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

南通啟東:萬象“耕”新春潮涌

2024年04月02日11:26 | 來源:啟東日報
小字號

東風春來滿眼綠,一年春耕正當時。田間地頭,農民和農技人員正在搶抓農時開展農業生產,上演著一幕幕“農業科技大片”,新農民把果子賣到網上,大棚裡的草莓長在架子上,麥地裡無人機、物聯網齊上陣……

小隱農庄:IT男返鄉變身“枇杷哥”

3月22日,記者在春風中尋到一處隱匿在王鮑鎮九令村的“小隱農庄”,農庄內小路蜿蜒,流水潺潺,路旁蔥蘢的枇杷樹已經挂果,處處彌漫著豐收的喜悅。

農庄主人朱天龍正帶著工人們在枇杷園裡疏果,隻見他一手修枝剪、一手握枝丫,從每個挂果的枝丫上取下幾顆。“果實太多會影響營養吸收。”朱天龍一邊忙著一邊說,“每根枝丫最多留3個,確保留足生長空間,保証陽光照射。”

看到記者,朱天龍笑著招呼大家,誰也看不出這個衣著朴素的農庄主人2019年之前還在上海做著程序員的工作。“家鄉廣闊天地和清新空氣,讓我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好友葛文斌、駱文英得知我的想法后積極響應,這個小小的農庄那時候便有了雛形。”朱天龍介紹。

創業之初,要找到支撐性項目。多番考察后,3人最終決定引種國內優質果品“蘇州東山白玉枇杷”,創建集果品產銷、林下經濟、露營採摘、菜園認養、農耕親子、家禽散養於一體的休閑農庄。雖然朱天龍從未從事過果樹培育,但他骨子裡喜歡挑戰新鮮事物。幾經波折,他尋到了蘇州農科院這座“靠山”,預訂了“白玉枇杷”種苗。2020年春天,朱天龍他們一舉投資500萬元,引種已有5年樹齡的枇杷幼樹,以期縮短產果周期,早日產生效益。

枇杷樹種植后,7年才能進入結果盛期。朱天龍引進枇杷樹的后兩年,悉心栽培果樹,完善農旅設施,不斷將農庄打造成心中的理想天地。“種樹急不得,創業也是,希望在我的農庄裡,大家都能靜下心來感受生活。”朱天龍說。2022年,果園初產便供不應求。去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果園200畝“白玉”及晚熟“冠玉”枇杷陸續產果,總產3萬余斤,25天售罄,銷售額達50萬元。

“小隱農庄”的另外兩位創始人也在一江之隔的上海,借助電商平台不斷將農庄推向更多平台。朱天龍他們打響了高端枇杷品牌,創業信心倍增。與此同時,他們也開始往農文旅融合新業態模式發展,著力在鄉村旅游上下功夫,豐富學生採摘體驗、國學教育、未來科技興農等特色研學課程,助力旅游、研學齊頭並進。

啟夢家庭農場:草莓長在架子上

地上鋪著油氈,干活腳上不沾泥﹔草莓長在架子上,不用彎腰就能輕鬆採摘……3月26日,位於北新鎮雙仙村啟夢家庭農場的草莓大棚裡,農場主尹虎正檢查架子上草莓的生長情況。“再有十來天草莓就罷市了,下茬准備種甜瓜。”

在人們的印象裡,草莓是種在地裡趴著長的,怎麼這裡的草莓是長在半人高的架子上呢?“我們採用的是高架基質無土栽培技術,能更好省時省力省成本。”尹虎解釋道。

尹虎是山東臨沂人,2012來到我市種植蔬菜。2021年,有感於種地用工成本的不斷增加,尹虎萌生了改變種植模式的念頭。“我要做個‘新’農民,改變傳統種植方式,讓種地輕鬆起來。”於是,他前往崇明學習無土栽培技術,之后在雙仙村承包20多畝地,用於無土栽培草莓、瓜果、蔬菜等。

“草莓的種植架是鑄鋼材料,一個大棚有400多平方米,建造成本1萬多元。”尹虎指著大棚裡排列著的8排高1米左右、寬30厘米左右的種植架說。種植架上放置著草莓立體種植槽,槽裡鋪滿了由干牛糞、木屑、沙石、有機生態肥等16種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的無土基質,槽上則並排鋪著3根滴灌管子。“無土基質能為草莓生長提供最全面的營養,滴灌能輕鬆均勻地把水、肥輸送到每一株草莓的根部。”

除此之外,高架無土栽培種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草莓常規土壤栽培中的連作障礙,可以做到不重茬,減少土傳病害發生,大大降低農藥使用量,果實外形美觀、表面潔淨、品質優良。“雖然搭高架的前期投入要比露地種植成本高很多,但無土栽培節省了人力、肥料、農藥,產量也更高。”尹虎說,他的草莓因口感好、果型佳打進了商超,當年就回了本。

“高架無土栽培草莓的最大優勢就在於採摘體驗度非常好。”尹虎介紹,為此他還專門成立“啟夢家庭農場”,吸引本地及周邊城市游客前來體驗採摘樂趣。

朱錦榮家庭農場:6個人種3600畝地

3月19日下午,位於合作鎮保田村的朱錦榮家庭農場麥田裡,2台大型植保機伸展著20米長的噴杆來回馳騁,均勻噴洒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農藥。

眼下正是小麥拔節生長期,現場負責人顧彬正帶著2名農機手配藥、加水、噴藥。“這種大型植保機學名叫自走式噴杆噴霧機,一次可裝1.3噸藥液,每小時可作業五六十畝地。”顧彬在農場裡工作了6年,“我們農場最早的時候是人工噴藥,后來添加了小型植保機,3年前配上了大型植保機,活越來越省力,效率越來越高。”

朱錦榮家庭農場是我市大型家庭農場,種植面積達3600畝,主要種植小麥、水稻、黃豆。2023年,農場的小麥畝產超過1000斤,水稻畝產1200斤。農場主朱泉宇是我市小有名氣的青年種糧大戶:“我們地種得好,得益於農場裡50多種農機,包括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植保機、烘干機等設備。”

農場的農機倉庫裡停滿了大型農機。“農場現在隻有6個長期工,他們抗下了3600畝地的種、管、收任務。”朱泉宇告訴記者,鑒於農場勞動力較為緊張,且用工成本居高不下,近年來農場不斷購進各種農機具,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讓種地不僅省時省力,還大大節約生產成本和用工成本。

“去年,我們又投入數十萬元,不僅添加了農用無人機等新型智能機械,還將這些農機都安裝上了導航等智能設施,可以更高效地種好地。”朱泉宇指著農機具介紹,“發展‘智慧’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農場要實現精細化、高效化、綠色化發展,提升競爭力必然要走這條路。”

為建設“無人”農場,朱泉宇還在農田安裝了監控設施,設施連接智慧平台,通過平台可以實時察看作物生長情況、監測苗情與災情等,打藥、追肥均可通過無人機等農業機械化設備操作。“目前,這套系統已安裝完成,驗收后就可投入運行,屆時將真正實現耕、種、管、收全環節無人化、少人化、精准化、智能化作業,推動我們農場的產業鏈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朱泉宇說。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