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賈汪:把更多村居活動空間還給百姓
基層的各類陣地越來越多,如何用好是個大課題。徐州市毫不放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通過在賈汪區試點,大力優化村居活動空間,用服務惠及民生,為鄉村振興賦能。
“我們結合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努力把村居活動空間盡可能‘還’給群眾,拉近干部與群眾距離,使村居干部集中精力辦好群眾身邊事。”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說,讓功能空間更好發揮為民服務作用,讓村居基層干部進一步增強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的自覺性,這項工作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基層減負部署要求、對整治“牌子亂象”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騰出空間,陣地建到家門口
12月21日,徐州市最低氣溫接近零下10攝氏度,記者走進賈汪區青山泉鎮房上村的“幸福小院”,卻感到熱氣騰騰。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老鄉們聚在暖洋洋的屋裡打牌、聊天,60歲的村民馬龍台練習書法正起勁:“這裡離家隻幾步路,沒事就來和大家一起樂呵。”
陣地建起來,關鍵要用起來。如果偶爾搞活動時熱熱鬧鬧、平時冷冷清清,不僅造成極大浪費,也成為一種形式主義。記者注意到,這間“幸福小院”面積不大,但功能不少,設有學習室、活動室、書畫室等,能夠滿足群眾不同需求。房上村黨總支書記劉光付告訴記者,這裡是利用村集體的老農機站改建而成,用活了閑置資源,贏得群眾認可。
像“幸福小院”這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賈汪區如今已在自然村、小區、學校、企業等地建起227個。這些並不意味著就要搞大投入、大建設,而是因地制宜、按需打造。賈汪區按照“冬有暖氣、夏有涼風,瓜子水果常備、功能場所常用”理念,通過盤活集體用房、租用農戶用房、農戶捐獻閑置住房三大建設路徑,給鄉親們提供了就近休閑娛樂和接受服務的好去處。“村民把閑置的住房給村裡用,也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認可。”茱萸山街道小山子村黨總支副書記張方輝說。
騰出人手,提升服務重參與
基層普遍面臨人手少、事務多等現實狀況,如果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突出重點、不注重創新,很容易導致顧此失彼、效果不佳。基層干部日益體會到,整合各類資源、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提高群眾互動性、參與度,可以騰出更多人手,提供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定制化、個性化服務。
大吳街道東段庄村村民趙夫華經營的一家小超市,不久前成了村裡的便民服務點。村民們通過參加志願服務等活動掙積分,就可以前來平價兌換商品。“村裡每月來結一次賬,花錢不多,但激發了大家參與服務的熱情。”該村黨總支書記段緒龍指著小店裡的儲物間告訴記者,裡面各種生活用具都是大伙捐的,可以隨時借用共享。
在各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鼓勵村民志願者參與多樣化服務,推動了鄉風文明,更讓鄉親們得實惠。小山子村的志願者,定期為大家免費理發﹔塔山村設置互助廚房和洗衣房,提供助餐、助洗服務﹔東段庄村的修理能手段緒群,每周拿出3天時間免費為大家修家電……
記者了解到,這些服務涵蓋學習、洗浴、理發、兒童娛樂、棋牌、用餐等方面,切實滿足群眾“小而美”的實際需求,吸引了不少人氣。這樣既避免了重復建設,也有利於基層干部收集社情民意、進一步密切聯系群眾。老礦街道廣場社區黨總支書記趙斌告訴記者,他們安排工作人員每周到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坐班”,把大家反映的問題寫到“民情留言板”上,在共同監督下推動解決。
騰出精力,推動發展促振興
為基層鬆綁減負,讓基層干部騰出更多精力,專注去做為民造福的實事好事。干部們扑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盡可能避免出現裝樣子、搞花架子、盲目鋪攤子。
王興芳,剪指甲片,14217盒,1563.87元﹔蔡知雲,貼球,610個,610元……房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專門留出幾間屋用於發展簡易手工產業,公示欄上記錄著11月份大家的工作和收入情況。“現在已帶動近50人就業,人均月收入增加1200元,實現家門口就業、務農、顧家‘三不誤’,促進了家庭和睦、鄰裡和諧,也改善了鄉風民風。”劉光付現在主要忙著為大家找活兒干,邊說邊指了指牆上,那裡寫著“群眾願意來,來了有收獲,來了還想來”。
一手抓發展,另一手抓服務,結合理論宣講、政策宣傳、文藝活動等,賈汪的基層活動空間“小窗口”,在潤物細無聲中發揮出滋養人性、凝聚人心的“大功能”。目前,徐州市委正著手將這一優化村居活動空間新模式向全市推廣。(王 岩)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