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2023丨南京,新晉“網紅城市”

2023年,南京文旅火爆出圈,蘇州晉級特大城市,常州沖關萬億之城,連雲港圓夢深水大港……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江蘇每一座城市都在奮力奔跑,勇做示范。歲末年初,人民網江蘇頻道策劃推出“突破·2023”系列城市觀察報道。
“總要來一趟南京吧!”這一年,你總能時不時地在這裡,或那裡看到這句話。
今年8月,一位天津女博主慕名而來,游玩期間發了一些短視頻,沒想到引來一波南京網友的熱捧。什麼好吃,哪裡好玩,啥季節再來……一個個留言簡直就是導游指南,她從中看到了南京人對家鄉的熱愛,也感受到了南京人的熱情。難怪她說:“南京我一定還會再去的,而且去一趟都不解決問題,還得多去幾趟。”
在文旅復蘇的2023年,從“五一”到“國慶”,從春夏到秋冬,南京其實已經火了整整一年,有網友調侃:“不開玩笑,真的有1億人在南京。”
南京怎麼突然就成了“網紅”呢?在本土文旅達人張真好看來,南京倒沒有刻意去打造網紅經濟,它的火不是人為的精心策劃,看起來具有偶然性,其實又是那麼自然而然。
六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博愛之都、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世界文學之都……不得不說,在南京眾多的城市頭銜中,網友給的這個“網紅城市”獨具魅力。
10月28日,南京江豚音樂節現場。建鄴區委宣傳部供圖
八方游客匯南京
張真好在南京干過十多年導游,深感如今的旅游市場變了。
過去做旅游團導游的時候,面對的是一輛大巴的人,那時想不到網絡上有如此多元的受眾群體。“現在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更喜歡在社交平台上找攻略,有些地方可能因為一個攻略、一場直播、一個爆點,就席卷全網了。”張真好說。
年初,一句“總要來一趟南京吧”,讓春天的南京人氣高漲,游客自四面八方涌來。
由於這個春天南京旅游市場人氣過於火爆,有外地網友甚至稱“南京三個月完成了全年的旅游KPI”。相關數據也佐以証明,一季度,南京共接待游客4437萬人次,同比增長68.5%,比2019年增長22%。
下半年,在中秋、國慶雙節相連的“超級黃金周”,南京毫無懸念地入選“全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全市納入監測的重點景區景點、鄉村旅游、文博場館接待游客量達1618.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19.6億元,其中,重點景區、文博場館接待游客量全省第一。
熱度持續不減,南京也抓住機會,接下這潑天的流量。
今年年初,南京市文旅局制定了“旅游景區服務品質提升行動方案”﹔黃金周期間,南京專門推出了“小攤夜食”文旅消費手繪地圖,為游客們提供“舌尖向導”﹔金秋十月,南京的音樂節遍地開花,從老山、江心洲、五馬渡到天生橋、樺墅村等。在江心洲,一場江豚音樂節兩天就接待了近4萬名觀眾,其中外地游客佔到七成。
游客對南京旅游的滿意度也是有口皆碑。在江蘇省文旅廳發布的今年五一、上半年、中秋國慶假期江蘇旅游游客滿意度調查中,南京是全省唯一每次都達到“滿意度高”水平的城市。
市民游客在南京玄武湖上玩皮劃艇。常成攝
流行語下的網紅城
一天10個景點,晚上隻睡3小時,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費用,游覽最多的景點,旅游像是在執行特殊任務。今年,“特種兵式旅游”在社交平台上火了起來。《大學生極限之旅24h吃遍南京》《打工人特種兵極限二刷南京》……年中時,網上一度出現大量關於南京的爆款攻略。
秦淮區培育首店經濟、夜間經濟、體驗經濟,鼓勵傳統老字號品牌推出新國潮、新國貨,發力年輕人喜愛的“潮經濟”﹔建鄴區則打造喵喵街、銀杏裡、南湖記憶等一批特色休閑街區,定制網紅雪糕、文創周邊、全域旅游打卡路線等,緊緊抓住那些年輕人。
夫子廟、老門東、玄武湖、中山陵﹔皮肚面、梅花糕、鹽水鴨……在業界人士看來,由於南京本地的旅游產品、玩法足夠豐富,吸引著各地的年輕人源源不斷地涌向南京,也讓南京在成為“網紅城市”的道路上一路狂飆。
不同於高強度的“特種兵式旅游”,“Citywalk”強調慢節奏、沉浸式的旅游,南京的大街小巷成了城市漫步的打卡地。大行宮附近的科巷,是外地游客樂去的網紅街區,這個當地人眼中普通的便民市場和背街小巷,被大家稱為“寶藏小吃街”。藏在老秦淮裡的三七八巷,有人說這裡是最市井喧囂的地方,尤其到了歲末年關,充滿了採購年貨的煙火氣息。
今年4月,“南京發布”在文章裡說:“綜合來看南京這波旅游熱,正切中了年輕人這些旅行需求:第一,自在﹔第二,文化﹔第三,時尚。金陵景、金陵味、金陵人,有太多美好值得發現。”
元宵節南京夫子廟人流如織。邵丹攝
南京,怎麼就火了?
對於南京的走紅,不少本地人不解發問,“我媽買了一輩子的菜場”“家門口的街區公園”怎麼“突然”就火了?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說,“最傳統的南京煥發最青春的活力,滄桑、浪漫、古都、新城,豐富性、多元化、創新的稟賦、強烈的對比感,南京有太多可看的地方、可想的話題、可悟的深沉,契合了當下年輕人的個性追求。”
沒有毫無來由的橫空出世,南京成為“網紅之城”,自然是厚積薄發的結果。在胡阿祥教授眼裡,“南京有歷史底蘊,它是六朝古都,傳承華夏文明﹔南京有地理形勝,它是山水城林,天造一半人造一半﹔南京有輝煌的都邑文學、巔峰的懷古文學,它是文學之都﹔南京還有諸多的待解之謎,吸引年輕人訪古探奇。總之,南京適合有人文感、歷史感、喜歡玩酷的年輕人,走一走,看一看。”
逛一逛菜場,走一走小街,聽一聽方言,行走在煙火氣裡的南京,不覺多了一份親切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南京,南京也讓更多人切身感受到,這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溫厚而內斂,開放而包容。
胡阿祥說:“南京的語言屬於江淮官話,南京的飲食雜糅南北,適口性廣,再加上這座城市經歷了太多的興衰起伏,於是養成了南京平和溫厚的城市心態——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拎得清。人們漫步南京,可以緩解緊張、焦慮、功利的情緒,潛移默化中,那是一種詩意棲居的感受,這也是為什麼南京宜居宜業的原因。”
正如不少網友感受到的,南京是一個集“山水城林”“人文歷史”“富裕便利”於一身的大都市,關鍵是南京的博愛和包容。
南京長江大橋親水圓環景觀橋。冷金明攝
“網紅”如何“長紅”?
從“網紅”到“長紅”,秘訣靠什麼?
“留人是關鍵。”“南京發布”說,一方面,是發展夜經濟、打造具備長久吸引力的文旅項目,將更多“一日游”變為“過夜游”,從“一次游”到“多次游”。另一方面,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把外地朋友的“心之所向”變為“無悔選擇”。
在南京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敏看來,南京有很豐厚的文化底蘊,文旅行業應在這些資源稟賦的基礎上不斷翻新,注入更多鮮活的文化元素,使之成為持續吸引客流的亮點,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獲客成果。
“隨著文旅市場的復蘇,游客的需求逐漸產生了分化,文旅行業需要針對細分市場,研究年輕人、消費人群的喜好需求,從而決定注入哪些鮮活的元素。”張敏還發現,今年南京涌入的人流,凸顯出傳統旅游景點與新興旅游景點的不均衡,像夫子廟、總統府、中山陵等傳統旅游景點,游客接待量已經超過了景點的承載力。“隨著新興旅游景點逐漸嶄露頭角,我們需要進一步對游客引導宣傳,可以讓游客領略南京文旅的更多精彩。”他說。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認為,熱度帶來游客增多,可以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更多的游客意味著更多的文化交流,當地文化得以傳播和推廣。當一座城市因網絡社交平台的流行而受到廣泛關注時,對該地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都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張春龍提出,南京既要理性地看待已有的“潑天流量”可能會歸於正常,更有必要借此難得的流量機會深度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
“光之城”巴黎、“永恆之城”羅馬、“千塔之城”布拉格……“世界上不少城市長時間保持旺盛的吸引力,與其獨有的品牌魅力分不開。南京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歷史背景、發展成果形成的獨特魅力,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旅游體驗,同時腳踏實地建設自己的城市,實現傳統和現代的融合,為市民和游客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場景。”張春龍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