中行無錫分行調研。人民網 張瀚天攝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調研團隊在中行無錫分行調研。人民網 張瀚天攝

校企攜手“有的放矢”

今年27歲的小邢來到南京發展,選擇了“啟航貸”金融產品,滿足了自己在南京發展初期的消費需求。“利率較低,而且還款壓力小。”小邢對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新光之行”調研團隊成員說。

小邢口中所說的“啟航貸”,是江蘇中行針對新市民群體推出的各項金融服務措施中的一項。《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鼓勵各大金融機構因地制宜強化產品和服務創新,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均等性和便利度。新市民群體大致可以分為四種:畢業生人群、個體精英人群、投靠進城人群和進城務工人群。

目前,我國新市民群體已達到3億人,其中“80后”佔50%以上。新市民群體在融入城市生活過程中,面臨就業、創業、住房、養老等需求,金融機構提供相關金融服務的空間巨大。

《江蘇統計年鑒》顯示,近年來,江蘇一直保持“蘇北流出,蘇南流入”的人口流動狀態,2020年,蘇南淨流入1170.64萬人,佔戶籍人口的比例高達44.5%﹔而蘇北,流出人口佔戶籍人口的比例由2010年的11.2%增長至15%。

“隨著新市民群體的壯大,人口流入地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多。”本次調研的指導教師、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郭未教授表示,這也是選取南京、無錫和南通三市作為調研地點的原因。

調研團隊的學生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還款壓力小、較為實惠的金融產品,在剛踏入社會的新市民群體中有極大市場。調研對象小倪去年畢業,進入社會就業的第一站選擇落地在南通。面臨租房生活資金壓力,他申請了中行“啟航貸”產品,僅需提供身份証、學歷証書、工作証明材料即可獲得最高額度5萬元、最長期限10年的消費貸款,輕鬆解決了房租押金以及置辦生活必需品的資金需求。“像小倪一樣,很多大學生畢業后要面臨‘押一付三’這樣的房屋租金支出。”調研團隊的學生王晨說。

“針對新市民群體的不同消費需求,江蘇中行一直探索金融產品和綜合服務的服務質量提升。”江蘇中行消費金融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除“啟航貸”外,江蘇中行還陸續推出了“小微貸”“商圈貸”“商E貸”等多種金融產品,為新市民提供實惠、便捷、溫馨的金融服務。截至2023年11月末,江蘇中行累計服務消費類商圈市場170個,發放“商圈貸”貸款金額12億元﹔滿足新入職大學生在購房安居、教育培訓需求而推出的“啟航貸”,已為8235名大學生提供授信支持,貸款發放共計3.34億元﹔“蘇崗貸”業務已向15984戶企業發放超532.84億元貸款。

“江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沿陣地,人才聚集效益、產業集聚效益明顯。如何更好地通過金融服務提升城市發展生機與擴大城市影響力,是我們想要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在郭未看來,此次調研是一場探討研究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雙向奔赴”。對於江蘇中行來說,與南大合作,專業社會調研可以幫助該行金融產品更好適應新市民需求的改進與完善,在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方面“有的放矢”。

調研團隊學生與調研對象深度交流。人民網 張瀚天攝

調研團隊學生與調研對象深度交流。人民網 張瀚天攝

凝聚合力 提升“金融素養”

“江蘇是普惠金融發展情況較好的省份。”郭未團隊借助“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分析發現,江蘇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排在全國第四名,處於第二梯隊的領頭位置。 2011至2020年,江蘇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翻了七倍,市場也越來越成熟。“而普惠金融發展向好正是新市民群體發展的正向側映。”郭未說。

《報告》表示,相對於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屬於普惠金融范疇的新市民金融更急需“發力”。通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將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金融科技的運用,變革展業模式,創新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逐步形成多元化、廣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

《報告》中,調研團隊對金融素養做出了界定。“界定金融素養是人們具備基礎經濟知識,能主動捕捉相關金融政策信息、有效掌握金融資源,並將家庭財富進行合理配置,實現金融效益最大化的能力。”調研團隊認為,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提升新市民群體的金融素養,有助於提高新市民群體參與金融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還將使數字金融能夠更好的向新市民群體注入資本,從而為城鄉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和資金支撐。

“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有著迫切的金融需求,需要通過后天培養得到合理、有效的掌控金融資產、把握金融資源的能力。”通過深入調研分析,針對顯著問題,南大調研團隊提出了四種解決思路:一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強新市民提升金融素養的原動力﹔二是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增強新市民提升金融素養的再生力﹔三是開展特色金融宣傳,增強新市民提升金融素養的創新力﹔四是分年齡段開展金融教育,增強新市民提升金融素養的推動力。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45.02%的新市民對目前家庭或個人的資產配置現狀的滿意度表示一般,影響因素也比較多,比如投資品種單一、風險大和流動性不足等。”調研團隊認為,這些現實因素也一定影響了新市民群體對金融生活的參與率。

針對這種情況,《報告》認為,要通過“完善基層支付結算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和“利用數字技術開展金融教育”兩方面,提升新市民群體的金融素養和金融服務親近度。“金融機構要對農村及偏遠地區合理布局銀行網點和結算設施,加強信用文化建設和教育﹔更要將數字技術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在移動環境下開展信貸、支付、公共事業繳費、征信查詢等符合民生需求的金融服務模式。”郭未說。

“近年來,圍繞省政府推出的‘蘇新消費’活動,我們全力打造‘中銀惠消費’品牌,通過信貸支持,滿足新市民等不同客群、不同場景的消費需求。”江蘇中行消費金融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借助這份報告提供的第一手信息和分析,江蘇中行將更有針對性地深化對新市民群體的金融服務,探索更多金融支持消費領域的新發展路徑。

(責編:張程、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