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5G與大化工的“化學反應”
百年化工遇到5G技術會產生什麼樣的奇妙反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如何破解化工企業安全環保難題?5G時代的石化企業員工如何工作?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走進工信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5G工廠所在地連雲港石化,探索其中的奧秘。
廠在變:19個應用場景建設一座雲端工廠
以5G網絡賦能制造,連雲港石化自然有“絕活”。他們在雲端搭建了一座“雲上化工廠”。
這樣的“雲上化工廠”是如何運行的?筆者跟隨連雲港石化總經理朱曉東進入連雲港石化“星雲”工業互聯網智造平台,看5G賦能傳統化工生產全流程。
3月11日上午8時,美國休斯敦碼頭,一艘滿載十萬噸級乙烷的遠洋船舶拉響了遠航的汽笛。
幾分鐘后,一條原料船出發的消息就發送到徐圩新區連雲港石化廠區內的“星雲”工業互聯網智造平台的物流APP信息頁面,並發送到朱曉東等相關負責人的手機上。“新一批的原料將在30天后抵達連雲港禾興碼頭,進入到低溫罐中,時刻等待生產一線的召喚。”朱曉東翻閱信息說。
大洋彼岸的物流信息如同快遞運蹤一般迅速通知到工廠,促使龐大的“化工航母”高效運轉起來。
“隻需在操作終端輕輕一點,低溫罐中的乙烷就會遵照原料需求指令將物料及時送達裝置。”這名操作人員一邊操作一邊介紹,從哪裡出、出多少料、到哪裡去、物料使用情況等都成為一個個數據,通過5G網絡實時上傳到“星雲”智造駕駛艙大屏中。
何為“星雲”智造駕駛艙?原來,在中央控制室一體化大屏上醒目地展示著基地實時生產智造數據,可一目了然地掌握整條產線的實時生產情況。
“這便是連雲港石化‘星雲’工業互聯網智造平台,目前,連雲港石化通過5G網絡,已全面實現廠區大規模的物聯網設備連接和通信,我們正進一步優化研發、設計、生產、物流等作業環節。”朱曉東介紹。
目前,連雲港石化的5G工廠不僅實現了生產流程的應用,還搭建了5G+精准動態作業應用、5G+精准配送調度應用、5G+生產能效管控應用、5G+隱患排查等19個場景建設,一座集安全、環保、應急救援、能效分析、物流跟蹤、公共服務等於一體的“雲上化工廠”已經躍然“屏”上。
人在變:數字模擬“人機聯手”發展增效有章法
朱曉東在化工行業工作了30多年。過去,每天跑現場是常態。在5G工廠,借助“人機聯手”,他在主控室就能實現全廠設備、人員在崗在位管理,工廠生產效率也得到全面提升。
3月11日下午2時,連雲港石化中控室五位一體大屏中彈跳出若干個帶著人名的信標並不停發出警報信號。
“現場報警了,你去確認一下。”中控室操作人員接到工廠主裝置區報警,通過調度電話及時通知報警區域內操作人員進行確認。
一分鐘后,這名外操人員的模擬影像就開始在廠區裝置進行移動。2分鐘后,這名外操人員抵達報警區進行處置。不到10分鐘,現場處置結果在中央大屏出現,警報解除。
這所有的一切均在五位一體系統中完成。
“我們在這座裝置上安裝了2000多個傳感器,設備、生產中任何問題都可以被敏銳感知。”朱曉東介紹,設備安全穩定了,我們生產的效率才能顯著提升,這次你們看到的就是我們在演練事故中多部門聯動的場景。
5G牽線,“人機聯手”助力企業穩產提效跑出“加速度”。經過5G工廠項目實施,連雲港石化產能增加15%左右,設備生產效率提升20%左右,運營成本降低35%左右。
5G工廠建設,不僅讓作業人員的生產效率更高,更提升了人員安全保障。借助數字模擬系統,連雲港石化實現了全廠區的可視化系統搭建,廠區安全生產響應速度達到秒級,識別准確率達到85%,事故隱患率最高下降80%。
可以說,5G技術賦能,讓生產一線的“藍領”變身中控室電腦前的“白領”,通過5G網絡,工作人員可以坐在主控室發送各種指令,“人機聯手”創造了無限可能。
車在變:算法讓物流系統標准智慧化
在連雲港石化內,全廠上萬個傳感器將生產物料、設備、人員、車輛信息匯總到主系統,提升產業鏈條敏捷性。
3月15日下午2時,連雲港石化物流區。
來自東北的王師傅焦急地等待在物流區內。根據5G工廠的智慧物流系統顯示,此刻隻能放行10輛罐車進入現場裝卸。
但不到幾分鐘,王師傅便收到現場調度信息,可以進場。他嚴格按照操作流程,在尾氣排放處安裝阻火器。
抵達現場后,他熟練地將車輛進行防溜車處置。此刻他的一舉一動被物流區80多個視頻攝像頭記錄下來,並提交系統裝卸算法模型進行標准操作對比,一旦出現違規現象,現場的裝卸監管員就會到現場進行確認。
王師傅說,進5G工廠裝卸,每個動作都要標准,不然就會影響整個裝卸區域安全。
王師傅的“緊張”源自5G危化品車控管理系統。中控室裡,操作人員面對屏幕,就能對車輛位置、車輛調度管控、車輛自動裝卸等信息進行全過程監控管理。借助5G,化工企業解決了以往物流區車輛無序擁堵、裝錯貨、灌裝超量溢出等安全隱患。
通過5G工廠建設,連雲港石化交貨時間縮短15%左右。(周瑩 徐堯玲 連工信 苟春春)
來源:連雲港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