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南京市博物館綜合業務部副主任朱曉雪:“博物館展陳應是活生生、有溫度的”
《人民日報》2024年4月14日06版 版面截圖
朱曉雪在查看展線文物狀況。 井 然攝
原題:投身博物館事業的年輕人(青春派)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承載的是歷史記憶,傳承的是綿長文脈。近年來,在博物館品質提升、策展、文物保護等方面,年輕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注入青春活力。記者採訪了投身博物館事業的年輕人,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奮斗故事。
——編 者
朱曉雪:
“博物館展陳不應是冷冰冰、教條式的,而應是活生生、有溫度的”
用紅、黑、黃3種顏色的水筆,在幾十頁厚的策展文本上一字一句修改調整﹔打開電腦,撰寫“文物商借函”,發往兄弟博物館,更新文物清單……眼下,江蘇南京市博物館綜合業務部副主任朱曉雪,正在為即將於今年7月正式展出的“南北朝歷史文化特展”做准備。
1988年出生的朱曉雪,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牽頭策劃這項特展也與她的專業有關。“從漢到唐,中華文明發展到了一個高峰,這是通過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兼收並蓄、融合互鑒而來。其中,南北朝歷史時間較短,不被大眾熟知,但對六朝古都南京、對中華文明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朱曉雪說,舉辦展覽的目的就是讓這段歷史更好地“被看見”。
學生時代的朱曉雪就是個愛看展的姑娘,在她看來,“博物館展陳不應是冷冰冰、教條式的,而應是活生生、有溫度的,成為連接參觀者與歷史文化的橋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她深入學習了《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北魏平城時代》《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等學術專著,在提升自身積累的基礎上不斷修改策展文稿,刪除了一些“板著臉”的部分,代之以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內容。
什麼樣的文物合適展出?“計劃展出近200件文物,南朝展品依托南京出土的近百件文物,北朝展品要去各地商借。文物和文字不能是‘兩張皮’,文物和文物之間、文物和文本之間要能‘對上話’,讓參觀者穿越時空、觸摸這段歷史。”朱曉雪忙碌的另一件事就是文物商借。要知道這個主題下有哪些文物、分別在哪裡、有沒有在展出等,需要策展人不僅從博物館的圖錄中搜集展陳信息,還要從訂閱的學術期刊上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為了講好文物故事,朱曉雪查閱考古信息,“看中”了一組南朝畫像磚,最初以為在常州博物館,經過追蹤,發現在常州市武進區博物館。“這件文物具有鮮明的南朝地域特色,展現了南朝時期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我們已寫好了商借函,計劃近期前往溝通,但也做好了准備——還有備選方案,以館內同類型的文物替代。”朱曉雪說。
在南京市博物館,剛剛舉辦過的“中國龍——甲辰年賀歲展”,也是朱曉雪和同事們一起策劃的。生肖展是各博物館“春節檔”的常見主題展,怎樣在同台競技中更勝一籌?朱曉雪的秘籍是“新”。
首先,文物是“新”的。“我們立足館藏,挖掘很少露面或從未展出的文物,讓庫房中沉睡的文物活起來。”朱曉雪說,光有展品還不夠,吸引年輕人的創意來自於蘊含巧思的互動環節:序廳醒目位置有個“生肖大轉盤”,將十二時辰與十二生肖排序的傳說對應起來,讓不同屬相的參觀者都有體驗感﹔展廳中還設置了“翻板裝置”,上面畫著與龍的各部位相似的動物,例如龍角像鹿、鱗片像鯉魚、爪子像老鷹,小朋友們將翻板翻過來就完成了龍的拼圖﹔尾廳中還設有年輕人喜愛的“蓋章打卡點”,設計師打造了龍年圖文印章,供游客印在展廳貼紙上表達新春祝福,也可以印在筆記本上帶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尾廳中有一面“尋龍記”的主題照片牆,上面是博物館中的“龍”——這座博物館本身就是古建,屋頂上的吻獸、大門上的鋪首、八字牆上的磚雕等,都有滿滿的“龍”元素,等待參觀者探索、發現。“通過這個‘彩蛋’,展陳從展廳裡延伸到展廳外,增強了青少年與博物館的鏈接。”朱曉雪自豪地說,賀歲展期間的觀眾量比預期增加了60%,博物館迎來開門紅。
在朱曉雪所在部門,平均年齡34歲的策展人不斷用自己的創意激活博物館展覽的新意。去年,南京全市博物館參觀人次超過3000萬。“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愛上博物館。”朱曉雪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