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江蘇代表委員熱議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

2024年03月10日09:33 |
小字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參加全國政協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聯組討論時,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廣大環境資源界人士在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並提出了新的任務:要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貢獻。

以“高顏值”的生態底色添“高質量”發展成色。來自江蘇的代表、委員們表示,要將總書記的囑托踐行在“青山綠水”間,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隻此“青綠”,映照江蘇一路前行。

精准治理“煥新顏”

江蘇跨江濱海,湖泊眾多,水網密布,水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6.9%,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韻江蘇”的美名由此而來。在這片土地上,水資源的生態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豐富的水體為區域發展帶來了多元價值,但從水治理的角度來說,水網密度大、河湖濕地多,意味著水動力條件不強,也就是說,江蘇依靠水體自身消納循環,進行自我淨化並不容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張甘霖作為環境資源界委員,現場聽到總書記的勉勵與囑托,內心分外激動。他說,“在江蘇的眾多河湖中,太湖最為‘璀璨’,也最牽動人心,去年,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專門詢問了太湖的水質情況。”

這一年,太湖有哪些變化?張甘霖欣喜地說,2023年,太湖已連續16年安全度夏,“水陸空天”水質藻情監測監控網絡可實現每30分鐘監測1次藍藻,陽澄湖水質首次達Ⅲ類。另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的監測顯示,2022—2023年太湖70%以上的湖區藍藻生長已經開始受到氮、磷營養鹽不足的限制,氣候因子對藻情的影響開始減弱。張甘霖建議,要借助營養鹽拐點出現之際,加強太湖氮磷外源控制與湖體生態修復力度,鞏固治理成效。

全國人大代表、江陰市夏港街道長江村黨委書記李洪耀帶來一個建議,“可以通過建立小微濕地保護制度,以沿江地區為重點,加強對小微水系特別是重要濕地的生態修復。”他認為,一方面,要繼續騰退對水系污染大的企業,擴展水系自我淨化的緩沖面積﹔另一方面,要注重對流經濕地的河流水體實施前置處理,利用人工濕地等緩沖區,改善進入長江重要濕地的水體水質。

久久為功“逐綠行”

保護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推動法治建設,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全國人大代表,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夏道虎介紹,去年以來,全省法院出台服務保障美麗中國美麗江蘇建設行動方案,審結環境資源案件2836件,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比如,在全國首例適用涉企行政合規整改環保行政處罰案中,江蘇法院依法引導企業將調解后減少的行政處罰金額用於環保設施技術改造,在為小微企業‘減負鬆綁’的同時,推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

江蘇依江發展、因江而興。夏道虎說,為了守護一江清水浩蕩東流,去年以來,全省法院認真貫徹實施長江保護法,審結涉長江非法捕撈、非法採砂等案件484件,全鏈條懲治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同時,通過破產程序依法清退長江沿線低端過剩中小船企157家、“散亂污危”中小化工企業105家,有力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鹽城黃海濕地上,丹頂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翩翩起舞,每年在南京長江新濟洲洲灘濕地定期棲息的水禽超過5萬隻,蘇州三山島濕地已發現野生鳥類191種……如今,江蘇物種數已經更新至6903種,其中水生生物物種大幅度增加。

“生物多樣性帶來了生機,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蘇州市委會副主委、蘇州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宋青帶來了關於加快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工作的建議,建議國家層面加快推進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工作,推動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更快進入規范化、法治化軌道。“由於生物多樣性概念龐雜、立法分散,保護工作涉及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等諸多部門,構建生物多樣性相關法律法規體系,需要進一步厘清各地、各部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法定職責,形成合力,加強監管。”宋青說。

綠色發展“塑金山”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需要保護生態,也需要推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

“守綠換金”,小村庄出圈更出彩。“圍繞‘生態立村’的目標,我們村留住了一片淨土,讓每位游客來到白塔能抬頭見青山、低頭看綠水。”全國人大代表、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帶來該村發展的“春消息”:得益於“生態村”的美名,白塔村成了蘇南游的一個“打卡地”。為豐富游客的體驗感,去年,該村投入運營“千年鐵魂江蘇情”大型文藝演出,建成可容納2000人觀看的大型實景劇場,200多位演員生動展示江南制陶文化、茶文化,為觀眾奉上一場文化盛宴。“通過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實現了村級增收、村民得益、企業贏利‘三豐收’。”歐陽華說。

2023年,南通沿江沿海生態帶實現430公裡全線貫通,一條風光秀麗、功能完善的最美堤頂公路鑲嵌於南通沿江沿海,串聯起沿線鎮村,大江大海風光帶、江海風貌城鎮帶、詩意田園鄉村帶、沿江科技創新帶和沿海高水平產業帶次第呈現。“為建設這條景觀帶,市縣兩級成立領導小組,專題會商,專責推進,持續推動沿江低效企業騰退轉移,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累計騰退企業123家、面積超7000畝。”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市副市長劉洪說,“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深刻理解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不斷統籌推進生態帶建設,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

“今年南通將發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引領區,大力發展綠色高端產業,推動低碳化生產、減量化排放,同時,統籌推進‘十年禁漁’、岸線整治、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守好出江入海生態屏障。”劉洪表示,今年將以數字賦能長江生態環境治理、環境監測,更好地講述五山“滄桑巨變”“江豚灣”的美麗故事,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助力“生態綠”和“發展紅”不斷雙向奔赴。(王夢然 楊頻萍 顧敏)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蕭瀟、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