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

江蘇22個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出爐

2024年04月23日07:04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江蘇制造業規模約佔全國1/8強、全球4%,“江蘇制造”不僅是“中國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工業版圖中也佔有重要一席。但總體上看,江蘇的新型工業化之路仍處在爬坡階段,“大而不全”“全而不優”是亟需破解的難題。

日前,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省制造強省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遴選的22個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案例出爐,近1/4屬全國首創,近半數屬省內首創。

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用事實和效果說話,這些“優等生”的探索案例起到什麼示范借鑒作用,為全國新型工業化又積累了哪些經驗?

產業升級是“頭等大事”

此次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案例遴選涵蓋工信、科技、組織、自然資源、稅務等眾多領域,共同“破難題”“探新路”。

產業升級是制造強省建設面臨的“頭等大事”。省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認為,改革在產業升級中發揮著先導和突破作用,重在完善工業治理體系,推動要素市場化,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目標既定,省工信廳廳長朱愛勛表示,省工信廳創新工作機制,探索推出“1561”工作法,即構建一套“1650”產業體系﹔提出“點鏈面協同”抓創新,“淘汰落后+更新改造”促升級,建立從免費診斷、車間工廠智能化改造到企業整體數字化轉型的支持機制,實施“筑峰強鏈”企業培育支持計劃,建立健全“一網四庫三級機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等五大推進舉措﹔逐群逐鏈建立一個責任處室、一個行動方案、一個專家委員會、一批促進機構、一個品牌活動、一批骨干企業的“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全力構建集群和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

推進馬力全開、成效顯而易見——我省16個產業集群全部制定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方案,成立167位專家組成的49個專家委員會,確定71個協會、學會等促進機構,打造了物聯網博覽會、軟件博覽會、工程機械創新發展大會等74個品牌活動,建立了包括5327家企業的重點企業庫、3.9萬多家企業的“1650”產業體系企業庫。

各地聚焦“1650”產業體系,在優化產業定位、加快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和企業技術創新、構建具有本地區特色的產業體系等方面,一批好做法好經驗涌現出來——

聚焦傳統產業升級,徐州提出“333”創新生態做大做強工程機械“1號產業”﹔聚焦智改數轉網聯,蘇州市工信局提出打造“全流程服務賦能智造之城”﹔聚焦產業集群化發展,無錫市工信局提出“縱向聯動+專業支撐”探索集群發展“無錫模式”……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最難掌控但又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參與案例遴選咨詢的專家認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要更加突出使命導向、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不僅要“應時而變、因事制宜”,還要注意凝練貫通改革實踐中的規律線索,更好把握改革全局,總結創新案例的原則與經驗,以改革案例的有效示范反哺改革創新的有益實踐,不斷創造新型工業化發展、制造強省建設的新業績。

以首創性啃下“硬骨頭”

首創性,成為此次推介案例的最大亮點。首創針對的領域,一般也都是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產品研發進入到臨床試驗階段,關鍵時刻需要更多資金。”勤浩醫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奎鋒去年曾為研發資金急得團團轉。

生物醫藥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研發周期長、輕資產,普遍存在融資難的“成長煩惱”。勤浩醫藥主營小分子創新化學藥品研發和銷售,研發的多款抑制劑產品有望解決腫瘤患者部分耐藥性問題,累計申請發明專利33件,其中包括PCT國際申請8件,並進入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深入走訪調研后,省知識產權局在全國率先探索“免評估”模式,引導銀行與知識產權數據供應商合作,從企業核心資產——知識產權切入,以專利質押方式給予企業為期兩年3000萬元的授信額度,有效化解了企業融資難、期限短的困境。據悉,2023年,全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854.4億元,惠及企業5029家。

低價值環節如何“強鏈”、提升創新驅動力怎樣“補鏈”……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清晰的鏈上企業定位是出發點。然而,企業樣本不清、產品邊界不清、評價標准不清等是目前產業鏈研究面臨的困境。

“增值稅發票系統記錄了全部納稅人開具和接受的發票信息,為掌握產業鏈上企業及關聯情況提供了條件。”省稅務局稅收經濟分析處副處長李軍說,依托增值稅發票數據,以核心產品為切入口,根據購銷關系定位鏈上企業和產品,省稅務局在全國首次探索建立以產業鏈企業錨定方法、產業鏈生命周期分析矩陣和產業鏈評價指標體系為核心的產業鏈分析范式,為優化產業區域布局、開展招商引資、推進項目建設等提供決策參考。

船舶海工是江蘇傳統優勢產業,通泰揚三地造船規模約佔全國40%,海工裝備約佔全國的25%。如何更好地發揮優勢、形成合力?

南通在國內首創跨市域協同推進機制,由通泰揚三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共建創新協同區,加快構建海洋產業新質生產力集群。協同創新聯合體、穩定配套聯合體兩類聯合體亮點頻出:省市總投資超6億元,共建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累計9個“揭榜挂帥”項目獲省支持帶動研發投入約9.2億元,助力“通泰揚”船舶海工集群加速駛向世界級產業集群。

要素保障護航改革全程

此次推介的多個典型案例都聚焦如何有效進行要素保障,護航改革全過程。

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深耕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項目入選,在院長劉慶看來,科技體制改革的第一要素,就是更高素質的人才。據介紹,省產研院實施“項目經理制”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通過產教融合聯合培養產業技術創新人才。產研院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開展“集萃研究生聯合培養計劃”,以江蘇產業相關需求為課題,以專業研究所和核心企業合作伙伴為平台,以研究所研究員和企業高級工程師為合作導師,設立獎學金,與國內外大學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2019年至今累計培養近6000人。

南通是全省首批產改試點市,南通市總工會成為此次唯一入選的工會系統單位。該市建立產改聯席會議制度,市、縣、鄉鎮三級同步落實把產改工作納入市委年度重點督查檢查事項、把推薦優秀產業工人入黨納入全市黨員發展總體計劃、把職工“五小”發明創造納入創新體系等“八個納入”機制,全市已有988家企業推行產改試點,覆蓋職工126.4萬人。

土地要素,一度是阻礙地方推動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限制之一。泰州市工信局局長劉江明介紹,2021年,該市啟動工業企業“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廣兼並重組等8種提升方式和“村改”整治等5種騰退模式,促進存量煥新。比如,梳理畝均稅收低於3萬元的低效閑置土地資源,由政府搭建平台,進行兼並重組、平台收儲、司法拍賣,3年累計“盤活”提升低效閑置工業用地5萬畝,單位GDP用地面積連續兩年平均降幅保持在8%左右。

公共服務要素的保障也是重中之重,蘇州工業園區以數“智”化企業服務驅動新質生產力,淮安市工信局、行政審批局聯合推進惠企資金“免申直補”“直達快享”等案例都聚焦於此。

“圍繞企業服務的改革創新,就是要鼓勵各地各部門聚焦優化營商環境,在涉企行政審批中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幫助企業享受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全力降低企業收費和成本負擔,加強政企常態化互動交流。”省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持續發揮改革示范效應

新型工業化並非工業領域的單打獨斗,而是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省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案例遴選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典型引領,持續發揮改革的示范效應,擴大改革受益面。

——企業服務要更精細。點開微信小程序,即可自動篩選出與企業匹配的政策和事項,獎補項目不僅一目了然,並能在線辦理即申即辦。這是借力改革推動政務服務效能提升、更有效服務企業的生動縮影。

為解決惠企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申報難”,利企服務“平台多、散而亂、體驗差”難題,南京市數據局(政務辦)、南京市工信局、南京市財政局聯合打造“寧企通”惠企綜合服務平台,實現全市惠企政策精准直達,獎補事項一網通辦,為企業提供全過程動態服務。同時,南京在全省率先打通“寧企通”與“一企來”系統,建立“親清·金客服”專區,為企業提供線上咨詢、建議、求助、投訴等全方位服務。

——制度創新要更靈活。“交地即開工”,成為制度創新、加強服務的典范。省自然資源廳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在全省推廣實施工業用地“標准地+雙信地+定制地”供應服務模式,通過用地預申請、優化審批流程等方式,實現工業用地供應方式、服務模式、管理形式的標准化、雙信制、定制式全鏈條服務,有效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和創新動力。截至目前,已保障全省2925個項目落地建設。

——扶持力度更給力。智改數轉網聯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為破解企業“不敢轉、不會轉、不願轉”難題,蘇州市率先在全省出台措施,創新推出智能制造專項貸款貼息政策,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全市累計743家企業簽訂智能制造專項貸款,授信606億元,實際發放189億元,設區市、縣(市、區)兩級已兌現貼息1.03億元。全市每年各級各類支持制造業企業智改數轉網聯資金近20億元,大大降低了企業轉型成本。

“把高效解決企業發展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向改革要動力,從提振發展信心、優化要素供給、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拿出更加精准務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本次案例遴選咨詢專家、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柳建議,通過改革創新案例推介進一步引導政府和企業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新型工業化之“新”更多體現到依靠新技術激活新動能上,體現到拓展新領域開辟新賽道上,體現到增創江蘇工業發展的新優勢上,更好助力江蘇奔向制造強省。(陳明慧 付奇)

(責編:張鑫、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