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人民日報︱常州武進:看一車建筑垃圾如何資源化利用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4年04月19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4年4月19日13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2024年4月19日13版 版面截圖

圖①:運輸車在江蘇常州市武進區龍德花園小區建筑垃圾集中收集點清運垃圾。

圖②:綠和公司工人分揀處置建筑垃圾。

圖①②均為徐晶緯攝

圖③:綠和公司制磚車間一角。

鄒佳穎攝

原題:強化源頭收集、道路運輸和末端處理監管,江蘇常州市武進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約95%。近日,記者跟訪——

看一車建筑垃圾如何資源化利用(人民眼·廢棄物循環利用)

引 子

小區裡,十幾戶居民家正在裝修,樓下公共區域卻未見堆放建筑垃圾。這是記者日前在江蘇常州市武進區龍德花園小區採訪時見到的一幕。

建筑垃圾去哪兒了?從居民家中一路跟訪發現,各家的裝修工人將建筑垃圾打包好,送至小區內的建筑垃圾集中收集點,再由專門的運輸車定期運往終端處置企業進行分揀、破碎、回收利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提出“以廢棄物精細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為路徑”“加快構建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2011年10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為武進區授牌,在此設立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建筑的拆除及資源化利用”是其示范推廣的重要方面。10多年來,武進區逐步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模式,強化源頭收集、道路運輸和末端處理監管,推動建筑垃圾收集、運輸、處置、利用全產業鏈加速形成。

2021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召開全國城市建筑垃圾工作視頻現場會,以視頻連線方式觀摩了常州市建筑垃圾前端分類投放收集、中端轉運、末端資源化利用工作。觀摩點就在武進區。

截至2023年底,武進區累計資源化處置建筑垃圾694.44萬噸,資源化利用率達到約95%,其再生產品廣泛應用於市政交通、水利工程、廠房建設等領域,實現了建筑垃圾無害化、資源化、產業化利用。

收 集

建筑垃圾集中收集設施與小區同步規劃建設,確保建筑垃圾應收盡收

走進龍德花園小區,見一戶人家陽台上圍著裝修用的綠色防塵網,記者請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與業主電話溝通后,敲門進屋。

“哐哐哐……”屋內4名工人錘的錘、鏟的鏟,忙個不停。

“按照物業管理要求,建筑垃圾要入袋清運。”裝修師傅蔣元明撐開一個塑料編織袋,工友們將石膏板、磚塊等裝入袋中,“每天至少要裝80袋。”

“我們區常住人口超過170萬,是人口流入大區,房屋買賣多、裝修多。特別是2014年前后的三四年間,全區每年有好幾萬戶居民裝修房屋,建筑垃圾偷倒亂倒現象嚴重,群眾反映突出。”武進區城市管理局局長薛健峰說,“那時城管局設立專班,哪兒有投訴就去哪兒清運,每年為此支出300多萬元。”

問題怎麼解決?繼續專班治理,隻堵不疏,治標不治本。採用傳統的填埋處置方式,損害生態環境,侵佔土地資源。薛健峰說,近年來武進區轉變思路,堅持疏堵結合,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

在居民小區設置建筑垃圾集中收集點,是推動資源化利用的第一步。記者與蔣元明一同推著小車,來到龍德花園小區西北角的集中收集點——一座佔地80平方米、高約5米的房屋式建筑。中間一條上坡道,從門外通往屋內“二樓”的垃圾投放點。投放點兩側各有一條下坡道,分別通往一處下沉式坑位,每處坑位中放著一個4米長、2米寬、1.5米高的箱體式垃圾桶。

蔣元明推車上坡,再將車稍稍前傾,“咚咚”幾聲,垃圾落入“一樓”的箱體式垃圾桶。“過去還有人往裡倒別的垃圾,現在都很自覺。”一旁的小區物業工作人員王艷科告訴記者,物業公司會不時安排人員到收集點指導居民精准投放建筑垃圾。

“龍德花園小區的集中收集點已是3.0版本。”小區物業負責人孔莉拿出一沓老照片介紹:起初,包括龍德花園小區在內,武進區有少部分小區劃出露天空地,用於臨時堆放建筑垃圾,“這比完全沒有規劃強。但不能風吹雨淋,否則就會垃圾遍地、污水橫流”﹔2017年,龍德花園小區建成房屋式集中收集點,建筑垃圾不再露天堆放﹔2019年,小區在武進區率先設置箱體式收集點,房屋式建筑、坡道設計搭配箱體式垃圾桶,讓建筑垃圾既不露天也不落地,避免二次裝運產生揚塵和噪聲污染,同時提升土地空間利用率。

“收集點的很多設計細節,是城管部門和物業工作人員一次次精心測量調整得來的。”孔莉說,箱體式收集點的最大特點是有“上下坡”和“兩層樓”,“上下坡的坡道均為15度傾斜,讓人推車不累。‘兩層樓’形成高差,工人把車停在‘二樓’卡縫處,隻需微微一傾,垃圾就順勢落下,省力順手。”

2022年,武進區明確,建筑垃圾集中收集設施需與小區同步規劃建設,建成后由物業公司或社區居委會負責場所管理,確保建筑垃圾應收盡收。武進區城市管理局環境衛生管理中心建筑垃圾監管科副科長徐逸偉介紹:“目前,城區158個居民小區中,除了8個不具備建設條件的小區採取‘靈活堆放+日產日清’的方式收集外,其余小區已全部建成建筑垃圾收集點,其中130個小區採用房屋式收集點,20個新建小區設置箱體式收集點。下一步,全區將逐步推廣箱體式收集點建設模式。”

還有人偷倒亂倒怎麼辦?“堅持疏堵結合。一方面持續開展建筑垃圾專項整治,對橋洞下、‘斷頭路’等10多處偷倒亂倒高發地段,採取加高護欄、修補綠化帶、安裝攝像頭等措施,開展錯時巡查、定點蹲守。另一方面向小區物業和裝修業主發放宣傳冊,宣傳推廣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徐逸偉說,相較2016年,如今,武進區主次干道周邊出現的偷倒亂倒建筑垃圾數量減少九成以上。

運 輸

全過程實施“六統一、兩必須”,將建筑垃圾“原封不動”送往終端處置企業

上午9時40分,一輛安裝著頂燈、醒目位置印有公司名稱和警示標志的運輸車,載著一個橙色的箱體駛入龍德花園小區。

“倒車,請注意……”伴隨著提示音,常州源智保潔服務有限公司駕駛員周小峰將車廂倒進建筑垃圾收集點,停在一處空坑位前。隨后,他熟練地操控機械臂,把空箱體放入坑位。接著,他將車倒至另一處坑位前,再次操控機械臂,把這一處裝滿垃圾的箱體拖拽上車。

坐進駕駛室,記者准備跟著周小峰前往建筑垃圾終端處置企業。“我負責3個小區的建筑垃圾清運。裝修戶數多的時候,每個小區每天清運兩三趟,少的時候兩三天清運一趟。”上車后,周小峰拿出遙控器,按鍵放下車頂篷布,嚴嚴實實地蓋住箱體,防止垃圾半路撒落——車后方的情形,通過駕駛室內的整車高清攝像屏一覽無余。

“出發了!”車輛駛出小區前,周小峰向門口保安打招呼。對方拿出一張單據,兩人先后簽字,上面記錄著公司名稱、車牌號、時間等信息。

“這是結算憑據。”周小峰說,按照慣例,業主根據房屋裝修面積、預計產生垃圾量等進行測算,並向小區物業繳納建筑垃圾清運費,物業再選聘運輸企業清運,按趟次結算費用,“垃圾運出小區,物業就會向我所在的公司結算運輸費用。”

接下來,這批建筑垃圾將被“原封不動”送往終端處置企業。

如今的“原封不動”來之不易。“有段時間,運出小區和送進企業的垃圾量經常對不上。一路倒查發現,有人半路上將價值相對較高的建筑垃圾分運到了‘散亂污’小作坊,以賺取更高利潤。留給終端處置企業的,都是些不好利用的‘純垃圾’。”武進區城市管理局環境衛生管理中心辦公室副主任潘鋮告訴記者,那段時間,正規回收處置企業“吃不飽、吃不好”,得不到健康發展。

如何堵住運輸環節漏洞?武進區逐步探索形成“六統一、兩必須”管理模式:運輸車輛統一安裝頂燈、統一公司標識、統一警示標識、統一放大號牌、統一安裝定位系統、統一密閉裝置﹔必須按照指定時間、路線行駛,必須運往指定的回收處置企業。

“我們從武進城區中心開到西郊,途經虹北路等多條道路,到達江蘇綠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和公司”),全程近10公裡,約需30分鐘。”在車上,周小峰將交警部門開具的《通行線路單》和城管部門開具的《建筑垃圾處置証》遞給記者看,兩張証件都分別標明了車號、起止地點、通行時間、通行線路等信息,以便相關部門抽查監管。“‘一單一証’齊全,車輛才能上路運營。”周小峰說。

一路行駛暢通,背后大有講究。常州市公安局武進分局交警大隊交通指揮中心中隊長黃志鵬介紹,時間避開早晚高峰,路線盡量繞開學校、醫院、商業綜合體附近,“保障安全,兼顧效率。”

假如不按線路、時間行駛呢?周小峰指了指駕駛室內的北斗定位系統說:“在不該停的地方停留超過1分鐘,城管隊員就會知道。”潘鋮打開手機上的“天熠移動在線查車”客戶端,全區正在運行中的運輸車輛信息一目了然,還能回看它們的行駛路線、停留時間,“下一步,我們將在所有運輸車上加裝傳感器,記錄每次重量變化。如果行駛途中出現較大重量波動等情況,系統將自動報警,鎖定車輛。”

被發現有違規行為怎麼辦?“《建筑垃圾處置証》採取彈性許可制度。”潘鋮介紹,誠信經營的運輸車輛每月隻需開具一次証件,如果被發現有跑冒滴漏、滿溢超載等違規行為,車輛運營者需每周、每幾天到城管部門開具處置証並接受規范化管理培訓,不符合運營資質的將被拒開証件、要求退出市場,“至今,全區共有3家企業、16輛車因嚴重違規先后被取消資質、退出市場。”

10時許,運輸車駛入綠和公司,周小峰把車開到電子地磅稱重,“12.55噸”——喇叭報出這輛車和建筑垃圾的總重量。

開始卸貨后,綠和公司約2000平方米的室內堆場上,自動噴淋系統根據空氣中的粉塵情況定時噴淋降塵,大型機械手臂對新運來的建筑垃圾進行預分揀——超過60厘米的超大件及塑料編織袋等易成團的輕質物,因可能損壞機器,被挑出來放到一邊。

卸完貨,周小峰駕車再次通過地磅,喇叭報出車輛重量:5.05噸。趁著洗車的時段,周小峰來到地磅計量窗口,與綠和公司的計量員、城管部門的駐廠驗收員一起,在標注了車號、發貨收貨單位、運輸單位以及貨物種類、貨物淨重7.5噸等信息的單據上簽字。之后,周小峰登上清洗一新的運輸車,將出空的箱體運回龍德花園小區。

處 置

智能分揀、分類處置,推動實現節本增效、環保達標

一條輸送皮帶,連通綠和公司2000平方米的堆場與3000平方米的分揀處置車間,車間每天分揀處置約500噸裝修垃圾。

機器轟鳴、磚石碰撞,沿著輸送皮帶,最先看到黃色挖機一斗一斗地向喂料機裡上料。

“喂料機的內部構造像一個漏斗,保障給料勻速、穩定。”綠和公司副總經理金陽帶著記者走上約5米高的廊道,可見裝修垃圾從喂料機裡“吐出”,再隨著皮帶升至6米高,進入藍色的大滾筒篩。

滾筒篩不停地滾動、篩選,其底部不同尺寸的孔徑,將裝修垃圾分為小、中、大三種,分別掉落到對應的傳送帶上,被送往三個不同方向。

走進車間,小粒徑垃圾分揀線映入眼帘。經二次分揀,小粒徑垃圾又被細分成兩類。一類更小,直接落入料倉中,堆得像個高高的谷堆,等待用來制磚﹔一類略大,能被鼓風機吹起來的木屑等輕質物,將被用於焚燒發電等無害化處理,余下的則進入“等待區”,經破碎后用於生產混凝土再生骨料。

中粒徑垃圾輸往人工分揀線。分揀線前端,磁選機吸出鐵制品、舊金屬等進行回收﹔分揀線后端,兩組工人分別挑出多種輕質物,剩下的同樣進入“等待區”,將被進一步破碎、利用。

大粒徑垃圾中的輕質物通過“風選”被剔除,余下的進入人工智能分揀線——6個機械手揮舞其間,將來料夾到對應的“塑料”“金屬”等不同料倉中,分類處置。“分揀線上的紅外傳感器等設備,依據外形、材質、顏色、體積等維度,能識別並精准抓取14種類型的裝修垃圾。”金陽說。

除了裝修垃圾,武進區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產生的拆除垃圾等也源源不斷被運到綠和公司,進入拆除垃圾分揀線。

金陽介紹,根據常州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建筑垃圾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等。“跟分散在小區中的裝修垃圾相比,拆除垃圾量大集中、組成單一、殘值較高。”金陽說,“在武進區,裝修垃圾運輸由裝修業主付費、市場化公司清運,處置費用由政府按相關規定給予企業一定補貼。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形成的拆除垃圾,則由政府委托城管部門招標,將運輸費和處置費合計打包,向收處企業購買服務,納入更新改造成本。”

為精打細算、降本增效,拆除垃圾回收產線也能搬到工地上。在江蘇理工大學新校區的一處工地上,各種磚混垃圾堆成10米多高的“垃圾山”,表面覆有防塵網,四周設有圍欄。霧炮車從側面降塵,兩台自帶噴淋設備的移動式建筑垃圾破碎機協同作業,將現場的混凝土塊打碎后形成骨料,再傳送到藍色的篩分機中。

“移動式設備更靈活,可開到施工工地,實現建筑垃圾就地處置和再生利用。”現場項目負責人、綠和公司生產主管許美杰指著篩分機的3個“嘴巴”說,“不同的‘嘴巴’吐出不同大小的骨料。細骨料是制磚的半成品,中骨料可就地用於鋪設工地便道,粗骨料會再次進入破碎機,直至達到可利用的標准。”

許美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眼前這座2萬多噸的“垃圾山”,如果拉到15公裡外的廠區處置,光運費就超過30萬元。經過在工地現場分揀、初步處置,細骨料拉回公司就是半成品,運費下降2/3,還能節省廠區堆放點佔用的土地資源。

現場處置,能否做到環保達標、無害處理?“霧炮車、自動噴淋、洒水車等都工作正常。”工地上,剛剛完成現場檢查的常州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武進分局城區所所長趙春生告訴記者。他打開手機裡的“常州市大氣監測立體組網平台”軟件,查看自動生成的顆粒物激光雷達監測報告,顯示這處工地周邊為一片綠色,未出現污染點和污染團。

“相比裝修垃圾,拆除垃圾量大、運輸成本高,隻要降塵、遮蓋等環保措施執行到位,在工地現場分揀處置更好。”趙春生說,“我們會定期到施工工地、處置企業抽查揚塵排放量等是否達標、環保措施是否到位。”

2021年以來,綠和公司每年回收處置武進區及周邊的建筑垃圾190萬噸。“經測算,這相當於每年減少開採天然砂石50萬噸、節約填埋土地100畝、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5萬噸。”金陽說。

利 用

政策支持,企業創新,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全產業鏈加速形成

在新孟河武進區嘉澤鎮三星村段,大片“工”字形護坡磚鋪滿兩岸坡道。作為引江濟太調水工程的重要通道,新孟河在2020年通水后,這批護坡磚已經歷4次汛期,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岸坡塌陷。“這些磚石就是我們公司生產的再生產品。”綠和公司董事長薛斌說。

為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2013年武進區專門成立了國有控股的綠和公司。“在這之前,我們曾引導相關市場化企業開展建筑垃圾回收處置,但企業積極性不高。”武進區副區長張征宇說,“不少企業擔心建筑垃圾回收工作開展不起來,導致垃圾回收量有限,企業‘吃不飽’。又覺得再生產品生產工藝尚不成熟、生產成本較高,市場價格優勢不明顯,容易造成產品滯銷、‘消化不良’。”

“這些年,為幫助綠和公司打開市場銷路、推廣再生產品應用,區裡的人行步道、休閑廣場建設等項目,很多都使用了他們生產的再生產品。”張征宇介紹,“特別是2015年建成的綠色建筑博覽園,大量使用了綠和公司生產的再生透水磚、透水混凝土等多種產品,幫企業打響了知名度。”

如今,綠和公司的訂單越來越多,透水磚、預拌混凝土等20種再生建材產品,在許多城市的河道、人行步道等建設中得到應用。

產品暢銷,離不開政策支持。近年來,武進區印發《關於推廣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建材產品的意見(試行)》等,鼓勵推廣建筑垃圾再生建材產品應用。拿出這份由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的文件,薛斌指著相關條文說:“文件提出,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優先選用再生產品,非政府投資建設項目按工程量選用一定比例再生產品。這些政策支持我們回收處置企業發展壯大。”

產品暢銷,更靠企業創新。近年來,綠和公司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東南大學等深化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已取得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等近50項,開發高新技術產品5種,先后制定相關企業標准300余項。

“依靠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充分參與市場競爭,才能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薛斌介紹,公司參與新孟河生態坡道建設項目競標時,之所以能在12家企業中勝出,既靠再生建材的特色和價格優勢,也靠產品質量、供應能力等方面過硬,“2021年起我們公司實現扭虧為盈,2023年銷售收入超過1.6億元,實現利潤2300多萬元。”

“我們將持續通過政策引導、市場主導,讓建筑垃圾回收處置企業能夠活下來、發展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推動建筑垃圾收集、運輸、處置、利用全產業鏈加速形成。”張征宇表示。

《人民日報》2024年4月19日13版

(責編:張鑫、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