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南京江寧:推動綠色轉型 共護美好生態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日報》2024年1月26日1版 版面截圖
原題:江蘇南京市江寧區加強濕地保護——
推動綠色轉型 共護美好生態(新春走基層)
冬日暖陽,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的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金黃色的蘆葦蕩、褐色的落羽杉、深黃的河柳……記者近日乘坐老漁民孫學發駕駛的觀測船,登上了新濟洲島。
一支科研團隊正在這裡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隊員們將紅外相機系在樹上,每當有恆溫動物經過時,紅外相機便會瞬間捕捉、拍攝,進行遠距離、不打擾的觀測,為制定生態保護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成翻開數據:2016年至今,面積26.81平方公裡的5個洲島上,植物從354種增加到584種,魚類從34種增加到38種,新濟洲段江豚由16頭增加到30頭。
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全文介紹,2000年起,出於防汛需要,江寧區對新濟洲的3000多名居民實施生態移民。2020年,長江十年禁漁啟動,洲島僅保留科研科普功能,濕地生態迅速修復,自然植被蓬勃生長,珍稀物種頻繁出現。
島上曾經以捕魚為業的老居民如何實現轉型?江寧區江寧街道開展了4次職業培訓,包括垃圾分類、保潔保安等崗位,並舉辦了5場專場招聘會。60歲以下的漁民通過培訓和推薦轉型上崗。
退捕上岸后,孫學發加入了沿岸社區成立的“長江守望者聯盟”,換了一種身份,也換了一種生活方式。現在,他每天早起騎上電動車,和隊員們一起巡查19.08公裡的長江江寧段岸線。最近孫學發被聘為江豚研究組織、高校科研團隊的向導,“如今魚兒多得經常跳上船,江豚也時常能見到。”
在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一組攝影展板記錄下這裡的生態變遷:第一張照片拍攝於2003年,有褐色裸露的地表、條塊形狀的農田、正在生產的漁場﹔最后一張拍攝於2023年,湖泊密布、綠地綿延。李全文介紹,目前新濟洲島濕地率從39.98%上升到69.9%,水質已達Ⅱ類標准,成為江寧區的備用水源地。
據介紹,2019年以來,江寧區關停沿江“散亂污”企業52家,騰退的空間布局形成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綠色智能汽車、高端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健康產業兩大新興產業。
《人民日報》2024年1月26日1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