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

“雙面”頤和路:歷史建筑如何“活”在當下?

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
2023年12月27日15:41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穿過道路兩側的梧桐樹,到咖啡店、圖書館坐一坐,便能感受到這裡的文藝氣息﹔更為特別的是,頤和路街區的每一棟歷史建筑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作為南京保護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街區,頤和路街區有兩張頗為鮮明的面孔。一面,這裡保留著285處各有特色的院落建筑,264處具有民國風貌,225處被納入文物及規劃部門保護,其中包含24處大使館舊址,8處公使館舊址,9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使領館舊址,刻錄著歷史的變遷﹔另一面,一批批歷史建筑逐漸告別深宅大院,以展覽館、餐飲、咖啡店等新面貌走向市民。

歷經滄桑的頤和路街區,正在被當地打造成歷史建筑再利用的典范和城市更新探索中的新地標。

頤和路拍攝婚紗的游人。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頤和路拍攝婚紗的游人。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古今交融成常態

寧海路48-1號的茶餐廳裡,飄著香氣的淮揚菜已然上桌,一位年近90歲的客人和店長勤曉燕聊得很投入。這棟磚木結構的三層小樓建於1936年,原為民國檢察官季抱素的舊居。漫長歲月中,它曾被用作鼓樓醫院的普通職工住宅,也曾對外出租,這位老人便是租客之一。

“老人選擇在她曾經的臥室就餐,全程都在回憶。”勤曉燕說,來這兒就餐想聽故事的偏多,這次對方卻成講述者。老人說,房屋除了內部裝修有變化,其他都是老樣子,包括房前屋后的大樹、石頭門樓都還在。

街區建筑的古今交融已然平常。莫干路2號陳紫楓舊居恢復了原來的青磚清水牆和通透外廊,現在成了婚紗館﹔寧海路52-1號、50-1號搭起連廊,搖身變為藝術中心﹔寧海路52號的吳欽烈舊居現為中式餐飲,外牆恢復為鐵藝露台和紅磚樣式,在這片青磚建筑為主的街區很是亮眼,是街區內頗受歡迎的旅游打卡點。

“鼓樓區90%以上的文物資源為民國時期近現代文物資源,頤和路街區是代表之一,它是南京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萬國建筑博物館’。”鼓樓區建設局副局長丁亮介紹,南京市先后打造頤和路街區第十二、十一片區等精品項目,鼓樓區也適時開展了街區環境整治。

“來南京旅游前做功課,看到社交媒體上很多人都推薦頤和路,這一趟確實不虛此行。”四川游客張曦說,頤和路是一條老街,也是一條新巷。它的“老”不是陳舊,而是百年頤和、萬國風華的歷史文脈﹔它的“新”也不是憑空構建,而是基於文化積澱上的再出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出新后的季抱素舊居。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出新后的季抱素舊居。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頤和路經驗”

頤和路街區出新,並非一蹴而就。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南京就開始編制“頤和路民國公館區環境整治規劃”,到1998年底形成對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及一些近代優秀建筑的保護規劃。2014年,完成修復開放的頤和路公館區第十二片區榮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2018年,南京安居集團和鼓樓區政府共同出資成立南京頤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有限責任公司,后引入同濟大學常青院士團隊探索“以用促保、存真續新,保有形續無形、育文化創特色”的更新路徑。

“修舊如故的原則始終如一。”設計項目負責人同濟大學張鵬教授介紹,頤和路街區出新“7年一條街,2年一棟樓”,一個重要原因便在於需多渠道核實建筑的真實模樣。這批建筑歷經百年風雨滄桑,基本都失去了往日風採,后期使用中還存在多次改建、擴建行為,給修復工作帶來一定難度。

以季報素舊居為例,張鵬需要帶領建筑師團隊進行詳細的勘察、測繪、訪談等前期工作。“主立面一樓精美的外廊和二樓的露台,完全被加建的水泥砂漿覆蓋,我們從其潮濕、泛鹼的痕跡中發現其中必有裝飾,剝離后印証了我們的分析。”張鵬說。

頤和路街區出新在業界備受矚目,其在消防改造的探索性做法受到住建部關注,被江蘇省住建廳作為先進成果推廣使用。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邱楓介紹,頤和路街區因先天因素普遍無法執行現行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准,他們通過合理劃分開放院落防火分區、建筑內部木梯下方設置復合防火隔層、配備適應道路肌理的小型消防車等手段,有針對性地加強了防火措施。

2021年12月,南京市建委、市規劃資源局以頤和路街區消防改造項目為樣本,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對象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的銜接辦法》,通過編制保護對象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為歷史建筑消防審驗提供依據,填補了政策空白。2022年5月,南京市建委以頤和路項目為樣本印發《南京市歷史建筑保護利用項目建筑防火加強措施指引》。

航拍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王昆遠攝

航拍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王昆遠攝

活化利用實踐

“倘若只是做‘福爾馬林式’的保護,難以造就如今的頤和路街區。”對於頤和路街區的更新理念,邱楓提煉總結為“開放”。

很長一段時間內,頤和路街區的建筑都是“養在深閨人不知”。如今,第十一片區經過3年多時間的騰挪、打造,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公共院落,百年老建筑露出真容。

開放不隻在於打開院門,更在於活化利用。南京頤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有限責任公司為街區量身定制了“保護+文化+商業”的開發運營模式,通過展覽陳列與商業營造邀請更多市民共享繁榮之景。懷舊與時尚隔牆相顧,碰撞出了別樣風情。截至目前,頤和路第十一片區的入駐商家中國際高端品牌佔比達32%,首進江蘇品牌佔比達67%,開街以來舉辦影像展、藝術展、音樂會、主題活動等30余場活動,總客流逾百萬人次。

“城市是一部更新的連續劇,經歷了從‘拆改留’到‘留改拆’的轉變。‘小規模、漸進式’將是未來城市更新的常態,這一點在頤和路街區的更新中特征明顯。”南京市建委建設二處處長董文量介紹,與不少老舊存量空間類似,頤和路街區的出新同樣存在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建筑建成年代久遠、建設背景和條件復雜,尤其是產權分散、手續缺失、無証無照等問題突出,需要大量的時間厘清線索,頤和路十三個片區的織補更新過程會很長。

“上海的陸家嘴、北京的中關村、福州的三坊七巷和成都的太古裡,這些或是政策新區,或有產業根基,或憑歷史風貌,都是在更新時有意識地尋找到文化脈絡和優勢資源,投資更新該區域使之有機會成為所在城市‘雙招雙引’的新名片,並能以此片區為中心,影響相鄰板塊實現共同提升。”董文量表示,這一趨勢在頤和路街區已顯現,從“保下來”到“活起來”,南京這一文化地標的未來同樣值得期待。

(責編:張程、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