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教育

江蘇6所學校入選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2024年03月03日08:19 |
小字號

“雖然起步較早、起點較高,是江蘇人工智能教育的優勢,但也必須正視發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困境與短板,首當其沖就是普及難度大。”日前接受採訪時,江蘇省教育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專委會副秘書長劉向永開門見山。

近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全國184個中小學入選。其中,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學校(已於近期更名為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等江蘇6校入選,為推動學科融合、教學方式變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帶來新的突破口。

“人工智能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3月1日,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開設的人工智能課堂上,學生們接觸到一份獨特的“AI學習單”,要求運用平時所學英語詞匯,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編寫程序,讓機器人“掌握”語言翻譯功能。“為機器人開發翻譯功能最初只是技術問題,但慢慢地,我們開始把它當作身邊的‘學伴’,跟隨我們一起‘學習’。”機器人的“成長”,令學生潘昱菲的鑽研熱情更加濃厚,“我還想繼續探索,看未來AI能帶來哪些改變……”

“人工智能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賽道和突破口,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遴選也將成為國內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契機,為教育改革提供新動能。”劉向永說。

除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給教學提供更精准的指導,也是當前一些學校引入人工智能教學的目的。“借助人工智能平台發布作業任務,待學生做完,后台會生成實時數據分析。”金中實小英語教師周月星介紹,比如全班學生朗讀課文后,機器會根據音頻分析學生朗讀中的高頻錯詞,進而有針對性地提醒開展“難點突破”。

“目前,學校幾乎所有學科都找到一條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課程道路,鼓勵各學科老師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課程,感受技術魅力,激發學習興趣。”金中實小副校長李有翔說。

除金中實小,無錫市尚賢萬科小學校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集教、學、研、展、賽為一體,逐步成為多功能“科技空間站”。江蘇省南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以人工智能探究為特色,著力構建校本課程體系,推動人工智能與課程深度融合。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早在2018年就開始做人工智能課程研發,學校與科技企業開展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動感飛行模擬器體驗區、VR課程體驗中心……如今,學校人工智能教育氛圍無處不在。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取代教師”

江蘇人工智能教育起步較早,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領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無論頂層設計還是課程開發,都積攢了一定的“本土經驗”。

記者梳理發現,2022年發布的《江蘇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發展專項規劃》就曾提到,開發涵蓋不同階段、相互銜接、體系化的人工智能課程資源,逐步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同時,圍繞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省內中小學此前也在國內率先開設了“物聯網”“人工智能”“編程教育”等相關課程,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的“種子”實際早被種下。但處在“萌芽”期的人工智能教育,成長中也難免有磕絆。

首先,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擺脫“是不是噱頭”的社會質疑。“解決相關問題,就必須正視普及難度較大的短板!”劉向永提醒,受傳統教育觀念和實驗設備器材制約,人工智能教育雖在部分區域和學校開展情況較好,但大范圍普及仍需跨越“觀念鴻溝”。同時,針對人工智能教育的規范化管理,也要進一步加強。“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教育治理規范化和法治化,充分研判技術發展給教育事業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劉向永直言,隻有充分消除后顧之憂,人工智能才能把為教育帶來新動能的可能性,轉為現實。

其次,採訪中也有教師將人工智能進課堂比作“狼來了”,因擔心在“技術海嘯”下被取代,心生抵觸。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取代教師,而是加強教師、學生與人工智能協同教學,使教育走向‘個性化學習’,因材施教。”劉向永認為,如果懼怕改變,老師們隻會用“老一套”固化傳統教學方式,“但最終‘落伍’的是老師、學生,以及民族的未來。”

“任何事物都要辯証地思考和運用,雖然決定不了技術升級,但我們希望用教育的理念和需求引導人工智能教育軌道走向更理想的方向。”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副館長張元寧說。

“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並非‘一評了之’”

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出爐后,如何畫出更多學校參與的“同心圓”?

採訪中,一些業內人士呼吁盡快打出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的政策“組合拳”,讓各校對於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和實施“有據可依”。同時,樹立更多省級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和樣板校,加強省級和地方主管部門對於人工智能教育的評價和督導,規范人工智能教育課程研發,豐富教學配套資源、在線數字資源,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支持建立一批標准化區域人工智能教育中心。

“對學校來講,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並非‘一評了之’。”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小學教務處副主任章陳斌認為,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可以在內容上深挖精度。與此同時,完善人工智能課程評價體系,“一門課程不僅僅是上完這麼簡單,而是要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當前,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已與中科大蘇州高等研究院軟件學院展開共建。在高校專家指導下,課程團隊重新規劃和更新了更為豐富適切的九年制人工智能教育體系,課程實施思路更加明晰。

“接下來,學校打算用人工智能技術設計開發體育游戲,充實學生的課間活動,並完善作業設計,自動生成錯題本等。”李有翔說。

教學方式變革,為教師隊伍教學素養的提升帶來機遇。在南京曉庄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劉娟娟看來,人工智能教育不僅能拓展教師的思維方式,激發教學潛能,“而且從更高站位審視教育教學,也能進一步拓寬教師的育人格局,為賡續百年大計提供無限可能。”

“下一步,教育部門將培訓相關老師,內容包括舉辦專家講座、前往省外基地校學習等,更好地為課堂提質增效打基礎。”南京市電化教育館應用推廣部主任吳昱寰說。(葛靈丹 李睿哲 程曉琳)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黃竹岩、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