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強富美高”新江蘇,硬實!

張玉峰 王丹丹 王雪彤
2024年03月10日07:23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暖意融融、氣氛熱烈。

發言代表有的來自營收突破千億的民營企業,有的來自村民人均純收入7.3萬元的蘇南強村,有的來自濱江環境滄桑巨變的江海名城,有的來自守護文明的文博系統。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宏偉藍圖十周年。十年來,江蘇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持續書寫著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精彩答卷。

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23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由65088.3億元攀升至128222.2億元,經濟總量接近翻番﹔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27173元增至52674元,十年增幅達93.8%。

1月3日,總投資100億元的埃克森儲能電池項目開工。鹽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1月3日,總投資100億元的埃克森儲能電池項目開工。鹽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強:GDP佔全國1/10,萬億城增至5座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是3月5日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發言的代表之一,他親歷了光伏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作為江蘇晶硅光伏產業鏈上的頭部企業,天合光能在省內5座城市設有制造基地,其每有大項目落地就會帶動當地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宿遷為例,2018年之前,當地光伏產業基本空白,天合光能項目當年落戶,現已建成擁有四大片區的晶硅光伏“超級工廠”。得益於此,宿遷市新能源產業產值去年突破了千億大關。

記者在位於鹽城大豐港經濟開發區的天合光能智能化工廠車間內看到,一台台智能設備燈光閃爍,機械臂精准地穿梭在作業線上。企業工作人員顧濤濤說:“今年前兩個月,我們的產能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眼下,一牆之隔的天合儲能項目也即將進入試生產階段,一期項目投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100億元。

如今在江蘇,百億項目、千億產業、萬億集群已然見慣不怪。2024年,江蘇將實施省重大項目450個,其中重大產業項目共280個,年度計劃投資2166億元。

著眼建設制造強省,江蘇省明確將聚力建設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集群化是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空間形態和產業組織方式。”江蘇省工信廳制造強省推進處處長趙娟介紹,在10個集群入選“國家隊”的基礎上,江蘇將重點打造5個世界一流、5個國際先進、6個全國領先的產業集群方陣。

產業經濟給力區域發展。2023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8萬億元,佔到全國的1/10。隨著常州GDP如期破萬億,江蘇的萬億城達到國內最多的5座,蘇州以24653.37億元領跑全省。此外,徐州錨定“十四五”邁入萬億城的目標不動搖,揚州、鹽城兩市也提出了3—5年達萬億的時間表。

興化蟹農投放蟹苗。 周社根攝

興化蟹農投放蟹苗。 周社根攝

富: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5萬元

人勤春來早,眼下正是蟹苗投放的時候。興化市安豐鎮安東村的養殖大戶朱春霞已為此忙活了一陣子。“一年下來,最盼的就是秋季開捕的時候。”朱春霞承包了180多畝蟹塘,去年的螃蟹個大膏肥,足足賺了有七八十萬元。

“我們村30%的人直接從事大閘蟹養殖,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著相關的營生。”村主任助理劉海榮說,越來越多的村民從外出打工到返鄉創業,依靠河蟹生態養殖過上了幸福生活。

興化有“中國河蟹養殖第一縣”之稱,全國每8隻大閘蟹就有1隻來自這裡。在去年8月公布的“國家地理標志大閘蟹品牌價值排行榜”上,興化大閘蟹以品牌價值313.46億元獨佔鰲頭。

興化“主攻”大閘蟹,蘇北大縣沭陽則憑借60萬畝花木發展起了美麗經濟:5萬余家網商、30多萬花木從業者去年創造了300多億元的銷售額。

“我們基地有20多位主播,早8點開播,一天成交額平均在8萬元。”每天清晨,堰下村“幸福花海”花卉基地內,花農陳晨早早架起手機,干起一天的“新農活”。專注直播銷售,生活充實自在,年初他剛添置了一輛新能源轎車。

據了解,堰下村全村5600人,靠花木創業就業的就有3000多人,可謂家家種花木、戶戶開網店、人人能致富。去年,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4.9萬元,趕上了蘇南發達地區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城鄉一體,發展共享。過去一年,江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萬元,達到52674元。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1元,增長5.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88元,增長7.0%。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孫翔表示,江蘇城鄉收入比縮小至2.07:1,是全國最小的省份之一。

藍天白雲下的南通狼山。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藍天白雲下的南通狼山。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美:美麗江蘇更加可觸可感可享

時至驚蟄,春意萌動。環太湖騎行者漸多,騎友多來自江浙滬三地。約上三五好友,蘇州市民黃洋輕車熟路,“越過市區的繁華,沿著太湖大橋,兜兜‘春天的風’感覺真好!”

另辟蹊徑,從環太湖路向西,北上宜興,又是一段美妙的行程。途經浙江湖州的濱湖大道,相鄰兩省的騎友常會匯集於此。這一路,皆是湖光山色,太湖畔的暢快騎行讓每個人愜意滿懷。

因了好生態,有了好生活。守護一湖碧水,江蘇久久為功。

去年7月,江蘇省印發《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環湖三市紛紛亮出“施工圖”:蘇州提出推進環湖陸域湖濱濕地帶建設,高標准建設太湖生態島﹔無錫全面實施年度總投資超110億元的169個重點治太工程﹔常州重點推進洮滆片區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入湖河流生態緩沖區建設。此外,三地還聯動協作,推動太湖流域跨區域河湖保護聯防聯控、共治共享。

2024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披露,太湖已連續16年安全度夏,水質藻情也達到16年來最好水平。

不僅是環湖三市,與蘇州一江之隔的南通,環境亦有肉眼可見的改變。去年國慶期間,攝影愛好者施佳男在當地拍下一段視頻,畫面中崇啟大橋和60多公裡外的上海浦東“三件套”震撼同框。他說:“能拍到這好景致,全靠通透的好空氣。”當年,南通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達83.6%,兩項指標實現全省“雙第一”。

長江上江豚嬉戲,黃海邊鷸鶴齊飛,太湖裡桃花水母再現。作為我國唯一同時擁有江河湖海的省份,“水韻江蘇”用生態之筆繪出了人水相親、城水相融的美麗圖景。

2023年,江蘇累計入選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4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數量全國第一﹔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增至3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增至10個,建設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59個……一年來,美麗江蘇更加可觸可感可享。

徐州好人園裡,綠樹掩映下的全國道德模范張公蘭銅像。馬寧攝

徐州好人園裡,綠樹掩映下的全國道德模范張公蘭銅像。馬寧攝

高:文明之花開遍蘇北江南

從龍年大年初一到初七,徐州沛縣七八堡村足球場上,“村界杯”再次火熱上演,來自國內46支球隊的1000多名運動員進行了23場比賽。源於民間的踢球傳統,逢春節看球賽已經成為當地老百姓的新年俗。

“以前的牆,牆皮斑駁脫落,牆上亂貼亂畫﹔現在的牆,牆上有四季美景,也有古韻漢風。”居民韓蕤華眼裡的“沛縣牆畫”,是當地又一新興的文明風尚。一牆一特色,一牆一風格,以兩漢文化為內容的“泱泱漢風·悠悠沛韻”、以文明新風為內容的“五要五不”“十個爭做”等主題牆畫,讓這座蘇北縣城有了新的氣韻。

植根漢文化的豐厚土壤,徐州孕育出了文風厚、民風淳的地域人文風貌。

風景秀麗的雲龍湖西岸,徐州好人園已經落成11年,陸續入園的35座好人塑像就是35座豐碑。一個好人是真善美的電火花,一群好人就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以徐州好人園為典范,當地推動實施好人文化陣地建設“十百千”工程,在縣區建成好人園10個,在鎮街建成好人廣場200多個,在村居形成好人榜5000多個。

同樣,在揚州也有一群這樣的先鋒模范,形成了城市文明的“森林效應”。去年11月,根據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勞動模范周維忠先進事跡改編的電影《光明使者周維忠》在揚州首映。作為當地供電公司的一名職工,他20多年堅持扶貧濟困,成了智障青年的“電爸爸”、孤寡老人的“干兒子”、村民心中的“光明使者”。

文明,是城市最溫暖的底色。江蘇13個設區市全部創成全國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創建的“張家港經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馬庄經驗”影響廣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縣鄉村三級全覆蓋,全省社會文明程度指數保持在90以上。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在江蘇澆灌出了絢麗的社會文明之花。

春江水暖,發力奮進。對於今年的工作,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要以“真正挑起大梁”的責任擔當,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抓落實、抓推進、抓突破,確保全面實現各項預期目標,努力爭取更好結果,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強富美高”新江蘇畫卷上寫好新的一頁。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