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

江蘇試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集體補助 補齊共富短板

2024年04月09日07:03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4月3日,鹽城市鹽都區樓王鎮姚顧村村民陶文彩到村委會領取今年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對賬單時,發現自己的賬戶上多了100元,一打聽,原來是村集體給參保人員的補助。從今年4月開始,姚顧村371名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村民都獲得了村集體繳費補貼。

  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54個縣區176個鄉鎮(街道)的1650個集體經濟組織開展了城鄉居保集體補助試點,累計受益參保人員21萬,我省也成為這項試點國內推行最早、力度最大、受益人群最多的省份。今年,江蘇又提出城鄉居保集體補助基本全覆蓋三年行動計劃,這對全省1000多萬參保人員是重大利好,對促進農民增收和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瞄准共同富裕,撬動“第三支點”

  在我國,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其他勞動者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大多為沒有固定工作的農民、城市居民以及低保、重殘、重疾等低收入人群。

  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費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江蘇年最低籌資標准超過8000元不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由個人繳費、政府補貼和集體補助構成,年最低籌資標准隻有幾百元。因缺少剛性要求,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都未落實集體補助,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和個人繳費,參保人員大多選擇較低檔次繳費。據測算,目前城鄉居保養老待遇構成中,政府承擔的基礎養老金佔85%以上。雖然近幾年各級政府加大了投入,但城鄉居民養老待遇水平總體仍然較低,推動共同富裕,需大力提升這類人群的養老待遇水平。

  江蘇集體經濟發達,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我省探索撬動集體補助這個“第三支點”,剛性提高城鄉居民養老待遇水平,並選擇在集體經濟較為發達的無錫、常州試點。

  “就集體補助的可行性,我們前期進行了廣泛調研,村民代表和經濟合作社負責人都表示,開展城鄉居保集體補助是為組織成員謀福利、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的好事,但由於各村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對‘怎麼補、補多少’,大家有不同意見。”率先進行集體補助嘗試的常州市武進區人社局副局長毛冬霞介紹,按照“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和“剛柔相濟”理念,該區最終確定以“一村一策,穩步推進”方式進行試點。

  2022年9月,武進區以政府名義出台集體補助辦法。補助分兩種:一種是對納入政府代繳范圍的困難群體,通過集體補助將原來的第一檔次960元提高到第二檔次1800元﹔另一種是對參加武進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一般人員,根據各鎮(街道)經濟發展水平給予繳費補助,補助金額上限為每人每年4740元,與最高繳費檔次標准一致,下限為每人每年20元,具體標准由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根據經濟承受能力討論確定。

  南夏墅街道是武進改革“第一站”。該街道有22個村(社區)集體,正常繳費居民645人。街道因村施策、柔性定標,引導集體經濟組織民主確定補助標准。在南夏墅試點基礎上,武進在當年底將全區2.2萬名城鄉居保參保人員全部納入了集體補助名單。

  2022年10月,無錫市出台城鄉居保實施意見,採取“試點先行,逐步推廣”“托底+激勵”和“一村一策”的思路,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村實施參保集體補助。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萬多名參保人員獲得補助,基本實現了市區涉農街道全覆蓋。

  堅持“一村一策”,探索可推廣復制樣本

  蘇北是江蘇城鄉居保參保人群集中地。與蘇南相比,蘇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集體經濟參差不齊,集體補助的難度較大。在蘇南全面推行試點的同時,我省在蘇北、蘇中地區積極培育示范點,推薦一個鄉鎮一個行政村作為省級試點村,研究探索拓寬集體經濟組織籌資渠道方法路徑,使其他集體經濟組織“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去年9月,鹽城市政府發布《鹽城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施辦法》,明確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對城鄉居保參保人員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准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通過“一村一策”,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將集體補助納入社區公益事業資金籌集范圍﹔鼓勵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公益慈善組織、個人等為參保人員繳費提供資助。

  截至去年底,鹽城有10個村(社區)試點,4876人獲得集體補助35.64萬元,補助方式既有定額補助(標准從10元/人/年—600元/人/年不等),也有定比補助(按照個人繳費或政府補貼標准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並設置封頂線)。

  鹽都區樓王鎮莘野村是去年第一批參加集體補助的試點村,全村每名參保人員可以獲得每年100元的補助。記者4月2日到莘野村採訪時,恰逢44歲的村民李剛前去繳費,李剛主動要求把繳費檔次從原來的第二檔500元提升到第三檔1000元。“聽村干部說,繳費檔次越高,政府補貼越多,加上集體補助,以后領到手的錢也越多。”

  養老保險實行多繳多得、長繳多得。鹽城市在推行集體補助的同時,通過財政分類補貼方式,鼓勵城鄉居民選擇更高檔次繳費。莘野村村支書唐安清告訴記者,相比以前村干部一戶戶上門動員,今年村民參保積極性提高了很多。

  鹽城市人社局城鄉居民社會保險處處長劉龍高告訴記者,在集體補助政策激勵下,一些試點村人均繳費標准大幅提高,這意味著他們以后的待遇水平會明顯提高。原計劃全市今年再推10個試點村,但從一季度全市摸底調查來看,村集體參與積極性高漲,僅鹽都區就有15個村申報,全市已有30多個村主動申報試點。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經濟薄弱村也積極加入試點隊伍。濱海縣東坎街道沙浦村去年集體收入僅有50多萬元,去年起以每人補助10元的標准對825位參保居民集體補助。村支書徐加賓表示,參加城鄉居保的村民年齡大多在45歲以上,他們需要被重點關照,雖然目前補助金額不高,但隨著經濟發展可以逐年增加。

  聚焦困難群眾,提高低收入群體保障水平

  各地在試行集體補助的過程中,明確了個人的參保繳費義務,但對於低保、重殘等困難群眾,都是由政府全額支付參保費用,並同等給予集體補助。泰州市還把為困難群眾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列入今年富民增收的重點考核任務。

  武進區湖塘鎮三勤社區薛西組28歲的村民梅丹,多年前因病截去右臂,丈夫離家出走,她獨自養育女兒,生活困難,被納入低保對象。實施集體補助政策后,梅丹和社區9個低保、重殘人員不用自己掏一分錢,繳費標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1800元。

  “社區幫我算了一筆賬,如果沒有集體補助,我到60歲后每月大約可以領825元,有了集體補助后,每月至少可以領1025元,這還不算利息。”梅丹說,“加上低保金,維持基本生活沒有問題了。”三勤社區會計李平表示,低保、重殘人員是社區裡最為困難的群體,在社區代表大會討論集體補助時,大家一致同意對這些困難群體給予更多關照。據了解,武進區共有1600名重殘、低保等困難群眾獲得“財政補貼+集體補助”全額保障。

  在江蘇,不少地區在集體補助中對困難群眾給予傾斜。興化市以多部門聯合發文形式,明確對本集體經濟組織中的低保對象、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可適當提高集體補助金額,對於暫不具備條件全員實施集體補助的組織,可以優先對政府全額代繳的參保人員實施集體補助。

  集體補助讓參保居民與村(社區)集體的關系更為緊密。武進區洛陽鎮岑村盛產水蜜桃。3月底,記者到該村採訪時,村裡正在籌備桃花節,村民們忙著布置會場,其中有不少城鄉居保參保人員。“村裡前幾年推出鄉風文明積分,村民主動清理河道、在移風易俗方面做出表率、積極參與村集體公益活動等都可以獲得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毛冬霞介紹,岑村正計劃試點積分兌換城鄉居保集體補助,以最大限度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積極性,實現村民與集體經濟組織共建共治共享的“雙向奔赴”。

  呼吁頂層設計,拓寬集體補助籌資渠道

  與職工養老保險已實現全國統籌不同,城鄉居保統籌尚處於縣(市、區)統籌階段,目前的集體補助政策也更多由縣(市、區)級政府部門出台。為保証制度的可持續性,各地堅持低水平起步,並對集體補助標准適當限高﹔同時明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如果出現集體收入不足等情況,經村民會議商定可暫停對參保人員的繳費補助,待條件成熟再恢復實施。

  採訪中,絕大多數村(社區)對於這項惠民政策持積極態度。無論是蘇南的村干部,還是蘇北的村支書,都願意在村集體經濟可承受范圍內提高集體補助標准。但也有一些在推進時遇到阻礙,如某村有村民認為,目前村裡大部分居民參加了職工養老保險,如果僅僅補助城鄉居保參保人員,有失公允。為此一些村集體在推行集體補助時,會對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保的村民給予同等補貼,也有一些村集體因為反對聲音較大暫時沒能實施集體補助。

  江蘇2014年出台《省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鼓勵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公益慈善組織和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從目前各地試點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集體補助資金來自村(社區)集體組織,社會經濟組織、公益慈善組織和個人的積極性尚未被充分激發出來。

  不少基層城鄉居保工作人員表示,當地許多企業主對集體補助表示了興趣,如果企業資助城鄉居保能像慈善救助那樣可以享受稅費減免,能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泰州市社保中心工作人員戚志廷建議,地方可以設立城鄉居保愛心基金,專款專用。“其實一個村的集體補助一年也就幾萬元,企業主們捐助的壓力不大,但此舉可以剛性提高村民養老待遇,對於老齡化社會意義重大。”

  為此,多地呼吁國家或省一級主管部門盡快對城鄉居保集體補助政策進行頂層設計,讓這項惠民政策推行有章可循,以此調動社會經濟組織、公益慈善組織、個人等多方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參保、助保的氛圍。(黃紅芳)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