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民生

南京加快推進殯葬設施建設和喪俗改革

2024年04月04日11:26 |
小字號

布局規劃建設57座公益性骨灰堂﹔建設大仁山生命園﹔探索開設生命文化博物館﹔投入使用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南京市著力補齊殯葬服務設施供給不足短板,進一步提升殯葬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喪俗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這些年,為構建逝有所安、綠色集約、服務均等、健康文明的現代殯葬設施服務體系,南京科學規劃,生態優先,多層次滿足群眾安葬需求。”南京市殯葬管理處負責人說。

入室為安,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投入使用

清明節前夕,在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紀念堂,前來祭奠親人的市民絡繹不絕。

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紀念堂首批開放B04房間一間,開放格位2600個。進入B04房間,打開大門就可以看到櫃體面板上的鬆鶴圖畫,寓意健康長壽、吉祥如意、生活幸福、人生圓滿。為方便選擇位置較高格位的家屬,每個通道都配備了梯子。服務過程中,工作人員給家屬發放一張“追思卡”,這是一張電子芯片卡,家屬可憑卡打開格位外門,透過內門玻璃可以看到親人的骨灰盒,這個人性化設計使家屬更好地寄托哀思,慰藉心理。

“我們為滿足非涉農區居民基本喪葬需求,充分利用南京殯儀館紀念環原有場地、設施的基礎上,將其改造建設成為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這裡總計規劃格位3萬個,預計可滿足未來20年市民對骨灰安置的需求。”南京市殯葬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凡戶籍(或原籍)所在地為南京市主城四區以及棲霞區和雨花台區公益性骨灰堂未覆蓋區域的逝者及其配偶,憑借相關証明可申請骨灰安放。此外,該館紀念環原寄存房間,滿足免費安放條件的,也可享受此政策。骨灰免費安放周期不超過20年。市民可來館辦理登記。

據統計,自2024年1月1日開放至今,南京殯儀館紀念環共計接待辦理骨灰免費安放20年業務近800戶。

此前,經廣泛征名和專家組評議,南京首個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命名為“寧思園”,現已出台《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工作指引》,制定《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骨灰安放協議書》,下一步將繼續完善相關業務辦理流程,真正做到“建、管、用”一體推進。

立足公益,南京殯葬設施專項規劃再調整

長期以來,由於部分地區對殯葬事業發展不夠重視,沒有將發展殯葬事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統籌推進,財政投入不足,惠民殯葬政策無法全面實施。

面對這樣的狀況,2017年,南京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台《南京市殯葬設施專項規劃(2015-2030)》。2019年2月,又對這版規劃重新修編,完成《南京市殯葬設施專項規劃(2018-2035)》。本次修編在目標、策略、需求預測、設施選址布局和建設標准等方面優化調整,突出生態優先、公益優先,更好地推進了土地資源節約,為下一階段殯葬設施建設、提高殯葬服務均等化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規劃編制目標明確,重點就是立足公益,解決殯葬設施布局和用地方面問題,特別是抓住殯葬設施整治契機,南京市明確殯儀館、公墓、殯儀守靈中心等七類殯葬設施的布局和數量,增加殯葬設施63處、殯葬用地22.6公頃。

大仁山生命園,是南京殯葬設施建設的典型縮影。“生命園”,即現代升級版的殯儀服務機構+墓地,也是生命文化教育的場所。2019年4月建成的大仁山生命園,鄰近246省道,面積逾21萬平方米,依山傍水,景色秀麗,交通便利。該生命園為市民提供一座既可以祭掃先人、寄托親情、弘揚孝道文化的人生后花園,又是集墓葬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休閑功能為一體的墓地景觀公園。

結合大仁山生命園現有殯葬服務設施,南京市還探索開設生命文化紀念館。紀念館圍繞人的出生、厚養、禮葬、傳承、生態等方面進行宣傳教育,以普通百姓生平小物件、小遺物、小故事為線索,教育群眾更加珍惜和關愛生命、敬畏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活觀、生死觀和價值觀,以及對逝者的精神與文化傳承的認知,進而逐步摒棄傳統祭祀觀念,確立綠色、生態祭祀理念。

補齊短板,公益性骨灰堂建設推進綠色文明殯葬

根據“公益、節地、生態、合規”的規劃選址導向,南京市按照覆蓋地區不超過3萬人,服務半徑不超過5公裡的要求進行選址,拿出217畝建設用地,用於建設公益性骨灰堂。

2019年,結合當地民風民俗、鄉土建筑風格,南京在全市布局規劃建設57座公益性骨灰堂。各區規劃和自然資源、住建、民政等部門強化聯動、全力配合,快速完成新建骨灰堂項目選址、招標、立項、規劃、土地等手續辦理。施工過程中堅持“專業施工、一線辦公”,倒排工期、挂圖作戰,細化到天,強力推進骨灰堂建設。

當年,南京市用時僅7個月新建52座、改擴建5座公益性骨灰堂,實現所有涉農街鎮公益性骨灰堂全覆蓋,安放全免費,全面補齊農村殯葬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行政執法體系的不斷健全,加上持續不斷的輿論宣傳引導,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紅白理事會的廣泛宣傳動員,尤其隨著全市57座公益性骨灰堂陸續投入使用,這不僅僅能讓逝者“入堂為安”,更意味著移風易俗、厚養禮葬新風的弘揚。

除了公益性骨灰堂,近年來南京市還堅持節地生態導向,先后推出江葬、樹葬、雨花石葬、3D生態雲葬等各具特色的節地生態環保葬式,也為市民提供了多樣性選擇。相信今后會有更多市民逐漸改變傳統“入土為安”形式,選擇更加生態環保節地葬式,推進喪俗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馬卉)

來源:揚子晚報

(責編:張程、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