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譜寫人與和諧共生新篇章
4月的江蘇大地,春意盎然。從蘇北大平原的綠野千裡、呦呦鹿鳴,到煙雨江南的碧波萬頃、花紅柳綠,一幅幅精彩紛呈的“美麗江蘇”長卷躍然眼前。
省自然資源系統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積極推動自然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布局實施山水工程、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促進江蘇自然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成效不斷凸顯。
為建設美麗江蘇提供規劃引領與空間保障
美麗江蘇建設,離不開高品質的國土空間規劃。“通過規劃引領,我們系統謀劃了省域生態保護修復新格局。”省自然資源廳空間規劃局局長朱鳳武告訴記者。《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是“多規合一”以來全國首部省級國土空間規劃。《規劃》科學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生態保護紅線,並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帶位置分解下達至市縣,嚴格落實用途管制,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規劃》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落實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深化“1+3”重點功能區,構建“兩心三圈四帶”為主體框架,全域一體、優勢互補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我省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1.82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0.87萬平方千米、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0.95萬平方千米。
為生態保護修復留足空間、留出時間,我省建立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體系並同步推進規劃編制,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江蘇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1-2035年)》,按照系統性、整體性、流域性的要求,實現陸域和海域國土空間統籌,構建“五區三帶”生態保護修復總體格局。其中,“五區”指沂沭泗流域、淮河—裡下河湖蕩、長江干流、太湖流域、海洋五大綜合保護修復區﹔“三帶”指長江沿線、運河沿線、濱海沿岸三大生態保護修復帶。
“通過科學布局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美麗江蘇’扑面而來,觸手可及。”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黃強表示。我省加快形成“三帶六區”國土空間整治修復新格局。“三帶”即海岸帶國土整治修復帶、長江沿線國土整治修復帶及運河沿線國土整治修復帶。“六區”即寧鎮揚低山丘陵綜合整治區、徐淮平原綜合整治修復區、沿江平原綜合整治區、濱海平原綜合整治區、環太湖水網平原整治修復區和裡下河平原綜合整治區。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統保護與治理試點,強化重點生態區域的保護修復,加強太湖、洪澤湖、固城湖、滆湖、駱馬湖、高郵湖等大型湖泊以及裡下河低窪水網濕地保護,實施重要河湖濕地保護工程,開展長江干流、南水北調東線河道(京杭大運河等)、新通揚運河、通榆河和黃河故道等重要江河生態保護屏障建設。整體開展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公共空間治理,形成試點先行、示范引領、全面展開的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格局。強化海岸灘涂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探索建設自然生態修復試驗區。繼續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利用市場化機制推動生態保護修復 。
為“綠水青山”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再反哺“綠水青山”,江蘇形成良性循環。
“《蘇州市太湖生態島(金庭鎮)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獲自然資源部批復同意,要讓有風景的地方,孕育出新經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太湖生態島消夏灣濕地正變成生動現實。”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鎮長王寅平說。站在消夏灣放眼望去,曾經筑堤圍墾、散亂撂荒的養殖池塘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飛鳥蹁躚、千畝稻浪。“太湖綠”綠色稻米生產基地建成,顯化了生態效益、帶動區域綠色產業轉型升級與鄉村振興,同時還破解了環太湖地區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難治理的困局,恢復了太湖自淨化的原始生命力,筑牢了太湖生態安全屏障。
江蘇著力推進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以點帶面形成示范效應,加快探索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模式。
為保障國家級試點建設穩步推進,省自然資源廳充分發揮自然資源職能優勢,指導蘇州市吳中區和江陰市成功申報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國家級試點,同步開展省級試點,堅持以點帶面、試點先行,結合江蘇自然資源稟賦實際,按照“戰略區位重要、自然資源稟賦優越、促進打造綠色金融發展格局”原則,在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無錫市宜興市,常州市金壇區、新北區等16個地區同步開展自然資源領域省級試點。其中,太倉市積極探索全國首創產業用地“競生態投入”配置模式,溧水區、天寧區先行探索附帶生態保護條件的供地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拓展自然資源領域“兩山”轉化的通道和路徑。
為“高質量發展”扛起自然資源責任
“江蘇濱海濕地資源豐富,濱海濕地面積約96.8萬公頃,佔全國18%左右,居全國第一。江蘇省沿海濕地佔全省濕地面積31%。近年在濱海濕地持續進行生態修復,每年有300多萬隻候鳥遷徙到鹽城越冬,鹽城濱海鳥類已達421種。”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林業局局長王國臣介紹。目前,覆蓋全省濱海濕地的保護體系基本形成。
近年來,省自然資源系統加快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管理體系,深入推進礦產和海域海島資源保護,持續開展林地和濕地保護,推動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格局。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主體、自然公園為基礎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積極培育國家公園。健全全省自然保護地基本信息庫,制定自然保護地內建設項目負面清單。積極研究出台綠色礦山建設的激勵政策。按照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的要求,實施海岸線分類管控,禁止在嚴格保護岸線范圍內開展任何損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的活動,控制限制開發岸線范圍內的開發強度。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建設綠色江蘇,扎實推進千裡長江防護林、千裡濱海生態走廊和千裡運河風光帶建設,加快建成沿江、沿海和沿運河綠化帶。嚴格保護國家和省級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加大生態公益林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有序推進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創建。
“今年,江蘇省自然資源系統將緊緊扭住‘爭當服務保障江蘇高質量發展排頭兵’這一目標, 堅定不移保護資源和環境,堅定不移保障發展和民生,更好地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高水平安全,切實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自然資源責任。”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張國梁說。(丁蔚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