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社會

人民日報海外版丨蘇州吳江復興桑基魚塘 重現江南水鄉風韻

2024年04月08日07: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4月8日 02 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4月8日 02 版 版面截圖

原題:蘇州吳江:

復興桑基魚塘 重現江南水鄉風韻

清明時節,萬物生長。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廟頭村的桑園裡,70歲的蠶農吳雪鳳正忙著打理桑樹,身旁大片的新綠十分惹眼。

太湖東岸的吳江,自古以絲綢知名,蠶桑是農事之首。吳雪鳳記得,年輕時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村裡到處是桑園和魚塘。塘埂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古代就已成型的這種循環農業被稱為桑基魚塘,曾撐起吳雪鳳一家人的生計:她靠種桑養蠶供兩個兒子上了大學,家裡也住上了新樓房。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傳統養蠶業向西部遷移,吳江的桑園面積逐漸減少,桑基魚塘作為一種自然修復手段的功能也不斷弱化。近年來,隨著吳江全域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當地制定了蠶桑生態補償辦法,推進蠶桑絲綢產業智能綠色制造,構建“蠶桑種養+絲綢加工+蠶桑文化旅游”產業鏈,讓蠶桑產業形成新循環。

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馬天琦說,桑基魚塘系統不僅是一種優秀的農業生產模式,更是長三角地區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符號,當地希望復興桑基魚塘系統,重現“綠桑成蔭、魚塘連片”的江南水鄉風韻。

廟頭村是吳江首批恢復桑基魚塘的試點村。村裡建起了現代化蠶桑綜合示范基地,桑園採來的桑葉通過機器自動喂給,養蠶變得更加智慧高效,蠶農也輕鬆了不少。

80多年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廟頭村西邊四五公裡的七都鎮開弦弓村考察蠶絲業,寫下名作《江村經濟》。如今,當地政府和企業共同投資,在開弦弓村建起了佔地面積達500畝的生態農業景觀項目“山水桑田”,水、田、桑交相呼應,蠶農勞作的場景再現,讓蠶桑文化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留住蠶桑文化,織就美麗鄉村。清明假期裡,震澤鎮眾安橋村的150多畝桑基魚塘成為周邊游客青睞的新晉打卡點。村裡將桑園和魚塘交給附近的一家田野餐吧來打理,一產與三產在這裡交融:游客可以坐在桑樹下邊喝桑茶邊釣魚,在餐吧裡吃到時令的水菜湖鮮,下榻民宿朝夕擁抱田園生活……

桑園也成為眾安橋村人茶余飯后散步的好去處。村民陳榮林說,大家都覺得村裡更美了,一點都不比城裡景區差。村裡人氣旺了,在市區上學的孫女假期更願意回來住。

如今,吳江的桑園面積已經止降回穩,“蠶桑之鄉”的韻味又回來了。目前“吳江蠶桑文化系統”已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吳江環長漾桑基魚塘農業系統”也入選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古老的農業文化遺產重新煥發生機。

(新華社南京4月7日電 記者柯高陽、楊紹功)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