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聚焦新質生產力

江蘇移動:為高質量發展開“新”路

楊維瓊
2024年03月12日20:16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全省開通具備RedCap功能的5G基站超萬個,在全國率先實現縣級以上城市全覆蓋﹔47個項目入選工信部《2023年5G工廠名錄》,數量位列全國第一﹔在近20家企業落地5G-A無源物聯網技術和確定性網絡技術,進一步夯實“智改數轉”網絡基礎……作為根植地方的科技創新“國家隊”,中國移動江蘇公司(以下簡稱“江蘇移動”)充分發揮數智力量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江蘇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中國移動長三角(南京)數據中心。江蘇移動供圖

中國移動長三角(南京)數據中心。江蘇移動供圖

科技創新加快成果轉化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備受關注。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牛鼻子”。江蘇移動持續推進“雙千兆”深度覆蓋,前瞻布局5G-A、新型全光網、智慧內生技術,構建“泛在融合”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從支撐連接為主向提供信息感知、傳送、存儲、處理一體化服務轉變,推動“5G+”向“AI+”延伸拓展。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數據、算力、人工智能共同構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因素。江蘇移動運用AI和大模型技術,打造大數據湖倉一體架構,實現模型訓練非結構化數據的統籌管理和質量保障。自主研發算力虛擬化vGPU技術,實現國產AI算力的納管和模型適配,為政務中台、數字人大、智慧醫保等重大項目提供強有力支撐。

此外,江蘇移動還全力推進“算網融合”,建成覆蓋全省、大帶寬低時延、多AZ安全布局的數據中心集群,投產機架超5萬架。聯合無錫、昆山超算中心以及城市智算中心等,開展超算、智算算力融合並網、算力度量、泛算調度等並網技術研究,深化算力網絡產業實踐。

構建安全可信的6G架構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在5G向6G演進的關鍵階段,江蘇移動引入5G輕量化(RedCap)、通感一體、無源物聯等全新革命性技術,更好地匹配車聯網、高端制造、感知等場景。目前,全省已開通具備RedCap功能的5G基站超萬個,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內縣級以上城市全覆蓋,在省內近20家企業落地打破終端電源束縛、實現泛在連接的5G-A無源物聯網技術和具有更低時延、更低抖動的確定性網絡技術,進一步夯實“智改數轉”的網絡基礎。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江蘇移動打造專家人才、核心骨干和青年人才多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體系,完善“統一領導、條塊結合、層級負責”的人才工作實踐,全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截至目前,江蘇移動專利提案超1100個,已授權464個,90%為發明專利,獲批軟件著作權超900件。

華興源創科技“5G+立庫”實現產品自動上架、揀選、存儲、下架。江蘇移動供圖

華興源創科技“5G+立庫”實現產品自動上架、揀選、存儲、下架。江蘇移動供圖

產業創新激活發展動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江蘇移動積極推動新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生產要素組合效率,以更高效的生產方式、更智能的制造工藝、更環保的生產理念,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助力推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依托數智技術優勢,實現生產制造系統的感知、計算和決策,提升制造企業生產效率。在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現車間人、機、料、法、環等生產要素通過5G專網實時匯聚,助力企業生產效率提升30%,運營成本降低20%。在鎮江台泥水泥5G智慧礦山作業現場,遠程指揮平台通過5G專網與無人礦卡實時連接,實現礦卡車輛無人駕駛和機械化作業,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90%以上。

將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產環節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業全方位、全鏈條智能化改造升級。在徐州,江蘇移動5G工業專網覆蓋徐工傳動科技有限公司11.7萬平方米生產區,使數字化工藝應用、研發產品驗証協同等12個重點環節的生產工藝流程實現自主分析、智能提升,大幅提高企業研發、生產、銷售能力。在南京,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依托移動5G網絡,在生產環節部署智能化設備邊緣接入、機器視覺智能檢測質檢、裝配過程溯源、數字孿生、XR多人協作等智慧應用,構建起更加先進的制造體系。

聚焦鋼鐵、石化、礦山等高耗能行業,推進“5G+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賦能制造業綠色發展。在中天鋼鐵集團(南通)有限公司的智慧調度中心,5G專網將環境檢測設備與智控中心實時相連,通過AI動態管控廢料、廢氣、廢水排放管理,年節約標煤133.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7萬噸。在常州東方特鋼有限公司煤庫內,1062個檢測點實時監控揚塵排放情況,一旦檢測到排放超標,立即通過5G信號傳送到集控中心,聯動霧炮噴水降塵。

江蘇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立足省內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升級為方向,著力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助力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