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社會

蘇州,何以向“文”圖“強” ?

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
2024年03月31日16:47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蘇州平江路歷史街區夜景一角。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蘇州平江路歷史街區夜景一角。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屋檐洒雨滴,炊煙裊裊起……”仲春時節,沿著石板街,踏進小橋流水、古今輝映的平江路,評彈聲徐徐入耳,江南韻味瞬間拉滿。

“都說‘不到平江路,就讀不懂蘇州’,剛來蘇州工作一個多月,這不,趕緊來打個卡。”老家山東的李道君打算閑暇時把蘇州游個遍。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經濟越是發達就越離不開文化的發展,文化繁榮是經濟發達的重要體現,蘇州也不例外。去年底,蘇州市委全會提出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深化人文經濟學研究,傳承延續城市文脈,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打造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最美窗口”。

非遺傳承吳建華介紹宋錦工序。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非遺傳承人吳建華介紹宋錦工序。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作為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蘇州上世紀80年代獲評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由此拉開了古城保護和非遺傳承的大幕。

近年來,當地秉承“修舊如舊,保存其真”的理念,對文物古跡、居民院落予以修繕,最大限度保留了古城原有舊貌。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蘇州古城保護的縮影。臨街而立的店鋪、碧波蕩漾的平江河、古朴典雅的石橋、別有風味的亭台樓閣……與保存完好的南宋《平江圖》基本一致,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

昆曲、評彈、緙絲、宋錦、蘇繡等諸多非遺薈萃,是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

走進吳江區盛澤鎮的宋錦文化園,包括國禮、服裝、圍巾、箱包、手袋在內,各類文創產品琳琅滿目。車間內,新產出的宋錦五彩繽紛。“手工織錦一天不過10厘米,十多年前我們研發出符合宋錦傳統工藝的提花機,才有了如今宋錦工藝的快速發展。”宋錦文化園負責人吳建華介紹,宋錦起源於宋朝,主產地在蘇州,上世紀90年代一度瀕臨失傳。

“我們讓宋錦走出博物館,走進世博會、米蘭時裝周,散發出了時代的光芒。” 吳建華感慨,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離不開非遺的傳承,而非遺的保護關鍵在人。

“復活”之路異常艱難,技法幾乎失傳、流傳花樣不多,隻能參照史料和博物館裡的文物去復制……無數次的失敗,換來了最終的成功,吳建華也由此獲得蘇州宋錦“活態保護”第一人的美譽。

與此同時,蘇州作為開放大市,對外文化交流頻繁,在對外文化推介上久久為功,先后舉辦過不同形式的國際文化藝術周活動,昆曲、評彈、蘇繡、碧螺春茶等蘇州非遺持續“揚帆出海”。

非遺傳承人展示蘇繡技藝。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非遺傳承人展示蘇繡技藝。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經濟文化兩相宜

蘇州是大運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自古即是經濟和文化重鎮。

昔日“狀元鄉”,如今“院士城”。蘇州自古人才輩出,先后走出了50余名狀元,100多名兩院院士。市民熊曙光時常帶著兩個孩子參觀修繕一新的蘇州狀元博物館和蘇州名人館。“蘇州的文化還體現在崇文重教上,這裡有各類閱讀節、江南文化藝術節,還有大量非遺的‘復活’,都表明了這座城市對文化重視的態度。”他說。

“文化與經濟隻有緊密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文化發展好的地方,人的素養就高﹔人的素養高的地方,更容易激發新質生產力。”在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東吳智庫研究員、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陳一看來,蘇州要打造文化強市,就要不斷推動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不光是過去提出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也要提倡文化搭台唱自己的戲”。

眼下,蘇州已在全域開展文化強市建設。姑蘇區強化“景區+商圈”互聯互通,串珠成鏈打造創新文旅圈﹔吳中區加快構建“數字+”“文化+”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吳江區加速打響“最江南”古鎮招牌﹔常熟市推動城市更新“見文又見景、產業大融合”﹔相城區以文興產,以文為媒,以文化人。

夜幕降臨,市民陳建乘船夜游楓橋和寒山寺,耳邊依稀聽到古老的鐘聲,不禁吟誦起那首傳唱千年的《楓橋夜泊》,這樣的文化盛景讓他難以忘懷。陳一建議,“要把蘇州的文化建設和市民生活融合在一起,體現出潛移默化的浸潤。融入在人們一笑一顰、舉手投足之中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

(責編:張妍、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